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丹县罗富乡黄江初级中学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5739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0

1.简答题(共1题)

1.
金属钛因为神奇的性能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常温下钛不与非金属及强酸反应。加热时却可以和常见的非金属单质反应,地壳中的含钛矿石之一是金红石(TiO2),目前大规模生产钛的方法是:
(1)使金红石与炭粉混合,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再通入氯气,制得TiCl4和一种可燃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氩的气流中,高温下用过量的镁跟TiCl4反应制得金属钛,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普阅读题(共1题)

2.
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如图分别表示生成氯化钠的不同化学反应,请根据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①图1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1可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________(填字母序号)密切相关。
A最外层电子数 B质子数 C电子层数
②图2描述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图中A、B、C三处中B处应填入的化学符号是________。
③图3所示物质Na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3.科学探究题(共2题)

3.
小金利用图示装置进行甲、乙对比实验,探究温度对CO和Fe2O3反应的影响(固定装置略)。

(1)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图示装置还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
(2)完全反应后,两组的生成物均为黑色粉末(纯净物),分别用两组生成物进行以下实验:
步骤
操作
甲组现象
乙组现象
1
称量黑色粉末质量/g
m1
m2
2
取黑色粉末,用磁铁吸引
能被吸引
能被吸引
3
取黑色粉末,加入稀盐酸
全部溶解,有大量气泡
无明显现象
4
取黑色粉末,加入足量CuSO4溶液
有红色物质生产
无明显现象
 
①甲组的黑色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②小金查阅资料后发现Fe3O4在常温下不与稀盐酸、CuSO4溶液反应,故猜想乙组的生成物为Fe3O4。他又发现m2恰好为_______g ,这可成为支持上述猜想的新证据。
(3)甲、乙两组实验说明温度对CO和Fe2O3反应有影响,且均体现出CO的__________(填写化学性质)。
4.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段镁条(已擦去氧化膜),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镁条表面有_____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发现问题]为了再次观察上述反应现象,小林同学用较长的镁条重做上述实验,但发现了异常现象,试管中出现了白色沉淀。
[实验验证1]小林同学针对两次实验的不同,设计对比实验方案,探究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试管(盛有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




镁条长度
1cm
2cm
3cm
4cm
相同的实验现象(省略题干现象)
快速反应,试管发热,镁条全部消失
沉淀量差异(恢复至20℃)

少量
较多
很多
 
[得出结论]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_____有关。
[追问]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①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镁54.8 g;
②镁能与热水反应产生一种碱和氢气;
③氯化银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做出猜想]猜想一:镁;猜想二:氯化镁;猜想三:氢氧化镁,猜想的依据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验证2]将白色沉淀洗涤干净,分别取少量沉淀于A、B、C试管中,进行如表实验:
试管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加入足量盐酸
_____,白色沉淀_____
猜想一不正确,但这种白色沉淀能溶于盐酸
B
加入足量水
白色沉淀_____
猜想二不正确
C
加入适量稀硝酸
白色沉淀消失
原白色沉淀中含有的离子是:Mg2+、_____
继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出现大量白色沉淀
 

4.计算题(共1题)

5.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一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取13.25 g碳酸钠样品(杂质既不溶于酸也不溶于水)放入烧杯中,加入95.8 g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测得反应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当加入212 g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为_____g。
(2)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写出计算过程)
(3)加入106 g稀盐酸(即A点)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写出计算过程)

5.单选题(共18题)

6.
硅芯片是各种计算机、微电子产品的核心,工业上通过以下反应将自然界的二氧化硅(SiO2)转化为硅(),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硅发生了氧化反应
B.碳发生了还原反应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7.
物质X、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X+2Na0H2Y+Cu(OH)2↓,则()
A.X一定是Cu(N03)2 B.X的式量比Y大
C.Y中阴离子的化合价为-2D.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8.
下列实验中利用提供的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银粉
用足量稀盐酸溶解后过滤
B
鉴别纯羊毛织品和涤纶织品
取样灼烧后闻气味
C
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纯净水中
D
收集二氧化碳时,检验集气瓶是否集满
用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A. A B. B C. C D. D
9.
对比实验是重要的探究方法,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可探究燃烧物燃烧是否需要氧气、温度是否要达到着火点
B.甲实验中水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接触氧气
C.乙可探究铁生锈是否与空气中的氧气、水都有关系
D.乙实验中①②对比可探究铁生锈是否与水有关
10.
许多城市的街道上已出现分类型垃圾收集箱。下图是国家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易拉罐投入的垃圾收集箱上应贴有的标志是(    )
A.
B.
C.
D.
11.
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铜制插头是利用铜的导电性B.钨制灯丝是利用钨的熔点低
C.铝制成铝箔是利用铝的延展性D.用铁锅炒菜是利用铁的导热性
12.
铝、铁、铜是人类使用量较多的金属,下列对铝、铁、铜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铜可以用来做电线
B.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C.铝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13.
根据所给信息和图示,判断下列错误的是(    )
A
B
C
D
《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梦溪笔谈》中记载,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


