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牛镇中学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56578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4

1.计算题(共1题)

1.
同学们从山上采集到一种石灰石样品,为了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石灰石中的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取45g石灰石样品,逐渐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

(1)45g这种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_____g
(2)本实验是否可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完成实验,并说明理由_____。
(3)列式计算45g石灰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

2.科学探究题(共1题)

2.
在学习盐酸的化学性质时,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做了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如图1)。

(实验现象)甲同学的实验中溶液有气泡冒出,乙同学的实验中溶液无气泡冒出。
(1)写出甲同学实验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提出问题)乙同学的实验中溶液为什么没有气泡冒出?
(查阅资料)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不仅可以生成二氧化碳还可以生成碳酸氢钠
(实验)同学们设计并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编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Ⅰ.用注射器1向小药瓶中缓慢注入少量的稀盐酸,边注入边振荡
细玻璃管中液柱略微升高
Ⅱ.换注射器2从瓶中缓慢抽取气体
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Ⅰ.用注射器1向小药瓶中继续注入稀盐酸至较多气泡产生
 
细玻璃管中液柱明显升高
Ⅱ.换注射器2从瓶中缓慢抽取气体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细玻璃管在实验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实验①中细玻璃管中液柱略微升高的原因:少量稀盐酸滴入导致小药瓶内气体体积略微压缩,_____。
(3)实验②中Ⅰ的现象是_____;实验①、②中步骤Ⅱ:注射器2必须缓慢地从瓶中抽取气体的原因是_____。
(实验反思)此反应说明反应物的量不同,产物可能不同,试另举一例:_____。
(若正确回答下列问题加4分,总分不超过60分)
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利用pH传感器对相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pH为12)、碳酸氢钠溶液(pH为8.2)与稀盐酸反应时,pH的变化与盐酸体积的关系进行了测定,并做了如图3所示的对比图:

图中各线段实验现象如下表:
溶液
线段
实验现象
Na2CO3
AB
无气泡
BC
有少量气泡
CD
有大量气泡
DE
几乎无气泡
NaHCO3
MN
立即有大量气泡
NE
几乎无气泡
 
(4)在AB段,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__。
(5)分析图表,体现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分两步:
第一步反应:Na2CO3 +HCl=NaCl+NaHCO3
第二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单选题(共10题)

3.
下列各组连线都正确的是(  )
A.物质与用途   
B.物质与变化   
C.化学反应与反应类型   
D.名称与俗称   
4.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化学家Gerhard Ertl对CO在催化剂Pt/Al2O3/Ba表面进行的研究,催生了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如图为该反应过程的模型,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CO2、NO2属于非金属氧化物
C.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D.该装置的最大贡献是将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污染气体
5.
我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B.《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6.
关于 CaCO3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钙、碳、氧三个元素组成
B.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
C.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D.属于氧化物
7.
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个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变成Mg2+
B.铝原子核外有13个电子
C.三种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D.镁、铝、硅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8.
下列实验不能得出对应结论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50mL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50mL水,迅速拧紧瓶盖,振荡
塑料瓶变瘪
CO2能溶于水
B
将铁钉放入CuSO4溶液中 
铁钉表面析出红色物质
铁比铜活泼
C
苹果片上滴加碘水
苹果片表面变蓝
苹果含淀粉
D
向某无色溶液滴加石蕊
溶液变红
无色溶液是盐酸
 
A.AB.BC.CD.D
9.
用15%的葡萄糖溶液配制150g 5%葡萄糖溶液,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取用15%的葡萄糖溶液50g
B.使用量筒、烧杯和漏斗等仪器
C.加水100g
D.量水时选用规格100mL的量筒
10.
右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物质均属于易溶物质
B.甲物质的溶液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C.在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甲
11.
无色液体X是下列四种物质中的一种。将其分成等量的三份,向其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石灰水、酚酞试液,产生的现象如表。则X是下列选项中的(  )
加入的物质
稀盐酸
石灰水
酚酞试液
现象
有气泡冒出
有白色沉淀
变成红色
 
A.Na2CO3溶液B.稀硫酸C.NaOH溶液D.NaCl溶液
12.
如图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稀HCl滴入NaOH溶液中
B.ag是指加入氢氧化钠固体质量
C.A点溶液的溶质为HCl和NaCl
D.向B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会变红

4.填空题(共1题)

13.
空气中氮气的含量最多,氮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如图是以空气和其他必要的原料合成氮肥(NH4NO3)的工业流程。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利用了物质的_____________性质。(填“物理”或“化学”)
(2)写出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步骤④中,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⑤所得化合物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题(共2题)

14.
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两种常见气体可以用A装置制取,这两种气体是_____(填化学式);实验室收集O2,所选用的装置是_____(填代号)。
(2)集满O2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后应_____(选填“正”或“倒”)放在桌上;A装置中,长颈漏斗的颈端必须插入液面下的原因是_____。
15.
木炭作为还原剂用于金属冶炼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所生成的气体产物是什么?”,设计了如图甲所示装置(铁架台已略去),通过实验探究气体产物的成分,请你一起完成相关问题:

(1)兴趣小组同学根据上述图甲装置中出现的现象,得出了该气体产物的成分为CO2、CO的混合气体的结论,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具体现象是_____;
(2)张强同学提出:从简约装置、节约实验药品和安全使用的角度出发,图甲装置可进行改进,用改进后的装置同样可以探究出该气体产物的成分,请写出他的改进方法(不需要写具体操作):_____;
(3)兴趣小组同学继续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将混合气体进行分离(收集装置略去),则锥形瓶中加入的是_____(填“NaOH”“Na2CO3”、或“Ca(OH)2”)溶液,简要写出将两种气体分离的具体操作方法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0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