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个旧第三中学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56931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9

1.科学探究题(共2题)

1.
在实验探究课上,化学老师给了同学们一包红色粉末,该粉末是由Cu 、Fe2O3、Fe(OH)3三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其中一个小组同学提出如下猜想并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①只有Fe2O3;②是Cu 、Fe2O3的混合物;③是Fe2O3、Fe(OH)3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1)2Fe(OH)3Fe2O3 +3H2O; 
(2)无水CuSO4白色固体遇水变蓝;
(3)Cu在FeCl3溶液中发生的反应:2FeCl3+Cu =2FeCl2+CuCl2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适量红色粉末装入试管中,按图11进行实验,结果无水CuSO4没有变蓝,从而排除猜想中的________(填猜想中的序号)。
(2)乙同学为进一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按图12称取少量红色粉末放入硬质玻璃管中,通入CO片刻,然后加热至完全反应,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冷却至室温。

(反思评价)
(1)实验时通入CO片刻后再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从环保角度看,图12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观察到A装置中红色粉末部分变黑,则猜想________正确(填序号)。
(拓展延伸)丙同学认为:在甲同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还可以这样探究猜想①和②。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后发现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色,即可以排除猜想中的②。你认为丙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
2.
盐酸溶液中含有H2O分子、H和Cl,要探究是哪一种粒子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请观察在白色点滴板上进行的下列实验,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入下表。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后的现象
结论
第1孔
孔中溶液仍为紫色
水分子_________________
第2孔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孔、第4孔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程题(共1题)

3.
某同学设计的“从含铜电缆废料中提取铜”的实验方案如下:

(1)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
(2)写出步骤③和步骤⑤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步骤③:_____;
步骤⑤:_____.
(3)此方案中可能造成空气污染的步骤有_____.

3.单选题(共13题)

4.
碘被公认为人类的“智慧元素”。下列关于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B.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
C.质子数为53D.原子序数为53
5.
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为氧化物、后者为混合物的是 ( )
A.食盐、石油B.干冰、洁净的空气C.铜绿、海水D.五氧化二磷、水银
6.
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
A.    B.     C. D.
7.
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少量)
加入试剂及用量
除杂操作方法

KCl 溶液
CaCl2
适量的Na2CO3溶液
过滤,除去滤渣

Cu
Fe
足量的稀硫酸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NaOH溶液
Ca(OH)2
活性炭
吸附、过滤

CO
CO2
足量的氧化铜
加热
 
A.①B.②C.③D.④
8.
在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完全后滤出不溶物,再向滤液中加入一块薄铁片,足够时间后,铁片上无任何变化.据此,你认为下列实验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不可能含有硫酸铜和硫酸
B.滤出的不溶物中有铜,也可能有铁
C.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有铜,但不可能有铁
D.如果滤出的不溶物有铁,则一定有铜
9.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铁
B.工业上用蒸馏法或化学方法处理硬水,使硬水软化
C.发现厨房内煤气泄露,立即打开换气扇电源开关进行排气
D.某气体可以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说明该气体难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10.
能反映相关实验过程中量的变化的图象是(  )
A.大理石投入足量盐酸中
B.稀盐酸滴入Na2CO3溶液中
C.稀释NaCl溶液
D.稀H2SO4中滴入BaCl2溶液
11.
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取15.6gNaCl固体
B.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12—14的土壤中生长
C.用普通温度计测得某液体温度为25.62℃
D.用10mL量筒量取6.65mL某溶液
12.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进行低碳经济建设且保护好生态环境。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将污染较大的企业全部迁到无人居住的山区,以减少对城市的污染
B.将生活垃圾回收并可直接撒到农田中作有机肥
C.设计绿色化学工艺,使原料中的原子100%转移到产物中
D.将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中
13.
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A.发射航天飞机B.水车汲水灌溉
C.太阳能供热D.风力发电
14.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它的主体结构为四根巨型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核心筒(图6)。其中钢属于
A.金属材料B.合成材料C.天然材料D.复合材料
15.
在盛装浓硫酸的包装箱贴上图2中的标签是
A.AB.BC.CD.D
16.
某化学兴趣活动小组在准备实验时,甲同学配制了Na2SO4、K2CO3、BaCl2、稀盐酸四种溶液,但没有及时贴标签。乙同学在使用时为区分四种无色溶液,将溶液分别编号为①、②、③、④并进行如下表所示实验,由此推断①、②、③、④依次是( )
实验
内容
实验现象
①+②
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④
有白色沉淀生成
①+③
有气泡冒出
 
