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某实验小组用石灰石(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在准备将反应后的废液倒进废液缸时,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未知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他决定利用该废液,测定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他将废液过滤,然后向废液中慢慢滴加Na2CO3溶液,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在加入Na2CO3溶液的过程中,开始时没有发现沉淀生成,说明滤液中的溶质有________。
(2)计算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反应的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

(1)在加入Na2CO3溶液的过程中,开始时没有发现沉淀生成,说明滤液中的溶质有________。
(2)计算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反应的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
2.简答题- (共1题)
2.
如图所示,进行中和反应实验

(1)B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C的溶液(除酚酞外)溶质可能存在的几组情况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3)反应过程中,不断滴入稀硫酸的话,温度会如何变化?________。

(1)B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C的溶液(除酚酞外)溶质可能存在的几组情况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3)反应过程中,不断滴入稀硫酸的话,温度会如何变化?________。
3.科学探究题- (共1题)
3.
在一次化学实验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对两个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一: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哪一种粒子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猜想]可能是水分子、钠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实验]
(1)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现象:溶液不变色;
(2)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mL氯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现象:_____;
(3)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约2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现象:_____。
[结论]________
实验二:用注射器向充满某种气体的软塑料瓶中注入一种液体(如图),振荡,发现塑料瓶变瘪,探究气体和液体可能是什么物质?

[猜想]气体和液体可能是________(写一组即可)。
[实验]用试管取少量实验后塑料瓶中的溶液,加入试剂__,产生相应的现象,其化学方程式为___。
[评价]上述实验完成后,能否验证你的猜想______,理由是__
实验一: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哪一种粒子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猜想]可能是水分子、钠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实验]
(1)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现象:溶液不变色;
(2)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mL氯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现象:_____;
(3)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约2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现象:_____。
[结论]________
实验二:用注射器向充满某种气体的软塑料瓶中注入一种液体(如图),振荡,发现塑料瓶变瘪,探究气体和液体可能是什么物质?

[猜想]气体和液体可能是________(写一组即可)。
[实验]用试管取少量实验后塑料瓶中的溶液,加入试剂__,产生相应的现象,其化学方程式为___。
[评价]上述实验完成后,能否验证你的猜想______,理由是__
4.单选题- (共17题)
4.
下列有关“一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单质和化合物发生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
B.混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
D.能分解出氧气的化合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 |
5.
下列各组离子在pH=1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Fe3+、NO3﹣、OH﹣ | B.K+、NO3﹣、CO32﹣ |
C.Ba2+、MnO4﹣、SO42﹣ | D.NH4+、Cl﹣、SO42﹣ |
8.
武德合金(用50%铋、25%铅、12.5%锡和12.5%镉制成的,它的熔点是70℃)常用于电器保险丝是因为它具有下列性质中的()
①熔点低 ②能导电 ③延展性能好 ④不易氧化 ⑤硬度大
①熔点低 ②能导电 ③延展性能好 ④不易氧化 ⑤硬度大
A.① |
B.①②③④ |
C.①③ |
D.全部 |
9.
市场上有一种加酶洗衣粉,衣服上的汗渍、血迹及人体内排放的蛋白质遇到这种加酶洗衣粉都能被分解而去除。下列衣料:①羊毛织品、②棉织品、③化纤织品、④蚕丝织品。其中不宜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是()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11.
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t1℃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B.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
C.t2℃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
D.提纯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
12.
某中学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监测一次降雨过程中雨水的pH。取雨水水样,用pH计(测pH的仪器)测得数据如下:

小组同学对数据的分析推理错误的是()

