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2.流程题- (共1题)

(1)隔绝空气进行“焙烧”,铁元素的转化途径如下所示(提示:该过程中所用还原剂是CO )FeCO3


(2)粗产品(NH4)2SO4还可以作_______________肥。(NH4)2SO4和K2SO4都是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实验室可以通过加入_________ 进行研磨鉴别,若闻到___________________气味则是________________(选“(NH4)2SO4”或“K2SO4”)
3.计算题- (共2题)

(1)帕拉米韦由____种元素组成,其中氢、氮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
(2)帕拉米韦属于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3)帕拉米韦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精确到0.1%)。
(4)成人禽流感患者,每天应注射帕拉米韦______支。

⑴完全反应后生成H2的质量_______________。
⑵所用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
4.科学探究题- (共1题)
(提出问题)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全部变质,其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
猜想②:氢氧化钠溶液可能部分变质,其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③: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其溶质是NaOH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取样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 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溶液中一定有碳酸钠 |
(2)取(1)反应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 溶液成红色 | 原溶液中一定有__________ |
(实验结论)综合上述实验(1)、(2),你得出的结论是猜想_____________成立。
(反思拓展)(1)氢氧化钠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在分析化学反应的物质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推断题- (共1题)

(1)写出图中相应物质的化学式。
酸______,碱______。
(2)写出图中反应②和④的化学方程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总结化学反应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请根据上图总结出酸、碱、盐相互反应的规律。(写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单选题- (共14题)

A.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 |
B.a℃时,氯化铵与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 |
C.将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变为不饱和溶液 |
D.40℃时,5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充分搅拌,得硝酸钾溶液的不饱和溶液. |
A 健康常识 | 人体缺铁元素会导致缺铁性贫血 碘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 | B 生活常识 | 热水瓶中的水垢可用食醋除去 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
C 防治污染 | 废旧电池不必集中回收处理 工业三废处理达标后排放 | D 安全常识 | 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进入深井前做灯火实验 |
A.A | B.B | C.C | D.D |
A.洗完衣服的水用来冲厕所 | B.出行尽可能步行,乘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 |
C.购物时用竹篮代替塑料袋 | D.为了方便,经常使用一次性木筷 |

A.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蒸发 |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
C.乙实验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 则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无影响 |
7.选择题- (共4题)
神奇的声音
1921年5月9日,前苏联的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据调查,在半径70公里范围内,人们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公里到半径160公里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公里以外一直到半径300公里的远方,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
这真是怪事!声音怎么会“跳”过中间这片地区呢?物理学家发现,声音有一种“怪癖”,它在空气中爱拣温度低、密度大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密度小的空气,声音便会向上拐弯到温度较低的空气中去.如果某一个地区,地面附近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儿温度高,那儿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一会儿拐到高空,一会儿又往下拐,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那种声音“跳”动的现象.
安徽省合肥市建好的长途电话大楼有一座塔钟.这塔钟准时打点,钟声悦耳,响遍全市.但是住在远郊的居民听到的钟声,有时候清晰,有时候模糊,有时正点,有时“迟到”.这是塔钟的失误吗?不是,这也是声音的“怪癖”──爱走气温低、密度大的道路引起的.天长日久,居民们得出一条经验:平日听不见或听不清钟声,一旦突然听得很清楚,就预示着天要下雨了,或正在下雨呢!这是因为这时空气湿度大,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密度大,容易传播声音的缘故.
请根据上述材料和你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神奇的声音
1921年5月9日,前苏联的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据调查,在半径70公里范围内,人们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公里到半径160公里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公里以外一直到半径300公里的远方,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
这真是怪事!声音怎么会“跳”过中间这片地区呢?物理学家发现,声音有一种“怪癖”,它在空气中爱拣温度低、密度大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密度小的空气,声音便会向上拐弯到温度较低的空气中去.如果某一个地区,地面附近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儿温度高,那儿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一会儿拐到高空,一会儿又往下拐,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那种声音“跳”动的现象.
安徽省合肥市建好的长途电话大楼有一座塔钟.这塔钟准时打点,钟声悦耳,响遍全市.但是住在远郊的居民听到的钟声,有时候清晰,有时候模糊,有时正点,有时“迟到”.这是塔钟的失误吗?不是,这也是声音的“怪癖”──爱走气温低、密度大的道路引起的.天长日久,居民们得出一条经验:平日听不见或听不清钟声,一旦突然听得很清楚,就预示着天要下雨了,或正在下雨呢!这是因为这时空气湿度大,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密度大,容易传播声音的缘故.
请根据上述材料和你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8.填空题- (共4题)
(1)常见的食品干燥剂_____________ (2)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物质___________
(3)磁铁矿石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_(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____________
(1)可能是缺少氮和钾元素,需要施加下列肥料中的________(填序号)
a K2CO3 b NH4Cl c Ca(H2PO4)2
(2)也可能是土壤酸性太强,可以用紫色玫瑰花的汁液代替实验室中的___________测定土壤的酸性。
(3)若土壤显酸性(设含硫酸),可以用___________ 改良土壤的酸性

(1)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______,其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w=30g。则t℃时, A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保留到0.1%);
(3)A物质混有少量B物质,可以通过_______(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提纯A物质
(1)区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最简单方法是做_____实验.
(2)鸡蛋中主要的营养素是_____(填“糖类”或“蛋白质”);能补充维生素C的食物是_____.
(3)把磨好的豆浆倒在纱布袋中将渣和浆分离,相当于实验操作中的_____.
9.实验题- (共1题)

(1)写出下列常见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F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C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用装置D来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气体从a端进入E装置的_____(填“d端”或“e端”),再从_____(填“d端”或“e端”)出来后进入D装置的_______(“b端”或“c 端”).
(5)实验室用A装置还可以制取其它气体,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想得到平稳的二氧化碳气体,则用_____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代替①。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流程题:(1道)
计算题:(2道)
科学探究题:(1道)
推断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4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