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2题)
1.
将14.0g硫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记录如下数据:
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三次实验中,第_____次刚好完全反应.
(2)在第_____次实验中硫有剩余,剩余_____g.在第_____次实验中氧气有剩余,剩余_____g.若将剩余的硫在剩余的氧气中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硫_____g.
实验次数 | 1 | 2 | 3 |
氧气的质量/g | 4.5 | 14.0 | 18.0 |
二氧化硫的质量/g | 9.0 | 28.0 | 28.0 |
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三次实验中,第_____次刚好完全反应.
(2)在第_____次实验中硫有剩余,剩余_____g.在第_____次实验中氧气有剩余,剩余_____g.若将剩余的硫在剩余的氧气中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硫_____g.
2.
某校课外小组同学用含有泥沙和氯化钠杂质的碳酸钠样品进行了如下实验:向一只60 g的烧杯中加入35 g样品,然后分5次加入盐酸,每次加入盐酸40 g(不考虑水、氯化氢逸出),每次反应完全后,称量烧杯和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已知:(1)第5次加酸后,烧杯底部剩余不溶固体2.1g。泥沙成分为SiO2,它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发生反应。
(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为_________。
(2)反应结束时得到氯化钠的质量_______ 。
(3)碳酸钠样品中钠元素与氯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_。
加入稀盐酸次数 | 1 | 2 | 3 | 4 | 5 |
烧杯和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g | 132.8 | 170.6 | 208.4 | 246.2 | 286.2 |
已知:(1)第5次加酸后,烧杯底部剩余不溶固体2.1g。泥沙成分为SiO2,它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发生反应。
(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为_________。
(2)反应结束时得到氯化钠的质量_______ 。
(3)碳酸钠样品中钠元素与氯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_。
2.选择填充题- (共5题)
3.
归类学习是化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方法。以下归类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单质:铁水、水银、氦气
B.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分解反应
C.能直接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
D.净水常用的方法:(写一种即可)______________
A.单质:铁水、水银、氦气
B.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分解反应
C.能直接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
D.净水常用的方法:(写一种即可)______________
4.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总结规律要严谨、全面、科学。下列总结出的规律符合这一要求的是(______)
A.最外层上的电子数少于4的原子一定属于金属元素 |
B.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
C.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
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氯化钠是由_____构成的 |
6.
下列关于物质的检验、鉴别、提纯的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用水鉴别氧化钙和碳酸钙 B.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C.用高温加热的方法除去C粉中的CuO D.用_________检验硬水与软水
A.用水鉴别氧化钙和碳酸钙 B.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C.用高温加热的方法除去C粉中的CuO D.用_________检验硬水与软水
3.推断题- (共1题)
8.
A、B、C、D均是初中化学已学过的常见物质,其中A是一种无色液体,B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是无色无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转化条件已略去)。

(1)B物质的用途(写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C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单质,则转化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若C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则A物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3)要实现转化②,X物质除能与B反应,还需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

(1)B物质的用途(写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C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单质,则转化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若C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则A物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3)要实现转化②,X物质除能与B反应,还需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
4.综合题- (共1题)
9.
我市某超市的某种加钙食盐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如下,请仔细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

(1)包装标签上钙含量是指什么(填单质钙、碳酸钙、钙元素中的一种)。
(2)为了测定此盐中的钙含量是否属实,取20g这种加钙食盐,加入足量稀盐酸,经测得生成0.264g二氧化碳。请计算20g此加钙食盐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3)通过计算判断,此盐中的钙含量是否属实?(填“是”或“否”)。

(1)包装标签上钙含量是指什么(填单质钙、碳酸钙、钙元素中的一种)。
(2)为了测定此盐中的钙含量是否属实,取20g这种加钙食盐,加入足量稀盐酸,经测得生成0.264g二氧化碳。请计算20g此加钙食盐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3)通过计算判断,此盐中的钙含量是否属实?(填“是”或“否”)。
5.科学探究题- (共2题)
10.
腾飞小组做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时,意外发现反应产生了无色无味气体,于是小组同学对此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①李欢认为该气体可能是氧气②王迎认为该气体可能是氢气③吴晶认为该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硫.李欢认为晶晶的猜想错误,理由是_____.
(进行探究)
(反思)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为什么会产生气体呢?经过小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肯定与_____有关.
(回归本源)该反应观察到的主要现象应该是铁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由此得到的结论是:金属活动性铁比铜_____.

