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程题- (共1题)
1.
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图1所示是以空气为主要原料合成碳酸氢铵(NH4HCO3)的流程。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得到的“其它气体”中主要成分是_____;
(2)现代工业常利用氮分子大于氧分子的特性,使用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气分离出来,此过程属于_____(选填“物理”、“化学”)变化;
(3)如图2可以表示步骤②的反应过程:

①从反应开始到完成的排列顺序为_____(填字母);
②根据上图信息判断,氨气的化学式可能为_____;
③写出步骤②所表示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
(4)步骤③的反应属于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1)步骤①中得到的“其它气体”中主要成分是_____;
(2)现代工业常利用氮分子大于氧分子的特性,使用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气分离出来,此过程属于_____(选填“物理”、“化学”)变化;
(3)如图2可以表示步骤②的反应过程:

①从反应开始到完成的排列顺序为_____(填字母);
②根据上图信息判断,氨气的化学式可能为_____;
③写出步骤②所表示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
(4)步骤③的反应属于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科学探究题- (共1题)
2.
如图所示,化学小组受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蜡烛的化学史》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再一次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硫酸铜(CuSO4)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强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实验过程)
(1)如图B,点燃蜡烛,取一片铁纱窗罩在火焰中心,观察到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该实验结论为_____。
(2)如图C,取一支导管,将其中一端伸入焰心,待另一端导管口有白烟出现时,再将燃着的火柴放在导管口,观察的现象为_____,说明焰心中的可燃物质是“气态”的石蜡。
(3)如图D,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一支点燃的小蜡烛,并在烧杯内靠近顶部的位置放置适量的硫酸铜粉末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并观察到硫酸铜粉末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①结论:石蜡燃烧后生成的产物是_____和_____;
②从蜡烛熄灭的现象判断,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
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发生改变。该实验结论可以推断石蜡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和_____(填元素符号);
④与图A所示实验相比较,图D的实验具有的优点是_____。

(查阅资料)硫酸铜(CuSO4)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强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实验过程)
(1)如图B,点燃蜡烛,取一片铁纱窗罩在火焰中心,观察到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该实验结论为_____。
(2)如图C,取一支导管,将其中一端伸入焰心,待另一端导管口有白烟出现时,再将燃着的火柴放在导管口,观察的现象为_____,说明焰心中的可燃物质是“气态”的石蜡。
(3)如图D,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一支点燃的小蜡烛,并在烧杯内靠近顶部的位置放置适量的硫酸铜粉末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并观察到硫酸铜粉末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①结论:石蜡燃烧后生成的产物是_____和_____;
②从蜡烛熄灭的现象判断,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
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发生改变。该实验结论可以推断石蜡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和_____(填元素符号);
④与图A所示实验相比较,图D的实验具有的优点是_____。
3.单选题- (共9题)
5.
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如图所示)的形状完全相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片雪花,由一个水分子构成 |
B.不同雪花中,水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 |
C.雪花融化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
D.形成雪花的过程中,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 |
8.
如图所示是乙烯的微粒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个乙烯分子中含有2个H2 |
B.每个乙烯分子由2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 |
C.乙烯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 |
D.28g乙烯气体中含有2.4g的碳元素 |
9.
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东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已知广口瓶的有效容积为240mL,充分反应后后打开止水夹,水从烧杯流入广口瓶中的体积为45m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前,需要在集气瓶底部先放少量水 |
B.与拉瓦锡的实验相比,本实验不会产生汞污染问题 |
C.通过分析本次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8.75% |
D.铁生锈属于缓慢氧化,实验过程中装置内温度的变化情况是先升高再降低 |
4.填空题- (共2题)
12.
氧家族的“生长树”如图所示:

(1)树上的“果子的有许多共同之处。
①从组成上分析它们都含有_____元素。
②从物质类别上分析,它们都属于_____。
(2)树上的“果子”中,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气体是_____。
(3)树上有种果子为黑色固体,则由单质生成该果子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
(4)由单质生成该“果子P2O5”的化学反应现象为_____。

(1)树上的“果子的有许多共同之处。
①从组成上分析它们都含有_____元素。
②从物质类别上分析,它们都属于_____。
(2)树上的“果子”中,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气体是_____。
(3)树上有种果子为黑色固体,则由单质生成该果子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
(4)由单质生成该“果子P2O5”的化学反应现象为_____。
13.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主要包括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等。
(1)用文字描述:
①CuSO4表示_____;②2NO3﹣表示_____。
(2)用符号表示:
①氟原子_____;②碳酸钙_____。
(3)图甲是溴元素的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其原子核外电子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①溴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中子数约为_____;
②图甲中X=_____,图乙中a=_____;
③溴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图乙哪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_____(填序号);
④溴元素与图乙中A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
⑤若图乙中b=8,则C图表示的微粒符号为_____。
(1)用文字描述:
①CuSO4表示_____;②2NO3﹣表示_____。
(2)用符号表示:
①氟原子_____;②碳酸钙_____。
(3)图甲是溴元素的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其原子核外电子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①溴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中子数约为_____;
②图甲中X=_____,图乙中a=_____;
③溴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图乙哪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_____(填序号);
④溴元素与图乙中A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
⑤若图乙中b=8,则C图表示的微粒符号为_____。
5.实验题- (共1题)
14.
如图1所示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常见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b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可选用的收集装置为_____(填字母);使用该装置收集气体时,要等_____时,才能把导管口伸入集气瓶内,否则会导致收集的气体不纯。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填字母)。
(4)把盛有甲、乙两种气体的试管分别同时倒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图2所示的现象。则甲、乙两种气体中可能是氧气的是_____。
(5)彤彤设计了一组如图3所示的兴趣实验。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_____对实验速率的影响。
②该实验使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_____。
③图4中虚线表示在加热条件下,一定量6%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曲线;请你在图4中用实线画出在加入二氧化锰的条件下,等量6%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大致曲线_____(假定两种方法H2O2均完全分解,把曲线画在答题纸上)。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b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可选用的收集装置为_____(填字母);使用该装置收集气体时,要等_____时,才能把导管口伸入集气瓶内,否则会导致收集的气体不纯。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填字母)。
(4)把盛有甲、乙两种气体的试管分别同时倒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图2所示的现象。则甲、乙两种气体中可能是氧气的是_____。
(5)彤彤设计了一组如图3所示的兴趣实验。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_____对实验速率的影响。
②该实验使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_____。
③图4中虚线表示在加热条件下,一定量6%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曲线;请你在图4中用实线画出在加入二氧化锰的条件下,等量6%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大致曲线_____(假定两种方法H2O2均完全分解,把曲线画在答题纸上)。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流程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9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