A.稀盐酸、Na2SO4溶液、K2CO3溶液、BaCl2溶液
B.K2CO3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Na2SO4溶液
C.BaCl2溶液、K2CO3溶液、Na2SO4溶液、稀盐酸
D.Na2SO4溶液、BaCl2溶液、K2CO3溶液、稀盐酸

4.选择题(共1题)

17.内单调递增,,则  条件.(  )

5.填空题(共7题)

18.
依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
(1)据报道:上海世博停车场安装催化光解设施,可将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2转化成CO2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空气中CO2含量增多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科学家正在研究将CO2加氢转化成甲烷(CH4)、甲酸(CH2O2)等化工原料,甲烷、甲酸属于   化合物(填“无机”或 “有机”)。
(3)卫生部推广使用强化加铁酱油。这里的“铁”指的是 (填“单质”“元素”或“原子”)。
(4)小明晚上切完西瓜后就将刀放在菜板上,第二天早上发现刀生锈了。刀生锈的原因是铁与空气中的 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5)蚊子等昆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射入一种叫蚁酸的酸性物质,使皮肤红肿、痛痒,可涂肥皂水止痒,是因为肥皂水的pH 7(填“>”或“<”或“=”)。
(6)洪灾过后,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对死亡的动物尸体撒泼一定的熟石灰并深埋。熟石灰的主要作用是  (填序号)。
A 中和作用 B 杀菌消毒 C 标记作用
19.
自去年秋季以来,我市部分县受到严重的旱灾,人畜饮水都非常困难。为此农村打井兴建简易的自来水厂,喝上清洁的水。
(1)地下水的酸碱度可用     测定。
(2)自然界的水经过一系列净化处理后,成为比较清洁的自来水。下列与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无关的是 (填序号)
A.过滤 B.消毒 C.电解
(3)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平时可用 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4)水在自然界中不断循环,下列有关水蒸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水分子不断运动   B.水分子变大   C.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20.
根据题目信息:用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
21.
选择恰当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硝酸铵 ②酒精 ③氯化钾  ④碳酸钙 ⑤活性炭 ⑥干冰 ⑦白糖
(1)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是
(2)用来除去冰箱异味的物质是_________。
(3)不能与碱混合使用的化肥是    
(4)司机驾车前喝的饮料中不能含有的物质是
(5)既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又可做人体补钙剂的物质是
22.
(1)打开啤酒瓶盖,就会冒出大量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______。
(2)图8是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根据此图回答问题:

① 0℃时,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
②把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没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
③若C为氢氧化钙,在室温时,向C的饱和溶液中加入生石灰,恢复到室温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_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23.
将100 g Na2CO3溶液和153.7 g BaCl2溶液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滤液的质   量为234 g。求:
(1)反应后生成的沉淀的质量____________。
(2)过滤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
24.
根据如图衣服的标签回答下列问题:

(1)面料中的棉属于________(填“天然”或“合成”,下同)有机高分子材料,面料中的涤纶属于________有机高分子材料。
(2)合成纤维有下列哪三个优点?________(填字母)。
A.强度高,弹性好B.耐磨C.吸水性、透气性较好D.耐化学腐蚀

6.实验题(共1题)

25.
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同学想证明: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后,虽然仍为无色溶液,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请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①方案一:测定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前后的pH(20℃).测定某NaOH溶液的pH,pH_____7(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该NaOH溶液中,混合均匀后测定其pH,pH 小于7.结论:稀H2SO4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_____过量.
②方案二:根据图示实验步骤,观察到_____现象.

结论:稀H2SO4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为了进一步获取稀H2SO4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证据,依据中和反应是_____(选填“放热”、“吸热”或“无热量变化”)的反应,采用同温下的稀H2SO4与NaOH溶液进行实验,整个实验中至少需要测定溶液温度_____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2道)

    流程题:(1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7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