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断题- (共1题)
1.
现有A、B、D、E、F六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E是金属单质,B、C、D、F分别只是酸、碱、盐、氧化物中的一种,A、F是黑色粉末,B和C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用两圆间的短线“﹣”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箭头“→”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双向箭头“←→”表示可以相互转化。请回答下列问题:(以上反应均在初中知识范围内)

(1)图中有一条表示两种物质能相互转化的双向箭头没有画出,请在图中补充画出并使其转化关系成立____;
(2)写出化学式:A___:F___;
(3)写出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4)足量B与F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__。

(1)图中有一条表示两种物质能相互转化的双向箭头没有画出,请在图中补充画出并使其转化关系成立____;
(2)写出化学式:A___:F___;
(3)写出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4)足量B与F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__。
2.计算题- (共1题)
2.
为测定某一样品中含杂质的含量,并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镁溶液。进行如下实验:把100g的稀盐酸加入到20g含杂质的MgCO3和MgCl2的样品粉末中(杂质即不溶于水,也不和盐酸反应),完全反应后得到中性溶液,其操作过程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___;
(2)求解混合物中发生反应物质的质量(X)的比例式为___;
(3)样品中杂质的含量为___;
(4)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
(5)用36.5%的浓盐酸配制100g上述稀盐酸时,需要此浓盐酸的质量为___。

(1)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___;
(2)求解混合物中发生反应物质的质量(X)的比例式为___;
(3)样品中杂质的含量为___;
(4)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
(5)用36.5%的浓盐酸配制100g上述稀盐酸时,需要此浓盐酸的质量为___。
3.科普阅读题- (共1题)
3.
每天吃大米饭时,你想过杂交水稻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吗,而一提到它,人们会想到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吗?最古老的大米消费证据是从中国湖南省道县的岩窑洞玉蝉岩洞中找到的四粒大米,与该遗址有关的一些学者认为,这些谷物似乎代表了早期的驯化形式,这可能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的国家。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并填写下列空白。

(1)为什么东北大米好吃?主要三大原因:品种、水土、气候。就东北的气候看,种植水稻时,需要施用的化肥是___(填写化肥的种类),这种化肥的作用是增强作物的___能力。
(2)把水稻去壳,就制成了大米,大米中含有的营养素﹣糖类在人体中的作用是:在人体内经氧化放出能量,为___提供能量。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其化学式为___;食物中的淀粉在人体内经___作用,与水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变成___。