(提出猜想)①李欢认为该气体可能是氧气②王迎认为该气体可能是氢气③吴晶认为该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硫.李欢认为晶晶的猜想错误,理由是_____.
(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①_____ | 木条不复燃 | 李欢猜想不成立 |
②用尖嘴导管将气体导出并引燃,同 时在上方放一块干冷的玻璃片 | _____ | 王迎猜想成立 |
(反思)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为什么会产生气体呢?经过小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肯定与_____有关.
(回归本源)该反应观察到的主要现象应该是铁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由此得到的结论是:金属活动性铁比铜_____.
11.
张鑫同学取用生石灰时,发现装满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已经膨胀劈裂,
为此他们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生石灰是否变质?其主要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张鑫认为生石灰肯定已变质,因为空气成分中含有_____和_____.
他猜想其主要成分可能含有CaO、Ca(OH)2、CaCO3等三种物质
(实验探究)(1)张鑫取一定量样品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搅拌,用手触摸烧杯外壁,_____,由此说明该样品中不含有CaO;
(2)将上述液体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小组同学进一步探究,确定滤渣的成分是什么?
(反思评价)小组同学步骤②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生石灰已变质,主要成分是Ca(OH)2和CaCO3.
为此他们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生石灰是否变质?其主要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张鑫认为生石灰肯定已变质,因为空气成分中含有_____和_____.
他猜想其主要成分可能含有CaO、Ca(OH)2、CaCO3等三种物质
(实验探究)(1)张鑫取一定量样品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搅拌,用手触摸烧杯外壁,_____,由此说明该样品中不含有CaO;
(2)将上述液体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小组同学进一步探究,确定滤渣的成分是什么?
实验操作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通入____ | _____ | 说明固体中含有Ca(OH)2 |
②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 _____ | 说明滤渣中含有CaCO3 |
(反思评价)小组同学步骤②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生石灰已变质,主要成分是Ca(OH)2和CaCO3.
6.流程题- (共1题)
12.
工业上合成NH3的工艺流程可简化为:

(1)工业上制取N2时所用的廉价、易得的原料是_____;
(2)用焦炭和水蒸气制取氢气的反应过程为:C+H2O(气)
CO+H2,该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______;
(3)合成塔中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NH3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将降温分离出的N2、H2送回合成塔的目的是______。
A 充分利用原料 B 防止氮气污染空气

(1)工业上制取N2时所用的廉价、易得的原料是_____;
(2)用焦炭和水蒸气制取氢气的反应过程为:C+H2O(气)

(3)合成塔中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NH3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将降温分离出的N2、H2送回合成塔的目的是______。
A 充分利用原料 B 防止氮气污染空气
7.简答题- (共2题)
13.
用装有液态二氧化碳的灭火器做以下实验:
(1)将灭火器对准火焰按下开关,火焰熄灭。二氧化碳能灭火的原因是________。
(2)将灭火器喷口对准试管口按下开关,试管内有无色液体。
①在试管口套上瘪气球,气球逐渐变大,微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②往试管中倒入少量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将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至沸腾,冷却后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液体呈_______色。
(1)将灭火器对准火焰按下开关,火焰熄灭。二氧化碳能灭火的原因是________。
(2)将灭火器喷口对准试管口按下开关,试管内有无色液体。
①在试管口套上瘪气球,气球逐渐变大,微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②往试管中倒入少量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将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至沸腾,冷却后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液体呈_______色。
14.
在化学课上老师表演了用水点火的魔术,只见老师用滴管向棉花滴1~2滴水,棉花便立即燃烧起来。
(1)老师揭秘:将一小块金属钾事先藏在棉花中。已知钾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氢气,则该反应必定是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充满好奇的小明亲自进行了该魔术,为了使反应迅速,他将一滴管的水挤向棉花,却发现其不能燃烧起来。小明魔术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老师揭秘:将一小块金属钾事先藏在棉花中。已知钾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氢气,则该反应必定是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充满好奇的小明亲自进行了该魔术,为了使反应迅速,他将一滴管的水挤向棉花,却发现其不能燃烧起来。小明魔术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单选题- (共10题)
15.
已知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发生了氧化反应 | B.该反应放出热量 |
C.该反应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变化 | D.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
16.
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固体混合物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反应结束时能生成(a-b)g氧气 |
B.在0~ t1时段,因二氧化锰未起作用,所以反应未开始 |
C.P点处固体的成分是氯酸钾、二氧化锰和氯化钾 |
D.在t1~t2时段,固体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
17.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 粮食酿酒 B. 冶炼金属 C. 烧制陶瓷 D. 纺纱织布
A. 粮食酿酒 B. 冶炼金属 C. 烧制陶瓷 D. 纺纱织布
18.
下列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
A. 用注射器压缩空气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B. 用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方法证明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能发生反应
C. 将红墨水滴入水中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 在敞口容器中进行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A. 用注射器压缩空气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B. 用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方法证明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能发生反应
C. 将红墨水滴入水中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 在敞口容器中进行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19.
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D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2 B. 该反应中A和C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 该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15:7 D. 该反应中只有A、B属于化合物

