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1题)
1.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如下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均可验证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①实验一中,通过稀盐酸与________(填写化学式)反应的现象,验证了酸与碱发生了反应。
②实验二通过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判断稀盐酸与Ca(OH)2能反应,该实验除需控制所加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外,还需控制____________相同。
③实验三中,若加入X可验证稀硫酸与碱能发生反应,则符合此条件的X是下列物质中的_____(填字母即可)。
a 无色酚酞溶液 b 铁粉 c 氧化铜 d 碳酸钠
(2)为了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河南省实验中学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甲所示实验;并利用了数字化实验手段进行了探究:在用排空气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集气瓶内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通过压强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得到的图象如乙所示。

①实验甲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所示装置B中的实验现象是什么________?
③乙中图示曲线总体趋势为数据逐渐减小,其中的道理是什么________?
(3)向盛有20g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加入20mL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提示:7.3%的稀盐酸密度约为1.035g/mL)
(1)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如下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均可验证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①实验一中,通过稀盐酸与________(填写化学式)反应的现象,验证了酸与碱发生了反应。
②实验二通过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判断稀盐酸与Ca(OH)2能反应,该实验除需控制所加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外,还需控制____________相同。
③实验三中,若加入X可验证稀硫酸与碱能发生反应,则符合此条件的X是下列物质中的_____(填字母即可)。
a 无色酚酞溶液 b 铁粉 c 氧化铜 d 碳酸钠
(2)为了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河南省实验中学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甲所示实验;并利用了数字化实验手段进行了探究:在用排空气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集气瓶内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通过压强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得到的图象如乙所示。

①实验甲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所示装置B中的实验现象是什么________?
③乙中图示曲线总体趋势为数据逐渐减小,其中的道理是什么________?
(3)向盛有20g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加入20mL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提示:7.3%的稀盐酸密度约为1.035g/mL)
2.计算题- (共2题)
3.
含有铝粉l.8g、锌粉6.5g、铁粉11.2g、铜粉3.8g的混合物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有6.6g金属剩余,则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________g;其中产生氢气质量最多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简答题- (共5题)
4.
二氧化硅(SiO2)和二氧化碳性质相似。玻璃(含二氧化硅)瓶身经抛光处理,不易反应,而瓶口和玻璃塞上的磨砂将二氧化硅裸露出来。二氧化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Na2SiO3),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常温下,硅酸(H2SiO3)和硅酸钠均为白色固体;硅酸钠有很强的粘合性,可溶于水,溶液呈碱性;硅酸钠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有沉淀生成,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5.
2019年是化学元素周期表国际年。下边表格是元素周期表一部分。这些元素均位于第_____周期;铝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现有相等质量的这几种金属元素,则其所含原子个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11 Na 23.00 | 12 Mg 24.31 | 13 Al 26.98 | 14 Si 28.09 |
6.
可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

(1)实验开始时应先通一氧化碳再加热,目的是_________。
(2)实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3)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1)实验开始时应先通一氧化碳再加热,目的是_________。
(2)实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3)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7.
向一定质量的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铜和锌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呈蓝色。
(1)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___________(写化学式)。
(2)滤液质量一定比反应前AgNO3溶液质量小,其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
(1)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___________(写化学式)。
(2)滤液质量一定比反应前AgNO3溶液质量小,其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
8.
为了除去粗盐水中含有少量的MgCl2、CaCl2、MgSO4等杂质,依次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等,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1)加入足量稀盐酸除去的物质是什么____________?
(2)写出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1)加入足量稀盐酸除去的物质是什么____________?
(2)写出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4.推断题- (共1题)
9.
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甲属于常见的酸,乙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两种物质之间可以相互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生成另一种物质。)

(1)乙生成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与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与丁反应的微观实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乙生成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与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与丁反应的微观实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选题- (共12题)
11.
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A.铁丝伸入稀盐酸中:2Fe+6HCl=2FeCl3+3H2↑ |
B.硝酸银溶液与盐酸混合:AgNO3+HCl=AgCl↓+HNO3 |
C.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CO2+Ca(OH)2=CaCO3↓+H2O |
D.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混合:Ba(OH)2+H2SO4=BaSO4↓+2H2O |
12.
我国航天技术迅猛发展。空间站里涉及反应:H2与CO2反应生成H2O和CH4,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 B.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没有增减 |
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 D.反应前后原子质量没有改变 |
15.
联合国确定2019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借自然之力,护绿水青山”。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活性炭能使海水转化为淡水 | B.硬水和软水可用pH试纸来区分 |
C.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污染 | D.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定有水生成 |
16.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碘酒均一稳定且是混合物,碘酒属于溶液 |
B.氧化钙、氢氧化钠都具有吸水性,故它们都能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
C.氯化钠、硫酸铜等盐中都含有金属元素,所以盐中一定都含有金属元素 |
D.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所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
17.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下图是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
B.当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时,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除去b |
C.10℃时,取相同质量的a、b两物质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是a大于b |
D.将t℃时a、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大于b |
19.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A.用灼烧法鉴别涤纶线与羊毛线 |
B.测定溶液的pH时,需预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 |
C.制备Cu(OH)2固体:用CuO与适量NaOH溶液混合 |
D.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可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洗气 |
6.填空题- (共1题)
7.实验题- (共3题)
23.
页岩气(主要成分为甲烷)的开采是正在研究的课题。
(1)分别写出甲烷、酒精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实验室里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可制取甲烷,请在方框中画出该气体的收集装置图____________。(要求:用集气瓶与其他仪器收集)
(1)分别写出甲烷、酒精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实验室里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可制取甲烷,请在方框中画出该气体的收集装置图____________。(要求:用集气瓶与其他仪器收集)

24.
某同学利用下图微型实验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1)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注射器加入液体后,加热C处红磷。通过B、C处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____________?

(1)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注射器加入液体后,加热C处红磷。通过B、C处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1道)
计算题:(2道)
简答题:(5道)
推断题:(1道)
单选题:(12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