北京市西城区2019年九年级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57488

试卷类型:未知
试卷考试时间:2019/6/7

1.流程题(共2题)

1.
硝酸锂(LiNO3)用于制造荧光体。其制备的主要流程如下:

(1)反应釜1中逸出的气体X是_____。
(2)反应釜2中发生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
(3)蒸发结晶设备流出的LiNO3溶液是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
亚氯酸钠(NaClO2)是常用的高效漂白剂,可用氯酸钠(NaClO3)制取,主要流程如下:

(1)NaClO3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②中,为防止H2O2分解过快,温度应控制在35 ℃以下。H2O2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科学探究题(共1题)

3.
酱油在使用及储藏过程中颜色会变深,逐渐降低品质。实验小组通过实验研究温度、氧气、光照3个因素对酱油颜色的影响。
(查阅资料)① 通过色差仪检测L*值可监控酱油颜色变化,酱油颜色越深,L*值越小。
② 保鲜瓶具有的特点是挤出盛放的物质后,空气不会进入。
(实验准备)
将等量样品(同品牌、同批次、初始L*值为43.82的酱油)分装到500 mL的不同容器中,密封。
(进行实验)
实验1:将装有样品的多个透明玻璃瓶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中。每15天,分别取出未开封样品,用色差仪检测L*值,结果如下。
编号
温度
15天
30天
45天
1-1
5 ℃
43.77
43.53
42.91
1-2
28 ℃
43.71
43.19
42.85
1-3
45 ℃
43.67
42.55
40.89
 
实验2:将装有样品的两个容器置于28 ℃的恒温箱中。每15天,分别倒出100 mL酱油,剩余样品放回恒温箱。用色差仪检测倒出样品的L*值,结果如下。
编号
容器
15天
30天
45天
2-1
透明玻璃瓶
43.45
42.36
41.30
2-2
透明保鲜瓶
43.72
42.98
42.53
 
实验3:将装有样品的多个容器置于28 ℃的恒温箱中。每15天,分别取出未开封样品,用色差仪检测L*值,结果如下。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得出的结论是_____。
(2)实验2的目的是_____。
(3)实验3欲研究光照对酱油颜色的影响,应选用的容器是_____。
(4)家庭常使用透明玻璃瓶盛放酱油。解释“在相同时间内,使用过的酱油比未开封的酱油颜色深”可依据的实验是_____(填编号)。
(反思与评价)
(5)结合本实验,你对使用或储藏酱油的建议是_____。
(6)酱油在酿造过程中,有时会产生过量的铵盐(如NH4Cl)影响酱油的口感。可用碳酸钠除去铵盐,原理如下,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 + 2NH4Cl === 2NaCl + 2NH3↑ + H2O +_____

3.简答题(共2题)

4.
工业上利用天然气“捕获”二氧化碳,以减少碳排放。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1)在图中横线处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____。
(2)依据生活经验写出一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_____。
5.
下图为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硬币,主要材料含有铁、铝、铜等。

(1)工业上用赤铁矿(主要成分Fe2O3)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需要考虑的因素是_____(填序号)。
A 金属的硬度 B 金属的导电性    C 金属的耐腐蚀性

4.科普阅读题(共1题)

6.
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新能源汽车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与传统汽车使用化石燃料不同,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来源更加多元化。
电动汽车

电池能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几类电池的部分性能指标如图1所示。其中能量密度表示单位体积的电池所具有的能量。
氢内燃车
氢内燃车以氢气为燃料,不排放任何污染物。氢气可通过电解水(原理如图)等多种方式获得。据测算,1 kg氢气完全燃烧可释放14.3×104 kJ的热量,1 kg汽油完全燃烧可释放4.6×104 kJ的热量。

乙醇汽车
乙醇汽车以乙醇为燃料,乙醇是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发酵甘蔗、玉米等农作物,或发酵粮食收割后剩余的秸秆大量提取。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未来可期。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传统汽车采用化石燃料为能源。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_____。
(2)依据图1,锂电池优于镍氢电池的性能指标是_____。
(3)1 kg氢气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为_____kg。
(4)依据测算数据可知,氢内燃车与汽油车相比的优势是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 依据图1可知,提供相同能量时,铝空电池的体积最小
B 图2中, A口产生的气体为氢气
C 农业大国盛产甘蔗和玉米,有利于推广乙醇汽车

5.单选题(共12题)

7.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香蕉腐烂B.铁丝生锈
C.蜡烛燃烧D.冰块融化
8.
下列关于N2 + O22NO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后原子种类减少
B.表示氮气加氧气等于一氧化氮
C.参加反应的氮气与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一氧化氮的质量比为16∶15
9.
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B.H2OC.Cu(OH)2D.KClO3
10.
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
A.B.
C.D.
11.
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液氮用作制冷剂B.大理石用于建筑材料
C.浓硫酸用作干燥剂D.熟石灰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12.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O2中的CO
点燃
B
检验NaOH是否全部变质
取样,加入过量稀盐酸
C
证明CO2和H2O发生反应
将CO2通入水中
D
鉴别CO2、O2、空气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A.AB.BC.CD.D
13.
木炭燃烧实验如下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现象是木炭红热
B.②中操作是将木炭迅速插入底部
C.③可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D.对比①②可证明氧气浓度越大,木炭燃烧越剧烈
14.
下列做法,不利于节约用水的是
A.用淘米水浇花B.将雨水收集再利用
C.刷牙时始终打开水龙头D.农业灌溉将漫灌改为滴灌
15.
下列饮品属于溶液的是
A.雪碧B.牛奶C.果粒橙D.豆浆
16.
4 ℃时,将一定质量的蔗糖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烧杯底部有固体。升温至25 ℃,充分溶解后仍有少量固体。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4 ℃时糖水中的微粒不再运动
B.4 ℃时加入蔗糖的质量可能为210 g
C.25 ℃时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液质量比为210∶100
D.若使固体继续溶解,可采取升温或加水的方法
17.
下列物质不需密封保存的是
A.氯化钠B.火碱C.浓盐酸D.生石灰
18.
为防止佝偻病、骨质疏松,人体必需摄入的元素是
A.钙B.铁C.锌D.碘

6.填空题(共1题)

19.
科学家用氮-15研究人类活动对全球氮循环的影响。氮-15是一种质子数为7、中子数为8的氮原子,其核外电子数为_____。

7.实验题(共5题)

20.
实验室用如图制取O2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检验O2已收集满的操作是_____。
21.
如图所示,在白色点滴板1~3的孔穴中分别滴加2滴稀盐酸,4~6的孔穴中分别滴加2滴硫酸铜溶液。

(1)1、3孔穴中有气泡产生。孔穴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金属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的孔穴是_____(填序号,下同)。
(3)比较Ni、Cu、Ag  3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可选择的孔穴有_____(写1组即可)。
22.
用下列实验研究酸与碱的反应。

(1)实验一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用化学方程式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_____。
(2)实验二在滴加盐酸过程中,多次测量溶液的pH。证明反应发生的依据是_____。
23.
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主要操作如下图所示。

(1)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是_____(填序号,下同)。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 溶解和过滤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相同
B 蒸发过程中,待溶液全部蒸干停止加热
C 过滤后得到的滤液为纯净物
24.
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

(1)可观察到燃烧现象的实验是_____(填序号)。
(2)设计B、D的目的是_____。
(3)能验证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流程题:(2道)

    科学探究题:(1道)

    简答题:(2道)

    科普阅读题:(1道)

    单选题:(12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