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取洗净后的贝壳样品25g,捣碎后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假设贝壳中其它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整个过程不考虑盐酸的挥发和气体的溶解。)实验测得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与加入盐酸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实验中将贝壳捣碎是为了_____。
(2)求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

(1)实验中将贝壳捣碎是为了_____。
(2)求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
2.流程题- (共1题)
2.
对废旧手机回收利用可节约金属资源。某手机电路板中含有以下金属:Ni(镍)、Pb(铅)、Ag、Au、Fe、Cu、Sn(锡)、Pd(钯)。如图是某工厂设计的回收金属流程图(假设流程图中各反应均恰好完全反应。已知2Cu+O2+2H2SO4
2CuSO4+2H2O)。

(1)步骤②中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反应。
(2)滤渣2中含有的金属是_____(填化学式)。
(3)步骤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金属Ni、Fe、Pd的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是_____。
(5)除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节约和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还有_____(写一条)。


(1)步骤②中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反应。
(2)滤渣2中含有的金属是_____(填化学式)。
(3)步骤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金属Ni、Fe、Pd的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是_____。
(5)除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节约和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还有_____(写一条)。
3.科学探究题- (共1题)
3.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发现金属R不在初中学到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该小组为了了解R与常见金属铝、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提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铝的活动性比铜强,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Al>Cu>R 猜想二:_____ 猜想三:R>Al>Cu
(查阅资料)R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R在盐溶液中只有+2价,RSO4溶液呈蓝色。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哪一种猜想成立,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针对猜想一、猜想二、猜想三设计实验方案并展开实验探究。
(交流反思)究竟哪种猜想成立?三位同学经讨论交流,发现丙同学的实验操作可能会导致实验结论错误。丙同学的实验操作存在的问题是_____,于是他们改进并重做丙同学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溶液的颜色_____,从而确认猜想三不成立。
(归纳总结)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他们总结得出:可通过金属分别与_____反应的方法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提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铝的活动性比铜强,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Al>Cu>R 猜想二:_____ 猜想三:R>Al>Cu
(查阅资料)R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R在盐溶液中只有+2价,RSO4溶液呈蓝色。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哪一种猜想成立,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针对猜想一、猜想二、猜想三设计实验方案并展开实验探究。
| 主要操作 | 主要现象 | 实验结论 |
甲同学 | 打磨R丝,并将其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 R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物质 | 猜想一不成立 |
乙同学 | 打磨粗细相同的R丝、铝丝、铜丝,分别将它们插入到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硫酸中 | ①R丝表面缓慢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逐断变成蓝色 ②铝丝表面_____ ③铜丝表面没有气泡产生 | 猜想二成立 |
丙同学 | 将铝丝插入_____ | 无明显现象 | 猜想三成立 |
(交流反思)究竟哪种猜想成立?三位同学经讨论交流,发现丙同学的实验操作可能会导致实验结论错误。丙同学的实验操作存在的问题是_____,于是他们改进并重做丙同学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溶液的颜色_____,从而确认猜想三不成立。
(归纳总结)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他们总结得出:可通过金属分别与_____反应的方法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4.单选题- (共7题)
4.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用途”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炭黑﹣﹣黑色粉末﹣﹣作轮胎添加剂 |
B.氢气﹣﹣可燃性﹣﹣作燃料 |
C.石墨﹣﹣导电性好﹣﹣作电极 |
D.固体二氧化碳﹣﹣易升华﹣﹣作制冷剂 |
5.
下列关于碳及碳的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三种不同的碳单质
②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化
③活性炭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其吸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④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空气污染物
⑤碳酸钙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
⑥天然气被称为“清洁燃料”,其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⑦分馏是煤炭综合利用的常用方法,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⑧生铁和钢都属于铁碳合金,它们机械性能差异大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①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三种不同的碳单质
②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化
③活性炭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其吸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④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空气污染物
⑤碳酸钙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
⑥天然气被称为“清洁燃料”,其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⑦分馏是煤炭综合利用的常用方法,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⑧生铁和钢都属于铁碳合金,它们机械性能差异大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A.3个 | B.4个 | C.5个 | D.6个 |
6.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完全正确的组是( )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占瓶三分之一体积的NaCl水溶液,旋紧瓶盖,振落 | 塑料瓶变瘪 | CO2能与NaCl反应 |
B | 某无色气体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 |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 该气体一定是CO2 |
C | 将白磷浸没在热水中,再向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 | 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 | 氧气是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 |
D | 点燃从导管放出的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 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 | 该气体是CH4 |
A.A | B.B | C.C | D.D |
8.
将颗粒大小相同的等质量X、Y、Z三种金属放入等浓度的稀盐酸中,产生氢气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X最活泼 |
B.金属Y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大于X |
C.若金属Z是Fe,则金属X一定是Al |
D.金属Z反应掉的稀盐酸一定最少 |
9.
将一定质量的铝粉和锌粉加入到硝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定有锌和铜 |
B.若滤渣中加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一定为无色 |
C.若滤液中有硝酸锌,则滤渣中一定没有铝和锌 |
D.若滤渣中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有锌和铜 |
10.
溶液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
②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③将锌粒放入适量的稀硫酸中,最终溶液中的溶质是锌,溶剂是硫酸
④用洗洁精清洗油污是因为洗洁精能将油污溶解
⑤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升高
⑥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气压降低而减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⑦a克氯化钠放入b克水中,得到氯化钠溶液质量小于或等于(a+b)克
①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
②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③将锌粒放入适量的稀硫酸中,最终溶液中的溶质是锌,溶剂是硫酸
④用洗洁精清洗油污是因为洗洁精能将油污溶解
⑤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升高
⑥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气压降低而减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⑦a克氯化钠放入b克水中,得到氯化钠溶液质量小于或等于(a+b)克
A.4个 | B.3个 | C.2个 | D.1个 |
5.填空题- (共1题)
11.
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当三物质溶解度大小为B>C>A时,温度t的范围是_____。
(2)t2℃时,将A、B、C各25g分别放入100g水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物质是_____,而没有形成饱和溶液的,可将溶液温度降到t1℃时,又能恰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_。
(3)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加适量的水分别形成饱和溶液,三种饱和溶液中含水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用A、B、C表示)。

