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州2019年中考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55928

试卷类型:中考真题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5

1.计算题(共1题)

1.
为测定某氧化铜和铜的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小勇同学取20g固体混合物置于烧杯中,将100g稀硫酸分为四等份依次加入其中进行实验,测得数据如下:
次序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25
25
25
25
剩余固体的质量/g
16
a
10
10
 
回答列问题:
(1)原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
(2)上表中,a的值为_____,实验③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
(3)该实验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2.推断题(共1题)

2.
下列A~H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是沼气、可燃冰的重要成分,F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_____,G俗称_____。
(2)大气中D的含量过高会产生_____,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反应过程中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反应。

3.科学探究题(共1题)

3.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对比实验)
编号
操作
现象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_____(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_____(填“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_____。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推论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NaCl固体
铝丝表面析
出红色固体
氧化铝薄膜
被破坏
Na+或①_____能
破坏氧化铝薄膜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Na2SO4固体
②_____
氧化铝薄膜
未被破坏
Na+和SO42都不能
破坏氧化铝薄膜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4.单选题(共6题)

4.
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种类;⑤原子种类;⑥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④⑥B.①③⑤⑥C.①②⑥D.②③⑤
5.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H+、Cl-、OH-B.Ag+、K+、Cl-、NO
C.Na+、H+、NO3 、CO32-D.H+、Mg2+、SO42– 、Cl-
6.
中国古诗词既蕴含人文思想,又闪耀理性光辉。对下列古诗词划线部分隐含的化学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不发生化学变化
B.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C.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生铁经不断煅烧捶打氧化,降低碳的含量后变成钢
D.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态存在
7.
H1N1流感疫情曾在我国大面积爆发。实践表明,出现这种疫情时可用过氧乙酸(C2H4O3)消毒杀菌。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其分子中含有臭氧(O3
C.既是纯净物,也是化合物D.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6:l:12
8.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除去O2中的CO2B.稀释浓硫酸
C.点燃酒精灯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9.
下列各实验方案能达到其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分别取样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B
除去NaOH 溶液中混有的Na2CO3
加入足量稀盐酸
C
除去 CO2中混有的少量 CO
在足量的氧气中点燃
D
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A.AB.BC.CD.D

5.填空题(共4题)

10.
工业上使用一种国产低温催化剂生产氢气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1)该微观反应过程中出现了_____种氧化物。
(2)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之比为_____。
(3)该反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11.
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常用_____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2)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的_____(填名称),可以帮助消化。
(3)食用“加铁酱油”可预防贫血,其中的“铁”是指_____(填“元素”或“原子”)。
(4)厨房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可以立即灭火,其原理是_____。
(5)将少量某塑料样品在密闭容器中与足量的O2反应,生成了CO2和H2O,由此可知该塑料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
(6)稀土有“工业的维生素”的美誉。稀土元素Tm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有关Tm的判断错误的是_____(填序号)。

①原子的质子数为69
②属于金属元素
③原子的中子数为69
④相对原子质量为168.9
12.
用化学用语填空:
(1)3个二氧化硫分子:_____。
(2)保持氩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_____。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_____。
(4)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_____。
(5)13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
13.
如图所示为①KNO3②NaCl③H3BO3的溶解度曲线,由图可知:

(1)当温度为10℃时,KNO3、NaCl和H3BO3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用序号作答)。
(2)当温度为t℃时,在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用序号作答)。
(3)要将P点处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加入KNO3固体、_____等(任写一条)。

6.实验题(共1题)

14.
实验室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②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其中转化为氧气的氧元素与高锰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之比是_____。
(3)常温下,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若要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为确保安全,最好选用装置_____(填字母序号)所示方法收集氢气。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推断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6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