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1)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的事例:
①吹灭蜡烛;
②熄灭燃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
③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④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⑤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
⑥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_____包括事例_____ (填序号);
(2)打火机中常用丁烷(C4H10)做燃料,丁烷与甲烷完全燃烧产物相同,请写出丁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的事例:
①吹灭蜡烛;
②熄灭燃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
③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④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⑤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
⑥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_____包括事例_____ (填序号);
(2)打火机中常用丁烷(C4H10)做燃料,丁烷与甲烷完全燃烧产物相同,请写出丁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计算题- (共2题)
2.
把干燥的高锰酸钾固体50g装入大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待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将试管冷却,称量得剩余物质的质量为45.2g.计算
(1)反应后生成多少克氧气?
(2)45.2g剩余物质中含有哪些物质?各是多少?
(1)反应后生成多少克氧气?
(2)45.2g剩余物质中含有哪些物质?各是多少?
3.
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取样品l0.0克于烧杯中再向其中加入稀盐酸50.0克,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总质量为56.7克。
(1)生成CO2的质量_______________。
(2)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__
(1)生成CO2的质量_______________。
(2)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__
3.科学探究题- (共1题)
4.
M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MSO4溶液是无色液体,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探究M与铜、铝的活动性顺序,请你和他们一起进行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M、铜、铝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怎样的?
(猜想与假设)小敏的猜想是Al>Cu>M;小强的猜想是Al>M>Cu;你的猜想是_____。
(设计与实验一)小莉取M丝、铜丝、铝丝放入盛有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盐酸的①、②、③3支试管中,进行如表的实验。
(交流与表达)同学们对同一实验得出两种不同结论的现象进行了讨论,明白了实验刚开始时试管③中无气泡产生的原因,该原因是_____。
(设计与实验二)为了进一步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同学们取粗细相同,打磨干净的M丝、铝丝及相关溶液,又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试管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2)试管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交流与表达)同学们经讨论后认为该实验可以优化,去掉试管_____(填试管编号)中的实验,也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释与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同学们得出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评价与反思)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对实验过程进行了如下反思:
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时,除了上述实验中已经用到的两种方法外,还可以根据_____进行判断(任写一种)
(提出问题)M、铜、铝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怎样的?
(猜想与假设)小敏的猜想是Al>Cu>M;小强的猜想是Al>M>Cu;你的猜想是_____。
(设计与实验一)小莉取M丝、铜丝、铝丝放入盛有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盐酸的①、②、③3支试管中,进行如表的实验。
实验操作 | M丝插入试管①中 | 铜丝插入试管②中 | 铝丝插入试管③中 | 实验结论 |
刚开始的现象 | 有少量气泡产生 | 无气泡 | 无气泡 | M>Cu: M>Al |
几分钟后的现象 | 有少量气泡产生 | 无气泡 | 有大量气泡产生 | _____ |
(交流与表达)同学们对同一实验得出两种不同结论的现象进行了讨论,明白了实验刚开始时试管③中无气泡产生的原因,该原因是_____。
(设计与实验二)为了进一步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同学们取粗细相同,打磨干净的M丝、铝丝及相关溶液,又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试管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2)试管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交流与表达)同学们经讨论后认为该实验可以优化,去掉试管_____(填试管编号)中的实验,也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释与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同学们得出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评价与反思)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对实验过程进行了如下反思:
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时,除了上述实验中已经用到的两种方法外,还可以根据_____进行判断(任写一种)
4.单选题- (共10题)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铁和钢性能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
B.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原子种类不同 |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
D.钠原子和钠离子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
9.
最近科学家发现,无定形碳在利用单脉冲激光冲激下生成Q﹣碳,硬度比钻石还高。下列关于这种“Q﹣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性质与普通碳单质相同 |
B.常温下化学性质很活泼 |
C.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于金刚石 |
D.碳原子仍然在不断地运动 |
10.
下列实验方案能够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检验CH4中是否含有H2 | 将气体点燃 |
B | 鉴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 分别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
C | 除去铁粉中的铜粉 | 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
D | 比较铁和铜的活动顺序 | 将其分别加入ZnSO4溶液 |
A.A | B.B | C.C | D.D |
11.
“愚人金”实为铜锌合金,外观与黄金极为相似,常被不法商贩冒充黄金牟取暴利,下列关于鉴别“愚人金”与黄金的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比较硬度,硬度小的是“愚人金”
灼烧,表面变色的是“愚人金”
浸没在稀硫酸中,表面有气泡产生的是“愚人金”
浸没在硫酸锌溶液中,表面附着白色物质的是“愚人金”






