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第十二中学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57405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9

1.计算题(共1题)

1.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环保组监测到一湿法冶铜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硫酸和硫酸铜两种污染物,为测定该废水中各污染物的含量,给冶铜厂提供处理废水的参考,环保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取废水30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测得沉淀质量与所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请分析计算:

(1)实验中生成氢氧化铜的质量为_____g。
(2)300g该废水中硫酸铜的质量。______
(3)该废水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_____

2.科学探究题(共2题)

2.
某白色固体可能由BaC1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确定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相关问题。
I.初步探究:小金同学设计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如下图所示。
(查阅资料)BaC12溶液显中性。

(初步结沦)(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的物质是_________,一定没有的物质是_________。
(2)M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__________,一定没有氯化钡。
(交流讨论)小英同学认为:无色溶液M变红色,说明溶液M中含有碱性物质,但不能由此推导出原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若要进一步确定,需对溶液M继续进行探究。为此同学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Ⅱ.继续探究:
(提出问题)无色溶液M中有氢氧化钠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有NaOH
猜想二:没有NaOH
(探究与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无色溶液M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振荡,静置
_______________
证明溶液M中有碳酸钠并被除尽
B.取实验A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猜想一正确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通过交流、讨论、实验,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探究活动。
3.
某兴趣小组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烧杯中饱和石灰水先变浑浊,后逐渐澄清。

(1)写出甲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_____(填化学式)。
(2)为探究“饱和石灰水浑浊后变澄清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开展了如下活动:
(查阅文献)碳酸钙(碳酸钠等)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碳酸氢钠等)。
(提出假设)假设1:挥发出的HCl使浑浊变澄清;
假设2:_____。
(设计实验)为除去CO2中的HCl,小华在图1中甲、乙装置之间增加图2装置,装置的连接顺序是甲→_____→_____→乙(填字母序号);其中盛放的试剂合理的是_____(填选项序号)。
A.浓硫酸B.NaOH溶液
C.饱和Na2CO3溶液D.饱和NaHCO3溶液
(实验现象)饱和石灰水浑浊后,继续通入足量CO2,沉淀部分溶解但最终并未完全澄清。
(得出结论)由上述探究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
(3)该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用pH传感器测得图1烧杯中溶液的pH随通入气体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3。

①AB段pH几乎不变的原因可能是_____;D点所得澄清溶液的成分除H2O外还有_____。
②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主要有_____。

3.单选题(共17题)

4.
合成尿素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XCO(NH22+H2O,X的化学式为(  )
A.NH3B.N2H4C.HNO3D.NH3•H2O
5.
下列各组离子在pH=11的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H4+、NO3、K+、SO42B.Mg2+、CI、Na+、NO3
C.Ba2+、CO32、H+、ClD.K+、CO32、NO3、Na+
6.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粉笔折断    B. 棉纱织布 C. 木材燃烧 D. 汽油挥发
7.
下列实验能用下图表示的是
A.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粉
B.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
C.向一杯接近饱和的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D.向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8.
下列实验设计或结论合理的是()
A.向某固体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B.除去Mg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uCl2,可加入适量的Mg(OH)2,充分搅拌后过滤
C.CO32、Na+、NO3、K+四种离子可在pH=12的溶液中大量共存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装有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不复燃,证明该气体中不含氧气
9.
工业上,锻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现有一包CaCO3和CaO的固体混合物。己知Ca元素与C元素的质量比是5∶l,则此混合物中Ca元素与O元素的质量比是(    )
A.15∶16B.15∶14C.5∶4D.15∶8
10.
某密闭容器中有X、氧气、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的数据记录如下:
物质
X
O2
CO2
H2O
反应前的质量/g
46
128
1
0
反应后的质量/g
0
待测
89
54
 
