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1.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而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②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
③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④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⑤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⑥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⑦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①而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②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
③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④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⑤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⑥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⑦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A.⑥④①②⑦③⑤ | B.③⑤④①②⑦⑥ |
C.③⑤④⑥①②⑦ | D.⑥⑦③⑤④①② |
2.诗歌鉴赏- (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小题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小题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小题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小题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
B.首联先写“客路”后定“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学贵有恒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①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注释)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②芒芒:疲倦。
【小题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标四处)
是 故 举 一 事 学 一 术 苟 进 取 不 已 必 有 成 功 之 一 日 在 善 用 其 精 力 耳。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良马虽善走 善:______
(2)他人莫及也 及:______
(3)其子趋往视之 趋:______
(4)捷行九十里而止 止:______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2)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
学贵有恒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①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注释)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②芒芒:疲倦。
【小题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标四处)
是 故 举 一 事 学 一 术 苟 进 取 不 已 必 有 成 功 之 一 日 在 善 用 其 精 力 耳。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良马虽善走 善:______
(2)他人莫及也 及:______
(3)其子趋往视之 趋:______
(4)捷行九十里而止 止:______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2)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
4.现代文阅读- (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温暖岁月的白发
杨晔
①午休,学生们去食堂吃饭。我在教室闲坐,静静地看着后面的板报。不知何时几名女生来到我身后。她们小声嘀咕着,我没有理会。但察觉到有人偶尔触碰我的后背。我回过头来,她们如水般的眼睛凝视着我,轻轻地告诉我我有白头发了。
②我早已接受了镜中的自己鬓间偶染白丝。我捋了一下头发,淡然地说:“没关系,长着吧。”她们扑闪着葡萄般的眼睛:“老师,长白发是累的,还是我们气的?”
③“不是,”我摇摇头,我不会生你们的气,也没感觉过累!”我定睛看了看黑板上的粉笔字,故作轻松地微笑着说:“是粉笔灰落多了染的呗!”
④“老师骗人呢!”她们咯咯笑起来,“把白头发拔去吧。”她们央求着。
⑤我还真是不习惯别人碰自己的头发:“不用了!”
⑥“老师,我拔头发不疼的,我常给我妈妈拔白头发!”
⑦我不再拒绝。继续看着板报。我只是感觉自己被轻轻地碰了几下,她们递给我3根白头发,还真是不疼呢。“技术挺高!”我赞许道。
⑧秋阳透过窗户,照在后背上,暖暖的,我们就在阳光下研究起这3根白发:一根全白了,在阳光的映衬下如银丝般灿烂;一根黑白各半,不正是时尚界经久不衰的搭配吗?最后一根最有意思,根部黑色,然后渐黄,末端是白色的。
⑨最后有名女生提出要收留我的白发,我递给了她,她居然宝贝般小心翼翼地夹在了书里。
⑩我清晰记得那天板报的主题是:“师恩难忘”,学生写道:“尊敬的老师,您传授的知识刻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您付出的辛苦铭记在我们的心里,您挥洒的心血流淌在我们的生命里,我们唯有以刻苦求学回报师恩!”
⑪我还记住了那名女生的一句话:“我常给我妈妈拔白头发!”如果不是心灵的亲近,我们不会让他人触碰自己的发丝,我们也同样不会触碰他人的头发。我感谢那缕被岁月吻过的头发让我感受了师生真情。
⑫回到办公室,记忆的藤蔓延伸到了10年前,那时我不到30岁。突然有一天,有一个人学生讶异地喊道:“老师,你有白头发了!”我很是生气,眉头紧锁用表情否认。为证明自己没有说谎,他马上取来镜子,让我看得一清二楚。当确实看到几丝白发时,我一下子就落泪了,甚至哭出声来。我很是悲伤,上班才几年就长白头发了。学生惊慌起来,急忙取来面巾纸。女生们边给我擦眼泪边说:“老师,就有3根,别的地方真没有白头,发了!”有的学生把发现白头发的男生推到一边,暗暗责怪他多嘴。我擦干眼泪,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孩子们如释重负,围着我说:“老师您很年轻的,头发很漂亮,很黑的!”