A.![]() | B.![]() | C.![]() | D.![]() |
12.
向CuS0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下列情况可能出现的是:
①溶液中有Fe2+“,不溶物为Fe、cu ②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为Fe
③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为Cu ④溶液中有Cu2+,不溶物为Fe
①溶液中有Fe2+“,不溶物为Fe、cu ②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为Fe
③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为Cu ④溶液中有Cu2+,不溶物为Fe
A.②③ | B.①④ c.①③ | C.③④ |
13.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质浑浊时可加入明矾使悬浮杂质沉降除去 |
B.可用蒸馏的方法将自来水进一步净化 |
C.水的硬度较大时可用过滤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
D.水中有异味时可加入活性炭除味 |
14.
某同学在实验报告中,有以下几个数据,其中合理的是( )
A.用烧杯量得91.0mL蒸馏水 |
B.用托盘天平称得3.36g锌 |
C.用托盘天平称得11.7g食盐 |
D.用量筒量得5.20mL盐酸 |
5.选择题- (共2题)
6.填空题- (共8题)
17.
汽车、高铁、飞机等已成为人们出行的常用交通工具。
①汽油是汽车常用的一种燃料。将石油加热,利用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汽油,该过程属于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铝合金是制造高铁、飞机的常用材料,这主要利用了它的_____性能。
A 密度小、强度好 B 密度大、硬度大 C 熔点低、硬度小
①汽油是汽车常用的一种燃料。将石油加热,利用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汽油,该过程属于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铝合金是制造高铁、飞机的常用材料,这主要利用了它的_____性能。
A 密度小、强度好 B 密度大、硬度大 C 熔点低、硬度小
19.
用化学用语填空:
(1)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中的阴离子_____
(2)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_____
(3)由8个硫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_____
(4)氯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_____
(1)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中的阴离子_____
(2)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_____
(3)由8个硫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_____
(4)氯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_____
21.
如图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A~E共有_____种元素,B所表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_周期,该元素的原子容易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表示原子的粒子有_____(填序号,下同);
(3)表示阴离子的有_____;
(4)写出E表示的粒子符号_____.

(1)A~E共有_____种元素,B所表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_周期,该元素的原子容易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表示原子的粒子有_____(填序号,下同);
(3)表示阴离子的有_____;
(4)写出E表示的粒子符号_____.
22.
A、B、C、D、E、X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为单质,B为黑色固体,D为红色固体单质,E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表示转化关系,其中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A物质是 。
(2)若B与X发生置换反应,则X是 。
(3)写出C转化为E的化学方程式 。


(1)A物质是 。
(2)若B与X发生置换反应,则X是 。
(3)写出C转化为E的化学方程式 。
23.
如图是用铜丝绕成的锥形螺旋罩,置于酒精灯火焰上方。随着铜丝罩的垂直下移,可观察到酒精灯火焰越来越小,最终完全熄灭。

(1)铜丝在空气中受热,表面会产生黑色的_______(填化学式)。
(2)表面变黑的铜丝下移过程中遇到酒精蒸气,又会变光亮的红色,这是因为黑色物质发生了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3)铜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将热量很快散失,使酒精蒸气的温度低于_______,从而使酒精灯火焰熄灭。

(1)铜丝在空气中受热,表面会产生黑色的_______(填化学式)。
(2)表面变黑的铜丝下移过程中遇到酒精蒸气,又会变光亮的红色,这是因为黑色物质发生了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3)铜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将热量很快散失,使酒精蒸气的温度低于_______,从而使酒精灯火焰熄灭。
24.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1)“低碳生活”方式中的”“碳”指的是碳_____(填“单质”“原子”或“元素”);日常生活中你的“低碳生活”做法有_____。(举一例)
(2)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便于饮用,该设计原理类似化学实验操作中的_____;在家中泡茶时,要想知道所用热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的方法是_____,
(3)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在家庭煤炉燃烧煤时做把成蜂窝煤,这样做的原理是_____,用过的废弃物煤球放到污水池中,发现有去除异味和色素的效果。废弃物煤球的作用与净水器中_____相似(填有关物质及相关性质),为了减轻对大气的污染,好多家庭用上了更为清洁的新型燃料﹣﹣天然气,试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低碳生活”方式中的”“碳”指的是碳_____(填“单质”“原子”或“元素”);日常生活中你的“低碳生活”做法有_____。(举一例)
(2)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便于饮用,该设计原理类似化学实验操作中的_____;在家中泡茶时,要想知道所用热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的方法是_____,
(3)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在家庭煤炉燃烧煤时做把成蜂窝煤,这样做的原理是_____,用过的废弃物煤球放到污水池中,发现有去除异味和色素的效果。废弃物煤球的作用与净水器中_____相似(填有关物质及相关性质),为了减轻对大气的污染,好多家庭用上了更为清洁的新型燃料﹣﹣天然气,试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7.实验题- (共1题)
25.
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标号①、②的仪器名称:①_____,②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写装置序号),写出用大理石和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若要收集较干燥的二氧化碳,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填写装置序号)。
(3)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做了如图G所示的实验: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具有的性质是_____。
(4)一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但少量一氧化氮在人体内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实验室收集一氧化氮只能用排水集气法。据此我们推测出一氧化氮具有的性质是_____(答出一点即可,但不可回答一氧化氮是一种气体)。
(5)实验室用稀硫酸与锌粒反应制取氢气时,装置B、C均可用作发生装置,相对于装置B来说,装置C具有_____的优点,图中可供选用的收集装置有_____(填序号)。

(1)标号①、②的仪器名称:①_____,②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写装置序号),写出用大理石和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若要收集较干燥的二氧化碳,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填写装置序号)。
(3)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做了如图G所示的实验: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具有的性质是_____。
(4)一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但少量一氧化氮在人体内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实验室收集一氧化氮只能用排水集气法。据此我们推测出一氧化氮具有的性质是_____(答出一点即可,但不可回答一氧化氮是一种气体)。
(5)实验室用稀硫酸与锌粒反应制取氢气时,装置B、C均可用作发生装置,相对于装置B来说,装置C具有_____的优点,图中可供选用的收集装置有_____(填序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计算题:(2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8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