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3题)
1.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太阳能手摇两用充电器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这种充电器内装蓄电装置,既可以在有太阳的时候用太阳能给电池充电,也可以在阴天手摇直接给电池充电。

(1)在不给手机充电时,手摇给充电器电池充电时的能量转化为_____,手摇充电器的主体,可以是塑料,但是其手摇主轴承的材料却最好应该是_____(填字母)
A 青铜 B 生铁 C 陶瓷
(2)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也发明过一种电池叫爱迪生电池,爱迪生电池的反应物是铁和二氧化镍(NiO2)和一种氧化物,在放电的条件下生成了阳离子和阴离子个数比均为1:2的两种碱,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反应前后铁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_____。
(3)淘汰的手机电池不能随意丢弃,因为其中可能含有_____等有毒元素(写两种即可),所以需要回收,回收废旧电池的意义有_____(填两点)。

(1)在不给手机充电时,手摇给充电器电池充电时的能量转化为_____,手摇充电器的主体,可以是塑料,但是其手摇主轴承的材料却最好应该是_____(填字母)
A 青铜 B 生铁 C 陶瓷
(2)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也发明过一种电池叫爱迪生电池,爱迪生电池的反应物是铁和二氧化镍(NiO2)和一种氧化物,在放电的条件下生成了阳离子和阴离子个数比均为1:2的两种碱,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反应前后铁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_____。
(3)淘汰的手机电池不能随意丢弃,因为其中可能含有_____等有毒元素(写两种即可),所以需要回收,回收废旧电池的意义有_____(填两点)。
2.
请用化学知认回答下列问题:
(1)炒菜时常常加些食醋,食醋中含有的酸是_____(填化学式)
(2)给树木刷含有硫磺粉的石灰浆的目的是_____;
(3)氢氧化钠固体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是_____;
(4)洗涤剂可以去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_____功能;
(5)医用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5%,就是指_____。
(1)炒菜时常常加些食醋,食醋中含有的酸是_____(填化学式)
(2)给树木刷含有硫磺粉的石灰浆的目的是_____;
(3)氢氧化钠固体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是_____;
(4)洗涤剂可以去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_____功能;
(5)医用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5%,就是指_____。
3.
如图是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时粒子之间反应的示意图,请从微观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此图补充完整_____;
(2)在此变化中发生改变的是_____(填粒子符号),
(3)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1)请将此图补充完整_____;
(2)在此变化中发生改变的是_____(填粒子符号),
(3)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推断题- (共1题)
4.
A~H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八种物质,A、B、C、D、E和A、E、F、G、H分别为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B、C、D、E中含有相同元素,E为蓝色溶液,H为气体,F为波尔多液成分之一,其中“﹣”表示反应,“→”表示转化。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F、G物质的化学式。
F_____;G_____;
(2)B与足量A反应的实验现象_____;
(3)C转化为D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根据所学知识在图中用“﹣”或“→”补出物质之间的反应或转化关系_____。

(1)写出F、G物质的化学式。
F_____;G_____;
(2)B与足量A反应的实验现象_____;
(3)C转化为D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根据所学知识在图中用“﹣”或“→”补出物质之间的反应或转化关系_____。
3.科学探究题- (共1题)
5.
在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课时,小萍老师用食品干燥剂(主要成分为氧化钙)为自己班的同学们做了高大上的煮鸡蛋,品尝了新式煮鸡蛋后,同学们发现加入烧杯的水完全消失了,同时烧杯内的固体增多了,大家对这个发现惊奇不已,决定对烧杯内的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小姜同学猜想:氧化钙、氢氧化钙。
小王同学猜想:氢氧化钙、碳酸钙。
小高同学猜想:氧化钙、碳酸钙。
小赵同学的猜想:_____
进行实验: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同学们进行以下实验。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用温度计测温度,发现温度升高,则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将烧杯内物质过滤,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_____现象,则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冋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
解释与结论:大家认为小赵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
表达与交流:小高同学不同意。认为自己的猜想也是正确的,他的理由是_____。经过大家的讨论,一致认为小高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
反思与评价: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判断物质成分时,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只是一方面,还可以从_____角度考虑。
提出问题: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小姜同学猜想:氧化钙、氢氧化钙。
小王同学猜想:氢氧化钙、碳酸钙。
小高同学猜想:氧化钙、碳酸钙。
小赵同学的猜想:_____
进行实验: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同学们进行以下实验。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用温度计测温度,发现温度升高,则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将烧杯内物质过滤,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_____现象,则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冋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
解释与结论:大家认为小赵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
表达与交流:小高同学不同意。认为自己的猜想也是正确的,他的理由是_____。经过大家的讨论,一致认为小高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
反思与评价: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判断物质成分时,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只是一方面,还可以从_____角度考虑。
4.计算题- (共1题)
6.
同学们用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进行碱与指示剂作用的分组实验,实验结束后所有废液都倒入到同一废液缸中,为了使废液实现无害化排放,同学们向其中加入适量稀硫酸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共用去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200g,同学们将混合物过滤,得到白色沉淀23.3g,向滤液中加入23.3g水,得到600g7.1%的只含一种溶质的溶液,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求解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质量(x)的比例式_____;
(3)请用具体数据写明滴加稀硫酸的整个过程中,烧杯中各溶质的质量变化为_____;
(4)若实验中所用氢氧化钡溶液的浓度为17.1%,则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_____(酚酞溶液的体积忽略不计);
(5)若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上述实验所用的稀硫酸,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