⑬自那以后,直到他们毕业,不再有人提醒我长了白头发。偶尔有同学控制不住指着我的头发要说什么,马上就会被眼神或手势制止。我知道他们不想让我伤心。可是每当我在教室聚精会神地批改作业或备课时,我都感觉到背后有人,而且偶尔碰我一下。我其实看见了她们悄悄地拿着小剪刀来到我身后。我故作不知,心里却洋溢着感动,因为我的心灵感受到了她拿着精致的剪刀从我的发际划过。她们不想让我知道,可我怎能不察觉,我又怎能拂去她们的好意?
⑭有人愿意悄悄地为你剪去白发,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时光流转浸染青丝,沉淀的永远是真情。如今我已坦然面对穿过青丝的白发。那白发是提早被岁月吻过的青丝。而那剪去白发的纯情,却温暖了我的心灵。
【小题1】阅读选文,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⑨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小题3】十年前和十年后的“我”对待白发放入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小题4】第⑫段中发现白头发的男生被推到一边,请你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描写他当时的内心活动。(60字以内)
【小题5】阅读文章,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师生情”的理解。
(材料一)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鲁迅《藤野先生》
(材料二)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魏巍《我的老师》
温暖岁月的白发
杨晔
①午休,学生们去食堂吃饭。我在教室闲坐,静静地看着后面的板报。不知何时几名女生来到我身后。她们小声嘀咕着,我没有理会。但察觉到有人偶尔触碰我的后背。我回过头来,她们如水般的眼睛凝视着我,轻轻地告诉我我有白头发了。
②我早已接受了镜中的自己鬓间偶染白丝。我捋了一下头发,淡然地说:“没关系,长着吧。”她们扑闪着葡萄般的眼睛:“老师,长白发是累的,还是我们气的?”
③“不是,”我摇摇头,我不会生你们的气,也没感觉过累!”我定睛看了看黑板上的粉笔字,故作轻松地微笑着说:“是粉笔灰落多了染的呗!”
④“老师骗人呢!”她们咯咯笑起来,“把白头发拔去吧。”她们央求着。
⑤我还真是不习惯别人碰自己的头发:“不用了!”
⑥“老师,我拔头发不疼的,我常给我妈妈拔白头发!”
⑦我不再拒绝。继续看着板报。我只是感觉自己被轻轻地碰了几下,她们递给我3根白头发,还真是不疼呢。“技术挺高!”我赞许道。
⑧秋阳透过窗户,照在后背上,暖暖的,我们就在阳光下研究起这3根白发:一根全白了,在阳光的映衬下如银丝般灿烂;一根黑白各半,不正是时尚界经久不衰的搭配吗?最后一根最有意思,根部黑色,然后渐黄,末端是白色的。
⑨最后有名女生提出要收留我的白发,我递给了她,她居然宝贝般小心翼翼地夹在了书里。
⑩我清晰记得那天板报的主题是:“师恩难忘”,学生写道:“尊敬的老师,您传授的知识刻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您付出的辛苦铭记在我们的心里,您挥洒的心血流淌在我们的生命里,我们唯有以刻苦求学回报师恩!”
⑪我还记住了那名女生的一句话:“我常给我妈妈拔白头发!”如果不是心灵的亲近,我们不会让他人触碰自己的发丝,我们也同样不会触碰他人的头发。我感谢那缕被岁月吻过的头发让我感受了师生真情。
⑫回到办公室,记忆的藤蔓延伸到了10年前,那时我不到30岁。突然有一天,有一个人学生讶异地喊道:“老师,你有白头发了!”我很是生气,眉头紧锁用表情否认。为证明自己没有说谎,他马上取来镜子,让我看得一清二楚。当确实看到几丝白发时,我一下子就落泪了,甚至哭出声来。我很是悲伤,上班才几年就长白头发了。学生惊慌起来,急忙取来面巾纸。女生们边给我擦眼泪边说:“老师,就有3根,别的地方真没有白头,发了!”有的学生把发现白头发的男生推到一边,暗暗责怪他多嘴。我擦干眼泪,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孩子们如释重负,围着我说:“老师您很年轻的,头发很漂亮,很黑的!”