(1)当三物质溶解度大小为B>C>A时,温度t的范围是_____。
(2)t2℃时,将A、B、C各25g分别放入100g水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物质是_____,而没有形成饱和溶液的,可将溶液温度降到t1℃时,又能恰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_。
(3)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加适量的水分别形成饱和溶液,三种饱和溶液中含水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用A、B、C表示)。
6.实验题- (共4题)
12.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串联实验”:C装置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相关性质,请你一起完成该实验。

(1)实验开始时,关闭b,打开a,装置B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能证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_____。
(2)关闭a,打开b。装置D、E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氧化氢和水蒸气,F装置中直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说明木炭粉具有_____性,证明G装置直玻璃管中化学反应已发生的现象是_____。
(3)小慧同学认为将C、B装置连接,得出CO2能与水发生反应的理由不够充分。她提出用图2所示装置,将下列操作方法合理排序(操作方法可重复使用),只需五步操作就可证明CO2能与水发生反应,她的实验操作顺序为_____(填序号)。

①从f端通入氮气 ②从分液漏斗向广口瓶内滴加适量蒸馏水
③从e端通入二氧化碳 ④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入广口瓶中

(1)实验开始时,关闭b,打开a,装置B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能证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_____。
(2)关闭a,打开b。装置D、E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氧化氢和水蒸气,F装置中直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说明木炭粉具有_____性,证明G装置直玻璃管中化学反应已发生的现象是_____。
(3)小慧同学认为将C、B装置连接,得出CO2能与水发生反应的理由不够充分。她提出用图2所示装置,将下列操作方法合理排序(操作方法可重复使用),只需五步操作就可证明CO2能与水发生反应,她的实验操作顺序为_____(填序号)。

①从f端通入氮气 ②从分液漏斗向广口瓶内滴加适量蒸馏水
③从e端通入二氧化碳 ④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入广口瓶中
13.
如图是常见的实验室气体制备装置。

(1)实验室选用A或B装置可以制CO2气体,原因是_____。与装置A相比,装置B最突出的优点是_____。
(2)实验室在收集气体时,不需要考虑下列因素中的_____(填序号)。
①气体的密度 ②气体的颜色 ③气体的溶解性 ④气体的气味⑤气体能否与空气反应 ⑥气体是否支持燃烧 ⑦气体能否与水反应

(1)实验室选用A或B装置可以制CO2气体,原因是_____。与装置A相比,装置B最突出的优点是_____。
(2)实验室在收集气体时,不需要考虑下列因素中的_____(填序号)。
①气体的密度 ②气体的颜色 ③气体的溶解性 ④气体的气味⑤气体能否与空气反应 ⑥气体是否支持燃烧 ⑦气体能否与水反应
14.
图1是某同学总结出的金属化学性质网络图。图2、图3是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

(1)图1中X的物质类别属于_____。
(2)图2中实验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放热,_____。
(3)图3实验:试管①、②中装有铁粉,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锌溶液和氯化铜溶液,充分反应后将试管①、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甲图试管②反应后固体中一定只有铜
B 乙图烧杯固体中一定没有铁
C 乙图烧杯液体中﹣定含有 Zn2+、Fe2+、Cu2+
(4)写出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图1中X的物质类别属于_____。
(2)图2中实验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放热,_____。
(3)图3实验:试管①、②中装有铁粉,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锌溶液和氯化铜溶液,充分反应后将试管①、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甲图试管②反应后固体中一定只有铜
B 乙图烧杯固体中一定没有铁
C 乙图烧杯液体中﹣定含有 Zn2+、Fe2+、Cu2+
(4)写出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流程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7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