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册复习_第四章_认识化学变化_单元检测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54825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9/19

1.综合题(共1题)

1.
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标号①、②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实验室用如图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来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如果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最好用________装置收集氧气.(填字母序号)
(3)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混合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制取甲烷气体,其发生装置可选择________(填字母序号),甲烷气体可选择装置进行收集,收集满后集气瓶的放置方式如图,由此可推断甲烷一定具备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
(4)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________(填序号)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若将发生装置改为,其优点是________.甲同学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除杂装置(如图)的导管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________(选填字母)
A      
(5)以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备,并用排水法收集,请把图补充完整________.
(6)图中酒精灯所用燃料是乙醇,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不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若乙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水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

2.科学探究题(共3题)

2.
日常使用的干电池是一种锌锰电池,它的构造是:负极为锌做的圆筒,正极是一根碳棒,它的周围被二氧化锰,碳粉和氯化铵的混合剂所包围,总称为"碳包"。碳包和锌筒之间填充着氯化铵、氯化锌的水溶液和淀粉等组成的糊状物。废旧干电池随意丢弃会造成环境污染。学校兴趣小组同学准备对废旧的干电池进行探究。
(一)拆解干电池,得到铜帽、锌皮、碳棒、黑色粉末等物质。
(二)回收二氧化锰并测定碳粉与二氧化锰的质量比:

(1)干电池使用时将化学能转化成___________能。
(2)上述操作中灼烧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同学们将过滤后得到的滤渣干燥后称得质量为25克,充分灼烧后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20克,则滤渣中二氧化锰与碳粉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经分析,此结果偏大,老师指出同学们在实验中缺少一步操作,该操作是___________。
(4)为验证二氧化锰,同学们用A、B两支洁净试管,分别取5毫升3%的过氧化氢溶液,往A试管中加入少量上述实验灼烧后得到的固体,如果出现___________的现象,说明为二氧化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三)用拆解得到的锌皮(含杂质)制取硫酸锌晶体。
实验步骤:①将剪碎后的锌皮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②将上述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③将滤液加热浓缩、_____、过滤,得到ZnSO4·7H2O晶体。
(5)步骤①中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将锌皮剪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
(6)步骤②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___________和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
(7)步骤③缺少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四)测定锌皮中锌的质量分数。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取1克锌皮放于试管中,实验中将注射器内50毫升稀硫酸(足量)完全注入试管中。当试管中不再产生气泡时立刻读数得到量筒中水的体积为350毫升。已知实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

(8)计算该锌皮中锌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9)上述方法测得的锌的质量分数偏大,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A.没等装置冷却就读数  
B.锌皮中含有少量铁 
C.试管中有气体没有排出    
D. 将注射器中稀硫酸全部注入试管中后忘掉夹紧弹簧夹
3.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认识燃烧,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是十分重要的.

(1)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是燃烧的首要条件,发生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验证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
已知木炭是一种可燃物.请验证:木炭发生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中,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燃烧(两个条件须分别验证),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燃烧.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填装药品,并已设法在整个装置中充满了氮气.若要求实验过程中不得拆、装仪器,请设计后续的实验步骤,并按要求填表.
步骤
操作
预计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________
________

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装置在“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这一步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
有位教师在讲解“燃烧与灭火”这一课时,首先演示了一个极具观赏性的实验:白磷在水中燃烧,如图所示.接下去,①你认为应该创设哪些实验和问题即可说明物质的燃烧条件呢?________(请画出实验装置图)②该教师在总结灭火措施时举了一例,即:油井起火,可以用炸药在大火上方爆炸,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请你向你的学生解释这样做的原因________.③这一课中,除了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措施外,你认为还必须讨论总结什么问题________?