(1)为什么东北大米好吃?主要三大原因:品种、水土、气候。就东北的气候看,种植水稻时,需要施用的化肥是___(填写化肥的种类),这种化肥的作用是增强作物的___能力。
(2)把水稻去壳,就制成了大米,大米中含有的营养素﹣糖类在人体中的作用是:在人体内经氧化放出能量,为___提供能量。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其化学式为___;食物中的淀粉在人体内经___作用,与水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变成___。
4.科学探究题- (共1题)
4.
张南同学所在的化学活动小组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想探究老师带来两包未知粉末A、B,A、B分别是 NH4HCO3和NH4Cl中的一种,进行如下探究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及填写相关空白:
(提出问题)如何区分这两种粉末?
(猜想与假设)张南同学猜想是:A是NH4HCO3粉末,B是NH4Cl粉末
小岗同学猜想是:A是NH4C1粉末,B是NH4HCO3粉末
(实验验证)为了验证猜想,三名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1)张南同学的实验:分别取A、B两种粉末于试管中,观察颜色,发现粉末颜色一样,则两种粉末的颜色均为___。张南认为用观察颜色的办法无法区分A、B两种粉末。
(2)小岗同学的实验:取A粉末,加入研钵中,加入熟石灰,研磨,闻到有氨味(或刺激性气味),得出结论:自己的猜想不正确,张南同学的猜想正确。请对小岗同学的实验及得出的结论进行评价___。
(3)小南同学的实验。分别取A、B两种粉末于两支试管中,再分别滴加稀盐酸,观察到加入A粉末的试管有___现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证明此物质是NH4HCO3.得出结论:张南同学的猜想正确。
(反思与总结)
(4)根据张南、小岗和小南三名同学所做区分两种物质的实验,我们总结出,在区分两种物质时,关键是利用两种物质___的不同点,通过此实验可以得出,在鉴别物质时的一般思路是,先利用___方法鉴别,如果这种方法不能得出结论,可以再利用___方法鉴别。
(提出问题)如何区分这两种粉末?
(猜想与假设)张南同学猜想是:A是NH4HCO3粉末,B是NH4Cl粉末
小岗同学猜想是:A是NH4C1粉末,B是NH4HCO3粉末
(实验验证)为了验证猜想,三名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1)张南同学的实验:分别取A、B两种粉末于试管中,观察颜色,发现粉末颜色一样,则两种粉末的颜色均为___。张南认为用观察颜色的办法无法区分A、B两种粉末。
(2)小岗同学的实验:取A粉末,加入研钵中,加入熟石灰,研磨,闻到有氨味(或刺激性气味),得出结论:自己的猜想不正确,张南同学的猜想正确。请对小岗同学的实验及得出的结论进行评价___。
(3)小南同学的实验。分别取A、B两种粉末于两支试管中,再分别滴加稀盐酸,观察到加入A粉末的试管有___现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证明此物质是NH4HCO3.得出结论:张南同学的猜想正确。
(反思与总结)
(4)根据张南、小岗和小南三名同学所做区分两种物质的实验,我们总结出,在区分两种物质时,关键是利用两种物质___的不同点,通过此实验可以得出,在鉴别物质时的一般思路是,先利用___方法鉴别,如果这种方法不能得出结论,可以再利用___方法鉴别。
5.单选题- (共15题)
6.
下列应用和相应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及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
A.用赤铁矿炼铁:Fe2O3+3CO![]() |
B.用盐酸除铁锈:Fe2O3+3HCl=2FeCl3+3H2O 复分解反应 |
C.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2H2O2![]() |
D.熟石灰处理硫酸厂的污水:Ca(OH)2+H2SO4=CaSO4+H2O 复分解反应 |
7.
为测定某样品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样品只含氧化铜和氧化镁,取10g该样品,向其中加入150g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该样品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24% | B.76% | C.38% | D.7.6% |
8.
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化学式为C20H14O4)。通常状况为无色或微黄色晶体。易溶于乙醇和碱液,难溶于水。下列有关酚酞叙述正确的是( )
A.酚酞分子是无色或微黄色的 |
B.酚酞分子中含有38个原子核 |
C.酚酞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不相等 |
D.酚酞中碳、氢、氧三种原子质量比为10:7:2 |
9.
要学会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世界,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 事实 | 解释 |
A | 氦气和氖气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化学性质 | 氦原子和氖原子都具有最外层8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 |
B | 有机物的数目异常庞大 | 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表现出的性质不同 |
C | 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 稀盐酸和稀硫酸中含有氢离子 |
D | 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 | 分子的结构不同 |
A.A | B.B | C.C | D.D |
10.
下列关于能源与资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其储水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96.5% |
B.空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 |
C.废旧金属的回收不仅可以节约金属资源,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D.人们经常利用的能源有化石能源、水能和风能等 |
11.
下列实验现象记录正确的是( )
A.石灰石和足量稀盐酸反应: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 |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
C.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中:紫红色固体表面覆盖一层白色银,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
D.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
14.
实验室里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个实验设计方案都合理的是( )
序号 | A | B | C | D |
需区分的物质 | 聚氯乙烯塑料和聚乙烯塑料 | 硫酸铵和硫酸钾 | 氧化铜粉末和铁粉 | 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 |
第一方案 | 分别取样,观察颜色 | 分别取样于试管中,观察现象 | 分別取样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 | 分别取样,品尝味道 |
第二方案 | 分别取样,点燃闻气味 | 分别取样,加入研钵中研磨,闻气味 | 分别取样于试管中,通入氢气并加热,观察现象 | 分别取样,加适量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
A.A | B.B | C.C | D.D |
15.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选用的试剂 | 操作方法 |
A | KCl | KClO3 | MnO2 | 加入少量的MnO2,加热,充分反应后,加水充分溶解,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 |
B | H2O | 植物油 | 洗涤剂 | 振荡、搅拌 |
C | CaCO3 | CaO | 无 | 高温煅烧 |
D | ZnSO4溶液 | FeSO4 | Zn粉 | 加入过量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
A.A | B.B | C.C | D.D |
16.
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象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2℃时,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
B.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
D.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甲析出的晶体比乙多 |
17.
以人为本,关注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道里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氨基酸 |
B.人体胃液正常的pH范围在0.9﹣1.5之间 |
C.人体内碘元素缺乏或过量都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
D.人体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贫血症 |
18.
特色美食是同学的所爱,美味固然重要,但摄入的营养素要全面、均衡,若要使美食中糖类、蛋白质和维生素都有较多的含量,可以选择的下列食品的是(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9.
规范的实验操作可以避免产生危险和错误结论等,下列实验操作或图形规范的是( )
A.取用氯化钠固体![]() |
B.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 |
D.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 |
6.填空题- (共1题)
20.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C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补充此图形的依据是___。
(2)A到C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
(3)氧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

(1)在C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补充此图形的依据是___。
(2)A到C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
(3)氧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
7.实验题- (共2题)
21.
分类类比是初中化学常用的学习方法。
(1)初中化学有许多实验,若按照实验目的不同,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实验___(填字母);选择的依据是___。
(2)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相似,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请写出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到氨水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亚硫酸和碳酸的化学性质相似,如常温下易分解,亚硫酸钠也能与硫酸发生反应,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1)初中化学有许多实验,若按照实验目的不同,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实验___(填字母);选择的依据是___。
![]() | ![]() | ![]() | ![]() |
A 将红热的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 B 将燃着的硫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 C 将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 D 在蓝色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的烧杯 |
(2)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相似,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请写出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到氨水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亚硫酸和碳酸的化学性质相似,如常温下易分解,亚硫酸钠也能与硫酸发生反应,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22.
实验室有大理石、稀盐酸、氯酸钾、澄清石灰水、火柴、升降台、药匙、镊子和以下仪器(如图一所示),请回答下列冋题及填写空白。

(1)利用上述药品和仪器可以制取的气体是___,需要的仪器有___(填序号);制取该气体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2)若上述制取的气体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得到纯净的二氧化碳,可以选择图二所示装置除去,其选项的序号是___;(资料:可以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或硝酸银溶液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氯化氢)
(3)若将用向上排气法收集的一瓶CO2气体验满,其操作是___;
(4)假设要用上述仪器检验气体CO2,装置的气密性良好,长颈漏斗和胶塞已连接好。其操作步骤如下:
A 倒入石灰水;B 连接仪器;C 加入稀盐酸;D 加入大理石。
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

(1)利用上述药品和仪器可以制取的气体是___,需要的仪器有___(填序号);制取该气体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2)若上述制取的气体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得到纯净的二氧化碳,可以选择图二所示装置除去,其选项的序号是___;(资料:可以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或硝酸银溶液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氯化氢)
(3)若将用向上排气法收集的一瓶CO2气体验满,其操作是___;
(4)假设要用上述仪器检验气体CO2,装置的气密性良好,长颈漏斗和胶塞已连接好。其操作步骤如下:
A 倒入石灰水;B 连接仪器;C 加入稀盐酸;D 加入大理石。
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计算题:(1道)
科普阅读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5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