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56616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4

1.科学探究题(共2题)

1.
兴趣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假设)a.二者混合发生了化学反应;b.二者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设计并实验)
(1)甲同学取2 mL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1~2滴酚酞试液,振荡,逐滴加入稀盐酸,同时不断振荡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由此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乙同学用传感器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得到的曲线如图所示。
①由图1得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依据是_____。
②B点溶液中溶质为_____(填化学式),该反应是将_____中(填字母)。
a.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
(3)丙同学认为溶液温度升高也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盐酸稀释释放的热量,不足以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请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排除这种可能性:_____。
查阅资料:
①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能反映离子浓度大小
②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电导率越大离子浓度越大。
(4)丁同学用电导率传感器测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电导率变化如图2。

①M点前曲线下滑的原因是_____。
②N点时溶液中大量含有的离子是_____。
2.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氢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究。
(1)小组用锌与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为了加快锌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老师提示可向反应物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为了弄明白速率加快的原因,小组同学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可能与硫酸根离子有关;
乙同学:可能与铜离子有关;
丙同学:可能与铜单质有关。丙同学猜想的依据是_____。
设计并进行实验室温时,小组同学按下表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序号




实验




产生气泡的快慢
较快
明显加快
较快
明显加快
 
(分析并得出结论)
(3)由实验①和实验③发现反应速率几乎没有变化得出甲同学的猜想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4)实验④是将硫酸铜换成氯化铜进一步验证猜想,丙同学认为不需要替换试剂,只需通过观察实验②的现象就可以验证,该反应的现象为_____。此反应发生后反应速率加快依然较明显,小组同学得出_____的猜想正确。
(5)请你重新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丙同学的猜想。实验方案:_____。

2.流程题(共1题)

3.
海水素有“液体工业原料”之美誉。工业“从海水中提取镁”的主要流程如图:

(1)反应①煅烧过程中生成的另一种氧化物是_____(填物质名称)。
(2)操作b的名称是_____,操作a、b中都要用到一种玻璃仪器该仪器在操作a中的作用是_____。
(3)以上提取镁的全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该反应生产生石灰的主要原料来源于海洋中的贝壳,优点是_____。

3.单选题(共10题)

4.
化学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粮食酿酒B. 中和过多胃酸
C. 暖宝宝取暖D. 海水晒盐
5.
我国科学家研究出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反应微观模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中分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
B.金原子对CO起吸附催化作用
C.碳化钼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CO=CO2+H2
6.
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元素信息不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的原子质量为12.01
B.X表示aL
C.硅原子的质子数是14
D.三种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7.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指的是靛蓝(化学式为C16H10N2O2),是人类使用历史悠久的染料之一。下列有关靛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氧化物
B.一个分子中含有1个氧分子
C.由30个原子构成
D.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8.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C.向某固体中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则该物质中一定含CO32或HCO3
D.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入二氧化碳后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则二氧化碳属于酸
9.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B.过滤
C.稀释浓硫酸D.除去CO中CO2
10.
下列应用对比实验设计的方案中,设计不正确的是(  )
A.探究气体分子间的间隔与液体分子间间隔的大小
B.探究Zn、Fe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C.探究CO2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D.探究空气与呼出气体CO2的含量
11.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2℃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0%
D.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2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12.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要求的是(  )
A.垃圾不分类,统一处理
B.施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C.推广焚烧秸秆增加土壤肥力
D.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13.
“吃得营养,吃出健康”是人们普遍的饮食追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早餐喝牛奶、吃鸡蛋可以使营养均衡
B.油脂会使人发胖,故禁食油脂
C.食用蔬菜和水果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大
D.过多摄入微量元素不利于健康

4.填空题(共1题)

14.
燃气灶是家庭生活必备的用品之一,如图是一款燃气灶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填序号,写一种即可)。
(2)某燃气灶使用的燃料是天然气写出该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天然气在第一次通过管道输送到用户时,必须先将管道内充满氮气,原因是_____。
(4)人类正面临常规能源枯竭的危机,开发新能源迫在眉睫,请你写出一种新能源:_____。

5.实验题(共1题)

15.
如图是实验室用来制取气体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O2时,该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
(3)用B和C装置制取H2,B装置的导管口应与C装置的导管口_____(填“a”或““b”)相连。
(4)图D是某同学利用塑料瓶和其他用品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铜丝网能否用铁丝网替代,原因是_____,该设计与B装置比较优点是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2道)

    流程题:(1道)

    单选题:(10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