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1题)
1.
烧碱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且廉价易得,但工业烧碱中常含有杂质碳酸钠。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围绕工业烧碱样品纯度测定问题,展开了讨论与探究。
(原理思路)利用Na2CO3与稀H2SO4反应产生CO2,通过CO2 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样品纯度。
(实验方案)小华同学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如何检验A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小明认为上图实验方案的设计有缺陷,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实验结果偏高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加入的稀硫酸量不足 ②装置内空气中的CO2没有排出
③反应产生的CO2未被完全吸收 ④干燥管与空气直接相通
(方案改进)为减少误差,使CO2质量的测定更准确,该小组同学根据以上讨论,对上图方案进行改进,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1)装置B中样品在与稀硫酸反应前和停止反应后,都要通过量的空气。反应前通空气时a、b、c三个弹簧夹的控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停止反应后,通过量的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
(2)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分析)
(3)若反应过程中,装置B中滴加稀硫酸的速度太快,则烧碱的纯度将__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4)若原样品共Ag,实验结束测得C装置增重Bg,D装置增重Cg,则原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5)D装置用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U形管,而不用装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的原因:_________;请写出CO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束后,小华、小明一起探讨时,发现按目前所学知识还有其它实验方案测定工业烧碱样品纯度,请你帮他们设计一个新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理思路)利用Na2CO3与稀H2SO4反应产生CO2,通过CO2 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样品纯度。
(实验方案)小华同学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如何检验A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小明认为上图实验方案的设计有缺陷,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实验结果偏高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加入的稀硫酸量不足 ②装置内空气中的CO2没有排出
③反应产生的CO2未被完全吸收 ④干燥管与空气直接相通
(方案改进)为减少误差,使CO2质量的测定更准确,该小组同学根据以上讨论,对上图方案进行改进,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1)装置B中样品在与稀硫酸反应前和停止反应后,都要通过量的空气。反应前通空气时a、b、c三个弹簧夹的控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停止反应后,通过量的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
(2)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分析)
(3)若反应过程中,装置B中滴加稀硫酸的速度太快,则烧碱的纯度将__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4)若原样品共Ag,实验结束测得C装置增重Bg,D装置增重Cg,则原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5)D装置用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U形管,而不用装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的原因:_________;请写出CO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束后,小华、小明一起探讨时,发现按目前所学知识还有其它实验方案测定工业烧碱样品纯度,请你帮他们设计一个新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程题- (共1题)
2.
业上生产电路板及处理废液的工艺流程如下:

(1)由步骤①可判断FeCl3与铜反应生成的两种产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步骤②加入过量的铁粉,除能与废液中CuCl2反应外,还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反应。
(3)步骤③加入稀盐酸,充分搅拌,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现象时,说明滤渣只剩铜。
(4)步骤②③所得FeCl2可与一种单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FeCl3,实现循环使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测该单质的化学式为Cl2,已知Cl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H2O =HCl +HClO,则Cl2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1)由步骤①可判断FeCl3与铜反应生成的两种产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步骤②加入过量的铁粉,除能与废液中CuCl2反应外,还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反应。
(3)步骤③加入稀盐酸,充分搅拌,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现象时,说明滤渣只剩铜。
(4)步骤②③所得FeCl2可与一种单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FeCl3,实现循环使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测该单质的化学式为Cl2,已知Cl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H2O =HCl +HClO,则Cl2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题- (共2题)
3.
一包白色粉末混合物,可能含有Na2CO3、NaCl、CaCO3、CuSO4、KCl、Na2SO4、MgCl2、KNO3中的某几种,现进行如下实验:
(1)混合物溶于水,得到无色透明溶液;
(2)取少量上述溶液两份,其中一份加入BaCl2溶液,立即产生白色沉淀,再加足量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另一份加入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
①混合物中肯定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混合物中肯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能肯定有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混合物溶于水,得到无色透明溶液;
(2)取少量上述溶液两份,其中一份加入BaCl2溶液,立即产生白色沉淀,再加足量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另一份加入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
①混合物中肯定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混合物中肯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能肯定有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化学迷宫,不知怎样走出来,因为迷宫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或水溶液),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就无法通过。

(1)请你帮助它走出迷宫(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连接起来表示所走的路线)。_____。
(2)在能“吃掉”盐酸的化学反应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有_____个。其中能“吃掉”盐酸的盐是_____ (填写物质名称),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物质是_____(填写物质序号)
(4)如果将盐酸换成硝酸钡,它能沿着盐酸走出的路线“走出”这个迷宫吗?为什么?_____。

