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普阅读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一氧化二氮(N2O)是无色有甜味的气体,因能致人发笑,故称“笑气”。它可由硝酸铵(NH4NO3)在加热条件下分解产生,同时生成水。一氧化二氮能溶于水、乙醇等,在室温下稳定,有轻微麻醉作用。它在一定条件下能支持燃烧,因为它在高温下能分解生成有助燃性的氧气。它与沸腾汽化的钾、钠等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亚硝酸盐。需要注意的是一氧化二氮是一种强大的温室气体,它的效果是二氧化碳的296倍。
(1)一氧化二氮的物理性质有(任写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一氧化二氮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不能与钾、钠发生反应 B常温下是一种支持燃烧的气体
C室温下不稳定 D是一种温室气体
一氧化二氮(N2O)是无色有甜味的气体,因能致人发笑,故称“笑气”。它可由硝酸铵(NH4NO3)在加热条件下分解产生,同时生成水。一氧化二氮能溶于水、乙醇等,在室温下稳定,有轻微麻醉作用。它在一定条件下能支持燃烧,因为它在高温下能分解生成有助燃性的氧气。它与沸腾汽化的钾、钠等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亚硝酸盐。需要注意的是一氧化二氮是一种强大的温室气体,它的效果是二氧化碳的296倍。
(1)一氧化二氮的物理性质有(任写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一氧化二氮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不能与钾、钠发生反应 B常温下是一种支持燃烧的气体
C室温下不稳定 D是一种温室气体
2.科学探究题- (共2题)
2.
化学小组受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蜡烛的化学史》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一次探究。

[查阅资料] 硫酸铜(CuSO4)是一种白色粉末,吸水后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
[反思与评价]
实验Ⅱ是该小组同学对图乙所示实验的改进。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实验Ⅱ的优点是_______。

[查阅资料] 硫酸铜(CuSO4)是一种白色粉末,吸水后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
序号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Ⅰ | ![]() | 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 | __________ |
Ⅱ | ![]() | 硫酸铜粉末变成______色,澄清石灰水______ |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 |
[反思与评价]
实验Ⅱ是该小组同学对图乙所示实验的改进。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实验Ⅱ的优点是_______。
3.
在小英家的仓库里,堆放着一袋袋碳酸氢铵(NH4HCO3)。过了一个夏天,小英发现这种化肥所特有的刺激性气味变得更浓烈了,有些化肥袋里碳酸氢铵变少了。检查发现,变少的化肥包装袋没有密封,化肥也没有撒落在地上,更没有人进过仓库开袋使用。为了探究这些化肥减少的原因,小英在实验室取了一些碳酸氢铵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加热,过一会儿观察到粉末完全消失,同时也闻到了这种刺激性气味。粉末为什么会消失呢?
[提出问题] 碳酸氢铵粉末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
①碳酸氢铵粉末在不加热或加热条件下由固态变成它的气态。
②碳酸氢铵在不加热或加热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可能产生的物质有氨气和其他物质。
[查阅资料]
(1)碳酸氢铵属于氮肥,不具有升华的性质,说明上述猜想______(填序号)不成立。
(2)氨气(NH3)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3)二氧化氮(NO2)为红棕色气体,一氧化氮(NO)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易发生反应:
。
[进行实验]

[应用]
(1)利用氨气的化学性质,检验一集气瓶内气体是不是氨气。
(2)如果你家里有碳酸氢铵化肥,你应该如何保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 碳酸氢铵粉末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
①碳酸氢铵粉末在不加热或加热条件下由固态变成它的气态。
②碳酸氢铵在不加热或加热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可能产生的物质有氨气和其他物质。
[查阅资料]
(1)碳酸氢铵属于氮肥,不具有升华的性质,说明上述猜想______(填序号)不成立。
(2)氨气(NH3)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3)二氧化氮(NO2)为红棕色气体,一氧化氮(NO)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易发生反应: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Ⅰ.取适量碳酸氢铵于试管中加热,如图7甲所示,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导管口 | 产生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试管壁上有无色液滴且试纸变蓝,但未见红棕色气体 | 分解产物中有______和______,没有________或一氧化氮 |
Ⅱ.按图乙所示装置继续实验,直到反应完全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分解产物中有__________ |
[应用]
(1)利用氨气的化学性质,检验一集气瓶内气体是不是氨气。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集气瓶内气体为氨气 |
(2)如果你家里有碳酸氢铵化肥,你应该如何保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共10题)
5.
智能手机是一种多功能通讯工具, 一款智能机通常含有 41 种以上的化学元素。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 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正确的是
A.透光性好 | B.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 |
C.易溶于水 | D.见光易分解 |
8.
图中甲为利用气压传感器测定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气压变化的实验装置。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橡皮塞塞紧。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集气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C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燃烧放热 |
B.CD段气压减小的主要原因是集气瓶内氧气不断被消耗 |
C.DE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烧杯中的水进入了集气瓶 |
D.若用石蜡代替红磷完成此实验,集气瓶内气压变化趋势与图乙基本一致 |
10.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烧杯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 |
B.取用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则可取任意量 |
C.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完毕,清洗后放回原瓶 |
D.剩余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中,不能随意丢弃 |
11.
已知淀粉遇碘变蓝色.小军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实验时,向热的面粉糊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
A.向老师请教 | 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
C.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它实验 | D.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
12.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
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
B.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 |
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
13.
下表列举了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解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 中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A. A B. B C. C D. D
选项 | 问题 | 对问题的解答 |
A | 火焰为什么向上? |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
B | 探究火焰不同部位温度的高低? | 将火柴梗横插入火焰中2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变色情况 |
C | 火焰上方的黑烟是怎么产生的? | 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小颗粒 |
D |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 石蜡蒸气遇冷形成石蜡固体 |
A. A B. B C. C D. D
4.实验题- (共4题)
14.
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放热现象,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小明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于是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探究与讨论。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发烫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由现象可知蜡烛燃烧生成了新物质________,蜡烛燃烧为________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_____变化。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发烫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由现象可知蜡烛燃烧生成了新物质________,蜡烛燃烧为________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 通电中 | 通电后 |
灯丝为灰黑色固体 |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烫 | 灯丝为灰黑色固体 |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_____变化。
15.
图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的示意图。请回答:

(1)夹持镁条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
(2)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3)实验完毕,发现桌面被烫坏了,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4)镁粉可用于军事上制作照明弹,是因为____________。

(1)夹持镁条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
(2)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3)实验完毕,发现桌面被烫坏了,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4)镁粉可用于军事上制作照明弹,是因为____________。
16.
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实验如下:用注射器抽取30 mL空气(活塞拉至30 mL刻度处),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为50 mL,在硬质玻璃管中放入过量的铜粉,在右侧导管口套上瘪的气球,点燃酒精灯,反复推拉注射器和挤压气球,待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将气球中气体全部挤入硬质玻璃管,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为14 mL。(提示: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1)写出铜粉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铜粉过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木炭代替铜粉进行相同实验。
(3)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________。

(1)写出铜粉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铜粉过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木炭代替铜粉进行相同实验。
(3)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普阅读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单选题:(10道)
实验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