⑬自那以后,直到他们毕业,不再有人提醒我长了白头发。偶尔有同学控制不住指着我的头发要说什么,马上就会被眼神或手势制止。我知道他们不想让我伤心。可是每当我在教室聚精会神地批改作业或备课时,我都感觉到背后有人,而且偶尔碰我一下。我其实看见了她们悄悄地拿着小剪刀来到我身后。我故作不知,心里却洋溢着感动,因为我的心灵感受到了她拿着精致的剪刀从我的发际划过。她们不想让我知道,可我怎能不察觉,我又怎能拂去她们的好意?
⑭有人愿意悄悄地为你剪去白发,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时光流转浸染青丝,沉淀的永远是真情。如今我已坦然面对穿过青丝的白发。那白发是提早被岁月吻过的青丝。而那剪去白发的纯情,却温暖了我的心灵。
【小题1】阅读选文,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⑨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小题3】十年前和十年后的“我”对待白发放入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小题4】第⑫段中发现白头发的男生被推到一边,请你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描写他当时的内心活动。(60字以内)
【小题5】阅读文章,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师生情”的理解。
(材料一)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鲁迅《藤野先生》
(材料二)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魏巍《我的老师》
5.名著阅读- (共1题)
6.综合性学习- (共3题)
6.
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对于交通安全而言,唯有恪守(______)规则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法宝”。
(2)王大爷看病遭遇“神医”骗局,让原本就拮据(_________)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3)近日,天舟一号完成任务后主动离轨,并受控yǔn luò(_______)到南太平洋预定海域。
(4)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的眼神里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jiǎo xiá(__________)。
(1)对于交通安全而言,唯有恪守(______)规则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法宝”。
(2)王大爷看病遭遇“神医”骗局,让原本就拮据(_________)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3)近日,天舟一号完成任务后主动离轨,并受控yǔn luò(_______)到南太平洋预定海域。
(4)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的眼神里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jiǎo xiá(__________)。
7.
欣赏***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回答下列小题。

(1)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数中国历史,风流人物可谓层出不穷。请你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课本中出现过的某位名人。
示例:
人物:鲁迅
简介:用高亢的笔调,唤醒国民沉睡的灵魂;用深沉的目光,审视人们麻木的思想。对敌人,他犀利如匕首,口诛笔伐,声声呐喊;对民众,他关爱如亲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气势磅礴 | B.笔意奔放 | C.端庄雄厚 | D.错落有致 |
示例:
人物:鲁迅
简介:用高亢的笔调,唤醒国民沉睡的灵魂;用深沉的目光,审视人们麻木的思想。对敌人,他犀利如匕首,口诛笔伐,声声呐喊;对民众,他关爱如亲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8.
九年级(1)班的学生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三字经》的了解程度做了调查。阅读下表,按要求回答问题。
(1)阅读图表,请写出你的发现:__________。
(2)看到这个图表,请给学校提出一条建议:__________。
年龄 程度 | 60年代出生的人 | 70年代出生的人 | 80年代出生的人 |
基本看过 | 20% | 10% | 1% |
略知一二 | 60% | 70% | 82% |
听说一二 | 20% | 20% | 17% |
(1)阅读图表,请写出你的发现:__________。
(2)看到这个图表,请给学校提出一条建议:__________。
7.作文- (共1题)
9.
作文。
阅读下面关于“距离”的三段文字,以“距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除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把题目补充完整),文体自定;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阅读下面关于“距离”的三段文字,以“距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除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把题目补充完整),文体自定;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1)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2)黑暗中的蝴蝶说:原本想亲近火焰,竟被吞噬了粉嫩的外衣。草地上的雄鹰说:原本想亲近人类,却退化了刚健的羽翼。温室里的幼苗说:原本想靠近温暖,却丧失了抵御风雪的毅力。我想拉近彼此的距离,可却失去了我自己。可见,亲密未必昭示和谐与美丽,有时也会留下累累伤痕、阵阵伤痛。
(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树枝同根生长,却无法风中相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纵然同心画圆,却仍隔万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3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