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5月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57178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4

1.简答题(共2题)

1.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能源的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所示。请根据微观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丁的化学式为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写字母序号)。
A 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B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 甲是单质,乙、丙、丁均为氧化物
D 该反应体现了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机物
2.
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高铁等得到长足发展,跻身世界前列。大飞机C919试飞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航空强国梦又迈出了一大步。大飞机使用的化学材料如甲图。请回答:

(1)橡胶属于________(填“金属”或“合成”)材料。
(2)图乙是钛原子结构示意图,则x=_____;钛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_周期。
(3)铁比铝的强度大,但制造飞机却用铝合金而不用铁合金,主要原因是铝比铁的密度小且抗腐蚀性能强。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计算题(共1题)

3.
某些食品包装袋内常放入铁粉作“双吸剂”以防止食品腐败。某课外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了一包使用过的铁粉(铁粉表面已生锈),他们取五份样品,分别加稀硫酸充分反应,测得部分数据加下,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取样品质量(g)
31.0
31.0
31.0
31.0
31.0
取稀硫酸质量(g)
30.0
60.0
120.0
150.0
180.0
产生气体质量(g)
未测定
未测定
0.3
0.5
0.6
 
(1)表格中前两次实验中产生气体的质量未测定,推测其中的原因是_____。
(2)计算该样品中单质铁的质量分数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 0.1%。)

3.科学探究题(共2题)

4.
已知某固体物质甲与溶液乙反应,可以产生气体丙,若丙可能含有 CO2、O2、CO、H2中的一种或两种。为了探究气体丙的成分,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实验探究,如下是部分的探究步骤。
(设计实验)为了控制固体甲和溶液乙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从图一中选择合适的装置_____(填序号),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图二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预测)若气体中含有氧气则 F 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若气体中含有氢气,则 G 中的实验现象应为_____。
(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到 D 处无明显现象,F 中___,G中没有明显现象,H 处__,证明该气体是一氧化碳气体。
(反思交流)实验结束后,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以上探究进行了反思,认为该实验的设计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有_____。
5.
小明怀疑自家菜地因施用硫酸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土壤酸化问题,于是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了研究。
(查阅产品说明)小明同学根据下图所示产品说明书中的_____和硫酸铵的组成,推测硫酸铵受热可能会分解生成氨气,使肥效降低。

(探究1)土壤的酸碱性
实验1:按上图所示溶解土样,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用pH试纸测量土样浸出液的pH约为4,说明土壤呈酸性。
(探究II)硫酸铵具有哪些性质
实验2:25℃时,将30g硫酸铵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此时所得溶液对应图中_____(选填序号)点的状态,测得其pH约为5。
实验3:为证明硫酸铵受热分解生成了氨气,小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①硫酸铵固体减少;②用酚酞溶液浸湿的滤纸________。③小气球变大。

小明依据现象①和②,小红只依据③,都得出了“硫酸铵受热分解”的结论。小组同学认为小红的依据不合理,小气球胀大可能是装置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所致。若要通过小气球的变化得出“硫酸铵受热分解”的结论,还需继续进行观察,若________,才能得出这一结论。
实验4:按图中所示进行实验,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硫酸铵能与熟石灰发生反应。
(拓展应用)
(1)为保证铵态氮肥的肥效,不能高温暴晒,不能__________。
(2)硫酸铵中氮元素被植物吸收后,剩余的硫酸铵使得土壤酸化,可用熟石灰进行改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流程题(共1题)

6.
废旧电路板中主要含有塑料、铜和锡(Sn)等,为实现对其中锡的绿色回收,某工艺流程图如图:

已知:Sn+SnCl4=2SnCl2,铜与SnC4不反应。
(1)在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作还原剂,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作氧化剂,Sn+SnCl4=2SnCl2的反应中还原剂是______。
(2)步骤①中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实验室中进行该操作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
(3)固体A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______,步骤②发生的反应属于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4)该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5.推断题(共1题)

7.
已知五环花中 A、B、C、D、E 为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氧化钙、水中的一种,且相连环内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请回答:

(1)若A和E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对人类乃至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则C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有_____(任写一种即可)。
(2)若A是一种食品干燥剂,试写出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6.单选题(共15题)

8.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急救病人B.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C.活性炭用于冰箱除味D.生铁用于铸造铁锅
9.
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浓盐酸挥发—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分子间间隔变大
C.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D.H2O 和 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同
10.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分别代表不同的元素。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Z>X
B.X和Y的化学性质相似
C.Z的离子符号可表示为Z2
D.Y和Mg属于同一周期
11.
含磷洗涤剂中含Na5P3O10,大量使用会造成水体污染,下列关于Na5P3O10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有5个氧分子
B.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C.含有两种金属元素
D.磷元素的化合价为+5
12.
日常生活中常涉及到许多变化。下列变化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夏天,用石灰浆涂抹墙壁后,表面有水珠产生
B.在口中咀嚼米饭或馒头时感到有甜味
C.用液氮作制冷剂,迅速冷冻食品
D.近些年来露天大理石雕像雨蚀比较严重
13.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14.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A. 向盛有一定质量MnO2的烧杯中加入H2O2溶液
B. 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Zn粉、Fe粉
C. 向盛有一定质量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加稀H2SO4至过量
D. 向稀盐酸与Mg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15.
在等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装有二氧化碳,在分别向其中用注射器加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振荡,用压强传感器测量了容器内压强的变化情况(如图示),请结合图象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①表示在二氧化碳中加氢氧化钠溶液的压强变化情况
B.利用测量压强的变化可以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C.AE 段后压强明显降低的原因是振荡加快了反应速率
D.图①中 BC 段出现压强增大,可能是一开始二氧化碳吸收的少,而容器中的液体在剧烈震荡时对压强产生了影响
16.
控制变量法是常用的实验方法,下列实验中,没有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
A.酸碱中和反应实验
B.探究燃烧的条件
C.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D.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17.
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分离铁粉和铜粉
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B
制备氯化铁溶液
将铁粉加入稀盐酸中充分反应,过滤
C
鉴别化肥 KNO3和 NH4NO3
取样,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D
除去 CaCl2 溶液中的稀盐酸
加入过量氢氧化钙粉末,充分反应,过滤
 
A.AB.BC.CD.D
18.
中国科学家研制的一种高强度镁合金材料接近了理论上镁合金的强度极限,登上《nature》封面,下列关于镁合金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镁合金具有许多良好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
B.镁合金的硬度比其各成分金属大
C.镁合金是将镁和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
D.镁合金的熔点比其各成分金属要高
19.
在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通酸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①中的上层溶液是饱和溶液
B.烧杯②中溶液的溶质是氯化钾
C.将温度升高到t2℃,烧杯②中的固体全部溶解
D.烧杯①中溶液质量比烧杯②中溶液质量小
20.
为了更好地表示溶液的酸碱性,科学家提出了酸度(AG)的概念,若从酸度(AG)的概念出发可得出结论:温度为25℃时,酸性溶液的AG>0,中性溶液的AG=0,碱性溶液的AG<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25℃时,纯水的AG=0
B.AG的值越大,溶液的碱性越强
C.AG=0的溶液中一定不大量存在氢氧根离子
D.25℃时,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AG<0
21.
2018年11月8日,美国加州发生特大型山火,历时半月才将其基本扑灭。下列关于森林火灾应急处理措施或原因不合理的是(  )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
B.用大量沙子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
C.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D.飞机播撒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
22.
下列学生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B.
C.D.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2道)

    计算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流程题:(1道)

    推断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