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汇仁中学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56427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6

1.科学探究题(共2题)

1.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进行试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烧杯_____乙烧杯_____;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_____;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_____(答一条即可)。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_____。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
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型管中注入浓氨水。
(1)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该现象说明了_____。
(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_____②_____
2.
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分别写出甲、乙、丙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甲_____;乙_____;丙_____.
从微观的角度看,丙反应的实质是_____.
(2)乙实验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3)丙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有白色沉淀产生.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乙、丙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最终看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交流讨论]①一定含有的物质:碳酸钙、指示剂、水和_____(写物质名称).
②还含有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
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同学们有如下猜想.
小云认为:只有碳酸钠
小红认为:只有氢氧化钙
小林认为: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_____(写一种猜想).
[实验设计]小方想用氯化钙溶液来验证小云、小红、小林的猜想.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将小方的实验设计补充完整.
实验内容
预计现象
预计结论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
①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_____的猜想正确.
②_____.
_____的猜想正确.
③_____.
_____的猜想正确.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

2.流程题(共1题)

3.
采用适当的试剂,可从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中获得高纯度CaCO3,其流程如图:

①流程图中进行的操作2的名称是_____;
②石灰石煅烧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
③该流程图所示物质中,溶于水放出大量热的氧化物是_____(填“化学式”),该物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④使原料中各原子的利用率尽可能达到100%是“绿色化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上述流程中有的物质可以再利用,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和_____。(填“化学式”)。

3.单选题(共10题)

4.
一定条件下,a,b,c,d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30
20
10
15
反应后的质量/g
x
y
0
10
 
A.参加反应的c与d的质量比为2:1
B.x+y=65
C.当y≤20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x的取值范围:0≤x≤30
5.
人类认识化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物质的出现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①火   ②青铜器    ③火药    ④纳米材料.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④①D.④③②①
6.
下列实验设计能够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是(  )
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C.探究铁钉锈蚀的条件
D.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温度达到着火点
7.
下列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坚持只喝纯净水
B.把浓硫酸倒入盛有水的量筒里稀释
C.进入深洞时要带电筒还要打火把
D.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作调味品
8.
甲和乙分别是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实验试管口向下倾斜可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
B.乙实验只能通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C.甲、乙两实验中,都应先使试管、玻璃管均匀受热,再通入气体,以防止发生爆炸
D.甲、乙两实验中,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将氧化铜变成游离态的铜,都发生了置换反应
9.
不规范的化学实验操作,会引发安全事故。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点燃氢气前检验其纯度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D.不随意碰触未知化学试剂
10.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D.t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11.
下列洗涤方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无水酒精洗手机屏幕B.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迹
C.清水洗涤衣服上的食盐D.食醋洗去水壶内的水垢
12.
对下列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B. 在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C. 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小木棍变黑说明浓硫酸有吸水性
D. 燃着的蜡烛用烧杯罩住,火焰熄灭,说明燃烧一般需要氧气
13.
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A.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4.选择题(共2题)

14.

下列关于金属元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金属元素的原子只有还原性,离子只有氧化性

②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一般显正价

③金属性越强的元素相应的离子氧化性越弱

④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少于4.


15.

下列关于金属元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金属元素的原子只有还原性,离子只有氧化性

②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一般显正价

③金属性越强的元素相应的离子氧化性越弱

④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少于4.


5.填空题(共2题)

16.
推进污染防治,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
(1)2017年房山区实施了“煤改气”工程,用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替代煤,实现清洁取暖,甲烷的化学式为_____。
(2)为减少发动机排出的废气,可在汽车尾气系统中使用催化转化器,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17.
星期天小明和班里的几个同学到郊外去烧烤。
(1)烧烤时远远就能闻到诱人的香味,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____;
(2)他们要用水来清洗食物,他们也知道硬水会危害人们健康,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是_____;
(3)烧烤的过程中,食物焦化易产生致癌苯并芘(化学式为C20H12),苯并芘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6.实验题(共1题)

18.
根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是“粗盐中不溶性杂质除去”实验时其中的二个操作,请指出操作①中的错误_____,操作②时当观察到_____时就停止加热。
(2)选择图乙A~G完成下列实验:
①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来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选用的仪器有_____(选填序号),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若用图丙来收集产生的氧气,请将丙图补画完整_____。
②实验室制取CO2时,若选择ABG组装成一套气体发生装置,优点是_____,选择_____(选填序号)能够组装成一个可随时使反应停止和发生的气体发生装置。
(3)图丁装置中容器Ⅰ、Ⅱ都盛等体积CO2,分别用注射器向两个容器中注入等量的水和NaOH溶液,观察到_____现象,说明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2道)

    流程题:(1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