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这里的石油指的是一种油脂
看到有该标志的丢弃物,应远离并报警
贴有该标志的物品是可回收物
 
A.答案A
B.答案B
C.答案C
D.答案D
14.
向硫酸亚铁和硫酸铜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粒,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滤渣中只有铜
B.滤渣中一定有铁
C.滤渣中一定有锌
D.滤渣中一定有铜、铁、锌
15.
下图是KNO3和NaCl 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aCl 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
B.t1℃时 ,100 g 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20 g KNO3
C.t2℃时,KNO3的饱和溶液和NaCl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
D.温度高于t2℃时,任一温度下 KNO3的溶解度都大于NaCl的溶解度
16.
通过实验,我们测得了石灰水、碳酸饮料、食醋及食盐水的pH,则在下图(溶液pH逐渐增大)中表示石灰水的是(  )
A.AB.BC.CD.D
17.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aOH用于治疗胃酸过多B.熟石灰用于中和酸性土壤
C.食盐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D.稀盐酸溶液用于清除铁锈
18.
氢氧化钙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其俗称是(  )
A.小苏打
B.熟石灰
C.生石灰
D.纯碱
19.
整理与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有错误的是()
A.化学与安全
煤气泄漏——应关闭气阀、开窗通风
重金属中毒——可喝大量豆浆、牛奶解毒
B.化学与材料
生铁、黄铜——都属于金属材料
塑料、橡胶——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C.化学与生活
生活中常用水的净化方法——煮沸
鉴别纯棉织物和纯毛织物——灼烧闻气味
D.化学与健康
人体缺铁——易患贫血病
食用新鲜黄瓜——可大量补钙
 
A. 选项A
B. 选项B
C. 选项C
D. 选项D
20.
我市一家企业生产的“土豆农膜”是一种新型环保农膜,在塑料中添加土豆淀粉,可被细菌和微生物释放的酶分解,使塑料呈多孔状+强度下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塑料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B.淀粉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C.该新型农膜有助于解决农村“白色污染”问题D.土豆农膜容易降解
21.
我们穿的衣服通常是由纤维织成的,常见的纤维有棉花、羊毛、涤纶等。小明灼烧棉花、羊毛、涤纶三种纤维得到下列气味,则棉花、羊毛的编号分别为(  )
纤维编号



灼烧时气味
特殊气味
烧纸气味
烧焦羽毛味
 
A.①②
B.③①
C.②③
D.无法断定
22.
下列有关物质的提纯、除杂和鉴别所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所加物质或方法
A
提纯硫酸钠中的硝酸钠
溶解、加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蒸发
B
除去氧化铜中的碳粉
在足量的空气中灼烧
C
除去CO2中少量的HCl
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再通入浓硫酸
D
鉴别NH4NO3固体和NaOH固体
加水溶解
 
A.AB.BC.CD.D
23.
在化学实验中关注“气泡”情况很重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复分解反应条件之一:生成物中有气体(气泡)产生
B.排水集气法:当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还不能收集气体
C.有气体产生的化学反应:反应后质量减少,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检查装置气密性:导气管伸入水中,手握容器外壁,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

6.选择题(共4题)

24.内质网膜与核膜、细胞膜相连,有利于与外界环境进行发生联系.这种结构特点表明内质网的重要功能之一是(  )
25.下列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26.下列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27.下列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7.填空题(共3题)

28.
小红在配制50g5%氯化钠溶液时,以下操作会导致氯化钠质量分数小于5%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 在称量前,指针稍向左偏移便进行称量
C 装瓶时部分溶液洒出
D 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砝码和氯化钠放反了
29.
请你各举一个实例,证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实例:_____溶液不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实例:_____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实例:_____可作溶质,但不是固体.
(4)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实例:_____.
(5)某溶液中的溶质只可能是一种.实例:_____.
30.
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一,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由图一可判断,该反应的实验过程是按照图二中的________(填“图甲”或“图乙”)来进行的。
(2)图一中A、B、C三点表示的溶液,两种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________点,加入紫色石蕊溶液会呈现红色的是________点的溶液,此时溶液中的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加了探究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的生成物,小军的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过程:先按图甲操作,振荡后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出现白色沉淀。得出结论:证明生成了氯化钠。小明认为这个结论不正确,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科普阅读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4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