3.简答题(共1题)

5.
请你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一根火柴点燃,有甲、乙两种放置方式,如图所示.你认为按哪种方式放置,火柴会燃烧更剧烈、更彻底?请说明原因_______.
(2)请根据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灭火的原理_______.
 住宅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龙头向燃烧的火舌喷水.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4.单选题(共15题)

6.
下列方程式合理的是()
A.
B.4Fe+3O22 Fe2O3
C.
D.
7.
点燃氢气,使其充分燃烧,则生成水的质量为()
A.B.C.D.
8.
在化学反应2C+O22CO中,如果生成分子,则参加反应氧原子数为()
A.B.C.D.
9.
如图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根据他们描述的内容,试判断他们所指的化学方程式是()
A.2Mg+O22MgO
B.C+O2CO2
C.2H2+O22H2O
D.H2+Cl22HCl
10.
乙醇与氧气反应,生成 二氧化碳和水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B.若氧气的质量为克,则无生成
C.生成的分子个数比为
D.生成的质量为
11.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2X+Y==2Z的叙述,错误的是
A.Z一定是化合物
B.在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粒子数目比为2:1:2
C.若ag X完全反应生成bgZ,则同时消耗(b—a)gY
D.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12.
下列过程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呼吸作用B.钢铁生锈
C.雷电引起火灾D.食物腐烂
13.
装鞭炮的箱子不应贴的图标是()
A.B.C.D.
14.
下列属于我国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的是()
A.B.C.D.
15.
如图所示的公共图标中,与消防安全无关的是()
A.B.C.D.
16.
已知石蜡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A.气流带走可燃物
B.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C.隔绝氧气
D.无法判断
17.
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生燃爆后容器内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B.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
C.在有限的作业空间,可燃性粉尘遇明火一定会发生燃爆
D.硬纸板冲高后,热量散去,温度降低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18.
年将要上映的小时代最终结局大部分人死于一场大火,这场火灾是取材于  年日上海静安区高层住宅大火的真实事件,该大火导致人遇难,余人严重受伤.学好化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安全逃生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被困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伏低身子前进
B.用打火机来检查液化石油罐泄漏
C.图书、档案失火要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
D.室内起火,马上打开所有门窗
19.
野炊时把柴禾架空一些,以便柴禾燃烧的更旺.其原理是()
A.加快柴禾散热的速度
B.增加集聚的热量
C.降低柴禾的着火点
D.增大柴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0.
下列不是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A.可燃物B.氧气C.压强D.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5.选择题(共1题)

21.

某同学进行一项实验,目的是观察ATP可使离体的、刚刚丧失收缩功能的新鲜骨骼肌产生收缩这一现象,说明ATP是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1)必须待离体肌肉自身的{#blank#}1{#/blank#} 消耗之后,才能进行实验.

(2)在程序上,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先滴加{#blank#}2{#/blank#}  (“葡萄糖溶液”或“ATP溶液”),观察{#blank#}3{#/blank#} 与否以后,再滴加{#blank#}4{#/blank#} (填“葡萄糖溶液”或“ATP溶液”).

(3)如果将上述顺序颠倒一下,实验结果是否可靠?{#blank#}5{#/blank#}.解释原因:{#blank#}6{#/blank#} 

6.多选题(共4题)

22.
在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A.物质种类B.分子种类C.元素种类D.原子种类
23.
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24.
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B.蜡烛熄灭时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
C.在有限的作业空间,可燃性粉尘遇明火一定会发生燃爆
D.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
25.
下列做法有利于人身安全的是
A.家用电器着火时,应立即用水扑灭
B.家中煤气泄漏时,应立即打开排气扇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要做灯火试验
D.进入面粉加工厂时,要严禁烟火

7.填空题(共3题)

26.
在2Mg+O22MgO中,每________份质量的镁跟________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________份质量的氧化镁.
27.
写出或配平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铁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
(2)用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制氧气:________;
(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________;
(4)________ ________O2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H2 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 O2________________
28.
如图是面粉爆炸的实验装置.

(1)点燃蜡烛后,为什么应立即并快速鼓入大量空气?______   
(2)为防止爆炸,面粉加工车间需要保持通风,说明原理.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科学探究题:(3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道)

    多选题:(4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