(1)写出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求解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质量(x)的比例式_____;
(3)请用具体数据写明滴加稀硫酸的整个过程中,烧杯中各溶质的质量变化为_____;
(4)若实验中所用氢氧化钡溶液的浓度为17.1%,则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_____(酚酞溶液的体积忽略不计);
(5)若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上述实验所用的稀硫酸,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
5.单选题- (共12题)
8.
下列应用、化学方程式和基木反应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工业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Fe2O3+3CO![]() |
B.用pH试纸测得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 H2O+CO2=H2CO3 化合反应 |
C.用氢氧化镁治疗胃酸过多 Mg(OH)2+2HCl═MgC12+2H2O 中和反应 |
D.不能用铁桶盛装波尔多液 Fe+CuSO4═Cu+FeSO4 置换反应 |
10.
人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会红肿痛痒,是因为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蚁酸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蚁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蚁酸中碳、氢、氧原子的质量比为6:1:16 |
B.蚁酸分子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
C.蚁酸是由多原子构成的化合物 |
D.蚁酸显酸性,遇到紫色石蕊溶液会变成红色 |
11.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杂质) | 试剂 | 操作方法 |
A | 氧气(二氧化碳) | 氢氧化钠溶液 |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
B | 碳酸钙(氯化钙) | 水 |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
C | 氯化钠(碳酸钠) | 足量稀盐酸 | 蒸发结晶 |
D | 铜(铁) | 足量硫酸铜溶液 | 过滤 |
A.A | B.B | C.C | D.D |
12.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不同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
B.将100g甲的饱和溶液和100g乙的饱和溶液混合可以得到200g甲、乙的饱和溶液 |
C.t1℃时,向50g水中加入10g甲恰好溶解,则t1℃时丙的溶解度为20g |
D.将t2℃时,甲物质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时,甲析出的质量比乙多 |
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防止自行车链条生锈,可以在自行车链条上喷漆 |
B.将牵牛花等有色花瓣在研钵中捣烂,加入无水乙醇浸泡,浸出液即酸碱指示剂 |
C.若氢氧化钠不慎沾到皮肤上,可用大量水冲洗后涂3%~5%的碳酸氢钠溶液 |
D.人体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 |
16.
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
| 需区分物质 | 方法一 | 方法二 |
A | 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 加水溶解,触摸烧杯壁 | 品尝 |
B | 硝酸铵与碳酸氢铵 | 闻气味 | 加入稀盐酸 |
C | 聚乙烯塑料和尿醛塑料 | 加热 | 观察颜色 |
D | 铜和铁 | 加入稀盐酸 | 加入硝酸银溶液 |
A.A | B.B | C.C | D.D |
17.
下列相关事实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 事 实 | 解 释 |
A | 食盐在冷水中溶解得更慢 | 氯化钠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降低而减慢 |
B | 夏天氦气球在阳光下曝晒过久易爆炸 | 氦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C | 一氧化碳有可燃性而二氧化碳不可燃 | 构成分子的原子的种类不同 |
D | 氢氧化钾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 在水中会解离出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
A.A | B.B | C.C | D.D |
18.
下列有关资源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硫酸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可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等 |
B.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其他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等 |
C.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得到焦炭、煤油、煤气等许多有用的物质 |
D.地球上的咸水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47% |
6.多选题- (共1题)
19.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放置于空气中: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 |
B.向稀盐酸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
C.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银白色固体表面产生气泡,银白色固体减少不消失 |
D.向氢氧化镁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
7.实验题- (共2题)
20.
分类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
(1)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下面是一些物质的用途:①用作建筑材料②用于制取肥皂③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④用来配制波尔多液⑤溶液用于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⑥用来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请根据某种物质所对应的用途的角度将它们平均分成两类。选出的一组是_____,理由是:_____。
(2)化学反应中有些反应没有明显现象,需要设计实验证明化学反应是否发生。请从反应物或生成物变化的角度,将下列实验中的A与_____(填“B”或“C”)归为一类,理由是:_____。
(1)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下面是一些物质的用途:①用作建筑材料②用于制取肥皂③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④用来配制波尔多液⑤溶液用于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⑥用来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请根据某种物质所对应的用途的角度将它们平均分成两类。选出的一组是_____,理由是:_____。
(2)化学反应中有些反应没有明显现象,需要设计实验证明化学反应是否发生。请从反应物或生成物变化的角度,将下列实验中的A与_____(填“B”或“C”)归为一类,理由是:_____。
![]() | ![]() | ![]() |
A | B | C |
21.
学习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后,小华同学对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看得意犹未尽,但由于产物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只能取用少量硫粉,针对这问题,小华同学亲自动手设计了如下改进实验
(1)改用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将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控制过氧化氢溶液的滴加速率,使氧气流平稳进入集气瓶内。
(2)在教材硫燃烧的装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将集气瓶上的玻璃片换成双孔胶塞,随着氧气的通入,火焰从_____色变成_____色,这说明氧气是_____的气体,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相对较少,因此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
(3)随着产生气体及燃烧放热,A、B装置中压强_____,气体进入C烧杯,被C中烧碱溶液吸收,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写出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请将实验装置图补充完整_____
(1)改用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将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控制过氧化氢溶液的滴加速率,使氧气流平稳进入集气瓶内。
(2)在教材硫燃烧的装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将集气瓶上的玻璃片换成双孔胶塞,随着氧气的通入,火焰从_____色变成_____色,这说明氧气是_____的气体,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相对较少,因此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
(3)随着产生气体及燃烧放热,A、B装置中压强_____,气体进入C烧杯,被C中烧碱溶液吸收,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写出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请将实验装置图补充完整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3道)
推断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12道)
多选题:(1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