小组同学对数据的分析推理错误的是()
A.本次降雨通常会影响作物的生长 |
B.在测定期间雨水的酸性逐渐减弱 |
C.本次降雨对大理石建筑有腐蚀作用 |
D.当时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可能超标 |
16.
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密不可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合金、塑料、玻璃钢属于合成材料 |
B.用甲醛浸泡过的水产品,可放心食用 |
C.研制新材料、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减少污染 |
D.化肥硝酸铵可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增大肥效 |
20.
下列认识或做法错误的是()
A.“低碳经济”的含义是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控制“温室效应” |
B.“纳米技术”可以实现直接用原子制造分子,使物质资源的利用达到最高水平 |
C.“白色污染”可以通过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加以控制 |
D.“绿色食品”是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食品 |
5.选择题- (共5题)
6.多选题- (共1题)
26.
KNO3与NH4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常温下,NH4Cl易溶于水 |
B.t2°C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
C.t3°C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H4Cl的溶解度 |
D.两种饱和溶液从t2°C降到t1°C时,均有晶体析出 |
7.填空题- (共3题)
27.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沙里淘金”说明黄金在自然界中以________(填“单质”“化合物”)形式存在。
(2)超市中有许多小包装食品,它们的包装材料是符合卫生标准的铝箔。铝可以压成铝箔,说明铝有良好的________________。
(3)美国男子乔纳森用一大束氦气球绑在椅子上将自己送上了天空,实现了人类首次靠氦气球穿越了英吉利海峡。氢气密度比氦气密度小,乔纳森利用了氦气而不是氢气做填充气体,是因为氦气具有________性。
(1)“沙里淘金”说明黄金在自然界中以________(填“单质”“化合物”)形式存在。
(2)超市中有许多小包装食品,它们的包装材料是符合卫生标准的铝箔。铝可以压成铝箔,说明铝有良好的________________。
(3)美国男子乔纳森用一大束氦气球绑在椅子上将自己送上了天空,实现了人类首次靠氦气球穿越了英吉利海峡。氢气密度比氦气密度小,乔纳森利用了氦气而不是氢气做填充气体,是因为氦气具有________性。
28.
回答下列有关金属性质的问题:
(1)油罐车的尾部经常有一条铁链拖到地面上,这是利用铁的________性。
(2)铁和铝都可以用来制作炊具,这是利用它们的________性。
(3)用金属钨做白炽灯的灯丝,这是利用了钨的________。
(4)铝能制成很薄的铝箔,这是利用铝的________性。
(5)金属纽扣表面涂的“银粉”实际上是________粉。
(6)体温计中液态的“银”是________。
(7)热水瓶胆壁的金属是________。
(8)为何铁制锅铲需要加上木柄或塑料柄________。
(9)联合国卫生组织为什么推荐使用中国的铁锅______。
(1)油罐车的尾部经常有一条铁链拖到地面上,这是利用铁的________性。
(2)铁和铝都可以用来制作炊具,这是利用它们的________性。
(3)用金属钨做白炽灯的灯丝,这是利用了钨的________。
(4)铝能制成很薄的铝箔,这是利用铝的________性。
(5)金属纽扣表面涂的“银粉”实际上是________粉。
(6)体温计中液态的“银”是________。
(7)热水瓶胆壁的金属是________。
(8)为何铁制锅铲需要加上木柄或塑料柄________。
(9)联合国卫生组织为什么推荐使用中国的铁锅______。
29.
在“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课上,同学们做了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氯化铜溶液之间反应的实验。为对本课产生的废液进行绿色排放,甲、乙两位同学对废液的成分进行探究和处理。请填空:
(1)甲同学取少量溶液样品,观察到样品澄清并呈浅蓝色。由此猜想,溶液中可能存在
的离子为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欲将废液处理为无色的中性溶液后再排放,他向废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废液达到了该同学的排放要求。
(1)甲同学取少量溶液样品,观察到样品澄清并呈浅蓝色。由此猜想,溶液中可能存在
的离子为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欲将废液处理为无色的中性溶液后再排放,他向废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废液达到了该同学的排放要求。
8.实验题- (共2题)
30.
某化学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探究过程如下:

①连接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向装置Ⅰ中的锥形瓶加入2.0g的铜锌合金样品粉末,由注射器缓缓注入稀硫酸,待到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体时,准确读取注射器内读数,减少10.5mL稀硫酸,同时立即夹紧弹簧夹,移出装置Ⅲ中的导管,准确读取量筒内水的体积为214.0mL.(注: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③装置Ⅰ中剩余固体物质经过适当处理后,准确称量其质量1.4g。
④该小组的三位同学利用实验过程测得不同数据,计算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甲同学利用装置Ⅰ中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进行计算;
乙同学利用装置Ⅰ中加入稀硫酸的量进行计算;
丙同学利用装置Ⅲ中量取水的体积进行计算,并查得: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实验过程中须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目的是_____。
(2)步骤③中称量剩余固体之前的正确操作是_____、洗涤、干燥。
(3)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上述三位同学中_____(填“甲”、“乙”或“丙”)同学无法进行计算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4)化学小组同学发现:按照丙同学的方案进行计算,致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偏差。以下因素可能造成偏差的有_____(填标号)。
A 移出装置Ⅲ时,导管内留存了一部分水
B 实验测量前,没有排除装置Ⅰ中的空气
C 数据处理时,未排除加入稀硫酸所占的体积。

①连接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向装置Ⅰ中的锥形瓶加入2.0g的铜锌合金样品粉末,由注射器缓缓注入稀硫酸,待到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体时,准确读取注射器内读数,减少10.5mL稀硫酸,同时立即夹紧弹簧夹,移出装置Ⅲ中的导管,准确读取量筒内水的体积为214.0mL.(注: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③装置Ⅰ中剩余固体物质经过适当处理后,准确称量其质量1.4g。
④该小组的三位同学利用实验过程测得不同数据,计算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甲同学利用装置Ⅰ中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进行计算;
乙同学利用装置Ⅰ中加入稀硫酸的量进行计算;
丙同学利用装置Ⅲ中量取水的体积进行计算,并查得: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实验过程中须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目的是_____。
(2)步骤③中称量剩余固体之前的正确操作是_____、洗涤、干燥。
(3)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上述三位同学中_____(填“甲”、“乙”或“丙”)同学无法进行计算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4)化学小组同学发现:按照丙同学的方案进行计算,致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偏差。以下因素可能造成偏差的有_____(填标号)。
A 移出装置Ⅲ时,导管内留存了一部分水
B 实验测量前,没有排除装置Ⅰ中的空气
C 数据处理时,未排除加入稀硫酸所占的体积。
31.
某同学为了探究废弃塑料薄膜混杂在土壤中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同样的花盆,找5~8个废旧塑料袋,剪成小碎片,再取约4kg的腐殖质,分为两等份,一份直接装入花盆中,另一份与塑料碎片混匀后,装入另一花盆中,将两株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花草分别栽到两个花盆中,在同样条件下(温度、浇水、光照等)让其生长6~8个月后观察二者的生长状况。
(1)你估计,一个月后,二者的生长情况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上述实验中,强调让两株植物在相同条件(温度、浇水、光照等)下生长,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估计,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什么意外情况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该实验,你能得到什么启示?你认为应向使用塑料薄膜作大棚或地膜的农民提出建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你估计,一个月后,二者的生长情况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上述实验中,强调让两株植物在相同条件(温度、浇水、光照等)下生长,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估计,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什么意外情况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该实验,你能得到什么启示?你认为应向使用塑料薄膜作大棚或地膜的农民提出建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简答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5道)
多选题:(1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