在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物质X由碳、氢元素组成B.物质X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C.充分反应后剩余氧气质量为16克D.生成CO2与H2O的质量比是89:54
11.
豆腐是人们喜爱的食物,营养丰富,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C6H13NO2),关于亮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亮氨酸是氧化物
B.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7.3%
C.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
D.亮氨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3:1:2
12.
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②③属于同种元素   B. ②④的化学性质相同
C. ②的符号为Al+3 D. ①③形成的化合物是MgF2
13.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是(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实验方案
A
 氮气(氧气)
 通过足量灼热铜网
B
氯化钙溶液(盐酸)
加入足量碳酸钙粉末,过滤
C
 铁粉(铜粉)
 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
 氧化铜(木炭粉)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A. A B. B   C. C   D. D
14.
现有等质量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金属活动性:乙>甲>丙B.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
C.相对原子质量:乙>丙>甲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
15.
如图表示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X是稀硫酸,a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
B.若X是稀硫酸,b可能是氧化物
C.若X是稀盐酸,c不可能是单质
D.若X是稀盐酸,d不可能是单质
16.
在Cu(NO3)2、AgNO3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时无气泡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Ag和CuB.滤渣中一定有Ag
C.滤液中一定有Cu(NO3)2D.滤液中一定没有AgNO3
17.
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稀硫酸,下列图像描述正确的是
A.B.
C.D.
18.
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是(  )
编号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探究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反应
 
A.AB.BC.CD.D
19.
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4
B.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
C.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饱和溶液
D.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物质
20.
在含有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生成沉淀的质量(m1)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m2)的关系是(  )
A.B.C.D.

4.选择题(共2题)

21.“人的皮肤每天都会出汗,汗液有咸味”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以下哪一特征(    )
22.“人的皮肤每天都会出汗,汗液有咸味”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以下哪一特征(    )

5.填空题(共4题)

23.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科学。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________。
(2)下图为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亚硫酸钠(Na2SO3)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③硒元素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山药等食物中富含硒元素。硒(Se)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硒。回答下列问题:
A.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_。
B.硒元素与氧、硫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原因是它们的原子________相同。
C.写出硒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4.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周期
ⅠA
 
0
1
1  H

1.008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
 
 
 
6  C

12.01
7  N

14.01
8  O

16.00
9  F

19.00
 
3
11  Na

22.99
12  Mg

24.31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13号元素的符号是_____;11号元素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9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其中x为_____.该元素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形成离子,画出该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
(3)由1号元素和8号元素组成的阴离子符号为_____;由1、6、7和8号元素组成的盐的化学式为_____.
25.
用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氧气 ②氮气 ③烧碱 ④浓硫酸 ⑤熟石灰 ⑥乙醇汽油
(1)可用作食品保护气的是_____.
(2)可用作汽车燃料的是_____.
(3)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的是_____.
(4)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
26.
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1 ℃时,将25 g丙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 g。
(2)t2 ℃ 时,甲的溶解度_______(填“>”、“<”或“=”)乙的溶解度。
(3)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欲提纯甲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4)将100 g 10%的甲溶液稀释到4%需加入______g 水。

6.实验题(共2题)

27.
根据下列装置图填写有关空格:

A B C D

E F G H   I
(1)装置A中仪器①的名称为   ▲   ;装置D中仪器②的名称为  ▲  
(2)用稀硫酸和锌粒制氢气的发生装置可选用上述  ▲  ▲ (填序号)装置;收集氢气可用 ▲  ▲ (填序号)装置。
(3)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实验步骤是 ▲ 、过滤和蒸发结晶,用到的蒸发装置是 ▲ 。(填序号),还必须用下列玻璃仪器组合中的  ▲ (填序号)才能完成实验。
①漏斗、烧杯、玻璃棒    ②滴管、量筒、试管    ③集气瓶、表面皿、广口瓶
(4)用氯化钠固体和水配制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用到上图装置中的  ▲  (填序号)。
若配制过程中,在已经有少量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和95mL水,其他操作均规范,则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 (填“>”或“<”,或“=”)5%。
28.
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利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盐酸的质量而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由如图可知,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反应是__(填“吸热”或“放热”或“无热量变化”)反应。
(2)在A处溶液中加入石蕊,溶液呈__色。
(3)B处溶液的溶质是__(填化学式)。
(4)B到C的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__(填“增大”或“减小”或“无变化”)。
(5)在C点溶液中加入碳酸钙,现象为__,化学方程式为__。

7.(共1题)

29.
在古代,人们曾经把A矿石放入烈火中煅烧获得一种红色金属.如图是A能发生的变化,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B、C的化学式:B_____,C_____.
(2)你能判断出A中含有的元素是_____,依据是_____.
(3)D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反应(填反应类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2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