A. D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2 B. 该反应中A和C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 该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15:7 D. 该反应中只有A、B属于化合物
20.
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相对原子质量为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核电荷数为79 | B.核外电子数为34 | C.质子数为34 | D.中子数为45 |
22.
XePtF6是科学家用Xe(氙气)和合成的第一种含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合物,其中F元素的化合价为-1,PtF6-为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原子团,则XePtF6中Pt元素的化合价是( )
A. -1 B. 0 C. +5 D. +6
A. -1 B. 0 C. +5 D. +6
23.
归纳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下面是小明整理的部分化学知识,其中都正确的选项是( )
A.A B.B C.C D.D
A.安全常识 ①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试管口不要对着人 ②在室内放一盆水能能防止煤气中毒 | B.生活常识 ①用活性炭可吸附汽车内的异味 ②用铅笔芯粉末能使铁锁开启灵活 |
C.化学与资源 ①煤、石油、天然气只能用作燃料 ②我国试采可燃冰成功,可成为未来使用的新能源 | D.化学与环境 ①酸雨主要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 ②使用化肥农药一定会造成水污染 |
A.A B.B C.C D.D
9.选择题- (共1题)
2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现在公认,民国初年有一个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期”。一方面,它是“一战”造成的,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袁世凯的近代化意识和对外开放,“黄金期”不可能形成。学者苏全有认为,袁世凯的对外开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开通商业“特区”,扩大开放范围;二是引进外资,尤其注重侨资。
——李宗陶《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材料二:(在宋教仁案以后)孙中山将袁世凯定性为“独夫民贼”,并谴责袁世凯“改毁约法,解除国会,停罢自治,裁并司法,生杀由己,于夺唯私;侦谍密布于交衢,盗匪纵横于邑都;头会箕敛,欲壑靡穷,朋坐族诛,淫刑以逞;矿产鬻而国财空,民党戮而元气尽。军府艰难缔造之共和,以是坏灭无余,而贼恶盈矣!
——《近世人物传记——袁世凯》
10.填空题- (共2题)
26.
(1)水对航天员的生存非常重要,目前航天器中水的来源包括:
A.从地面携带水
B.由氢氧燃料电池提供水,氢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为飞船提供能量,同时生成水。请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C.通过蒸发和冷凝,把尿液中的 水和呼吸产生的水蒸气收集起来,处理再生。蒸发与冷凝过程中,分子的种类_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
(2)“页岩气”是蕴藏在岩层中的天然气,被誉为未来能源的“明星”。天然气属于__________(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为缓解能源危机,人们正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A.从地面携带水
B.由氢氧燃料电池提供水,氢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为飞船提供能量,同时生成水。请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C.通过蒸发和冷凝,把尿液中的 水和呼吸产生的水蒸气收集起来,处理再生。蒸发与冷凝过程中,分子的种类_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
(2)“页岩气”是蕴藏在岩层中的天然气,被誉为未来能源的“明星”。天然气属于__________(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为缓解能源危机,人们正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7.
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_____
(2)保持硫酸铜化学性质的粒子_____
(3)高锰酸根离子_____
(4)画出He-3的结构示意图_____
(5)碳酸钙的化学式为_____
(6)岩石呈红色是含氢氧化铁所致,氢氧化铁原子团的化合价_____;
(7)标出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_____
(8)氢氧化钙中的阴离子_____.
(1)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_____
(2)保持硫酸铜化学性质的粒子_____
(3)高锰酸根离子_____
(4)画出He-3的结构示意图_____
(5)碳酸钙的化学式为_____
(6)岩石呈红色是含氢氧化铁所致,氢氧化铁原子团的化合价_____;
(7)标出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_____
(8)氢氧化钙中的阴离子_____.
11.实验题- (共2题)
28.
如图所示,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A、B、C三处各滴上一滴无色酚酞,再向试管口的棉花团上滴一些浓氨水。

(1)实验中,可以观察到A、B、C三处的酚酞溶液由_____(填A、B、C或(C、B、A)顺序先后变成_____色.该实验说明分子的性质是_____
(2)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___

(1)实验中,可以观察到A、B、C三处的酚酞溶液由_____(填A、B、C或(C、B、A)顺序先后变成_____色.该实验说明分子的性质是_____
(2)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2道)
选择填充题:(5道)
推断题:(1道)
综合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流程题:(1道)
简答题:(2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