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2题)
2.流程题- (共1题)

(1)煤属于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合成气可用作气体燃料,写出合成气中氢气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3)合成气(CO和H2)在不同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合成不同的物质,从物质组成的角度考虑,仅用合成气为原料不可能得到的物质是________(填序号),理由是________。
①乙醇(C2H5OH) ②甲醇(CH3OH) ③尿素[CO(NH2)2]
3.单选题- (共19题)
选项 | 化学方程式 | 分析 |
A. | S+O2![]() | 该反应的现象是产生二氧化硫气体 |
B. | Mg + O2=2MgO | 该反应可以在常温下进行,说明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
C. | 2H2O2![]() | 该反应可以用于氢气的制取 |
D. | Fe2O3+3CO![]() | 该反应可用于提取铁矿石中的铁 |
A.A B.B C.C D.D

A.该化学方程式中n=1 |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 C.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发生变化 | D.硅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

A.铁圈和银圈左右摇摆不定 | B.保持平衡 | C.铁圈向下倾斜 | D.银圈向下倾斜 |
A.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则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
B.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则铝制品比铁制品更易腐蚀 |
C.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则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 |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
A物质用途 | B操作规程 |
①液态氧气:用作燃料 ②二氧化碳:常见的灭火剂 | ①制氧气结束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水槽中的导管 ②制气体时先装固体再倒液体 |
C物质鉴别 | D环保知识 |
①氧化镁和高锰酸钾:观察颜色 ②氧气和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 ①减缓“温室效应”:大量生产汽车 ②防治“白色污染”:减少白色粉尘的排放 |
A.A | B.B | C.C | D.D |
A.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 | B.具有吸附性 |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 | D.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除去CO2中的CO | 点燃 |
B | 检验氢气纯度 | 点燃没有听到任何响声 |
C | 比较Fe、Cu、Ag的金属活动性 | 铁丝浸入CuSO4溶液,铜丝浸入AgNO3溶液 |
D | 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 用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 |
A.A | B.B | C.C | D.D |
“白色污染”中符合该主题的有效措施是
A.①②④ | B.①②③⑤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
B.t2℃时,A,B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
C.t1℃时,用等量水分别制成的A,B饱和溶液中,A的质量比B大 |
D.A,B两种饱和溶液都从t3℃降温到t2℃,析出的晶体一定等量 |
A.KNO3、H2SO4、BaCl2、CaCl2 | B.K2CO3、NaNO3、CaCl2、KCl |
C.NaOH、BaCl2、KNO3、NaNO3 | D.KOH、CuSO4、NaCl、KNO3 |
4.选择题- (共8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时,发现“见”字能表达悠然自得之感。又想到在俗本中改为“望”,“望南山”就变为主动寻求,这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5.填空题- (共1题)

(1)为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某同学进行了探究实验:
如图1所示:将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可以观察到________先燃烧,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2)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金属活动性的实验,如图2所示:
a试管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b同学们经讨论后认为该方案可以优化,________试管的实验是多余的。同学经讨论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
c去掉多余的实验,同学们将另两只试管中反应后的物质倒入同一大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不溶物和滤液,并对不溶物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烧杯中不溶物的成分是什么?
(实验探究)向过滤得到的不溶物中加稀硫酸,若有气泡产生,则不溶物中一定含有________
6.实验题- (共1题)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2道)
流程题:(1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8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