(1)请你帮助它走出迷宫(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连接起来表示所走的路线)。_____。
(2)在能“吃掉”盐酸的化学反应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有_____个。其中能“吃掉”盐酸的盐是_____ (填写物质名称),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物质是_____(填写物质序号)
(4)如果将盐酸换成硝酸钡,它能沿着盐酸走出的路线“走出”这个迷宫吗?为什么?_____。
4.单选题- (共18题)
5.
闪电时空气中有臭氧(O3)生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O3和O2混合得到的是纯净物 |
B.O2比O3稳定 |
C.等质量的O3和O2含有的分子个数之比是2︰3 |
D.O3与O2的相互转化是物理变化 |
6.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W、G、H、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密闭容器内仍然是W、G、H、P四种物质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 | W | G | H | P |
反应前质量/g | 18 | 1 | 2 | 32 |
反应后质量/g | 待测 | 26 | 2 | 12 |
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A.物质H肯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 B.物质G一定是化合物 |
C.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中,G、P的质量比为4:5 | D.待测值为13 |
8.
关于化学反应A+B=C+D,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生成物C和D分别是盐和水,则反应物一定是酸和碱 |
B.若C是单质、D为化合物,则A和B中一定有一种是单质,一种是化合物 |
C.若A是可溶性碱,B是可溶性盐,则C和D可能是两种沉淀 |
D.若A、B各取10g混合,使其充分反应,则C、D质量的总和一定等于20g |
9.
科学研究表明,氨气在常压下就可液化为液氮,液氨可用作汽车的清洁燃料,其燃烧时的主要反应为4NH3+3O2
2X+6H2O.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氨气在常压下液化是物理变化 |
B.X的化学式为N2 |
C.液氨具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
D.液氨属于混合物 |
10.
复方冬青油软膏具有强力迅速镇痛作用,其有效成分的分子模型如下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8H8O3
B. 该物质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8∶3
C. 该物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 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A. 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8H8O3
B. 该物质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8∶3
C. 该物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 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11.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反之亦然。下列条件下,两瓶不同气体所含原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A.同质量不同密度的N2和CO |
B.同温度、同体积的H2和N2 |
C.同体积、同密度的C2H4和C3H6 |
D.同压强、同体积的N2O和CO2 |
14.
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酸:CH3COOH、H2SO3、NaHCO3、HF | B.碱:Cu2(OH)2CO3、NaOH、Fe(OH)2、Mg(OH)2 |
C.盐:AgCl、BaSO4、NaH2PO4、Mg(NO3)2 | D.氧化物:FeO、N2O5、COCl2、SiO2 |
16.
如图所示装置有洗气、储气等用途。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利用了类似的装置,并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导管B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 B.导管A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 |
C.该装置可用来调节输出氧气的速度 | D.该装置可用来观察输出氧气的速度 |
17.
厨房是同学们的家庭实验室,可以利用许多生活用品进行实验探究。下列实验只利用厨房中的物品不能完成的是
A.鉴别食盐和纯碱 | B.探究铁制菜刀的生锈条件 |
C.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 | D.制取无壳鸡蛋 |
18.
下列所示的图像能反映相对应实验的是
A.![]() |
B.![]() |
C.![]() |
D.![]() |
20.
鉴别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各组物质,两种方法均正确的是()
A. 硬水和软水:滴加食盐水或加热蒸发
B. 甲烷和一氧化碳:滴加澄清石灰水或观察颜色
C. 真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滴加稀盐酸或灼烧
D. 氧气和二氧化碳:滴加酚酞溶液或将燃着的木条伸入
A. 硬水和软水:滴加食盐水或加热蒸发
B. 甲烷和一氧化碳:滴加澄清石灰水或观察颜色
C. 真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滴加稀盐酸或灼烧
D. 氧气和二氧化碳:滴加酚酞溶液或将燃着的木条伸入
21.
已知金属硫化物的溶解性比较复杂,如K2S、Na2S为可溶性硫化物,FeS、ZnS为难溶于水的硫化物,CuS、Ag2S为既难溶于水又难溶于强酸的硫化物。下列硫化物和酸的反应不正确的是( )
A.Na2S+2HCl=H2S↑+2NaCl | B.FeSO4+H2S=FeS↓+H2SO4 |
C.CuSO4+H2S=CuS↓+H2SO4 | D.ZnS+2HCl=H2S↑+ZnCl2 |
5.选择题- (共1题)
6.多选题- (共2题)
24.
小明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A | 须辨清的物质 | B | 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三” |
干冰不是冰——而是固体CO2 纯碱不是碱——而是盐 水银不是银——而是汞 | 三种可燃性气体——CO、H2、N2 三种有毒物质——CO、亚硝酸钠、H2 三种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离子 | ||
C | 化学巨匠及其杰出贡献 | D | 符号中数字“2”的意义 |
张青莲——测量相对原子质量 拉瓦锡——测定空气的组成 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 | 2O:两个氧分子![]() O2:两个氧原子 |
A.A | B.B | C.C | D.D |
25.
下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B.60℃时,氯化铵、硫酸钠的溶解度相同都约为40 |
C.将50℃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始终有晶体析出 |
D.将60℃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
7.实验题- (共1题)
26.
如图所示,打开分液漏斗,使其中的无色液体与试管中的固体接触反应,可观察到气球胀大现象,请分别写出一个符合图中现象和下列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1道)
流程题:(1道)
简答题:(2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多选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