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2016-2017年第二学期九年级化学期末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5453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6

1.计算题(共1题)

1.
有一不纯的锌片15g(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可制得氢气0.4g,求不纯锌片中锌的质量分数。

2.单选题(共22题)

2.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4
2
58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7
0
19
 
则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为(  )
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D.以上都不是
3.
将4.6g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gCO2和5.4H2O。由此推断该物质的组成(  )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B.可能含有氧元素
C.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3D.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4.
“绿色化学”能实现零排放(即反应物中的原子利用率达到100%)。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不同的比例可以合成不同的有机化工原料。根据零排放的要求,以CO和H2合成的有机物可能是(  )
A.丙醇(B.乙醇(C2H6O)
C.甲醛(CH2O)D.乙酸(C2H4O3
5.
某碳酸钙样品10 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4.4 g,则关于该样品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纯净物
B.一定含碳酸钠
C.可能是碳酸钠、碳酸钙、碳酸镁的混合物
D.含杂质的石灰石
6.
下列生产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石油分馏B.
C.湿衣服晾干D.淀粉转化成葡萄糖
7.
亚硝酸钠(NaNO2)外观与食盐很相似,有咸味,误食易中毒。区别它们的一种方法是:隔 绝空气加热。没有明显变化的是食盐。能分解放出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亚硝酸钠。此气体可能是
A.SO2B.NO2C.N2,D.NH3
8.
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的组成中()
A.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可能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一定含有氧元素,可能含有碳、氢元素
9.
在化学变化中肯定发生改变的是()
A.分子的种类B.原子的种类C.分子的数目D.原子的数目
10.
打雷放电时空气中有较少量的O2转化为臭氧(O3)3O2===2O3,若有30g O2参加了化学反应,则生成臭氧的质量为()
A.20 gB.30 gC.60 gD.45 g
11.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食用醋B.二氧化碳
C.铁锈D.钢
12.
2008年,某地发生了举国震惊的特大投毒案。犯罪分子使用的是一种名叫“毒鼠强”的剧毒鼠药(化学式为C4H8O4N4S2)。下列有关“毒鼠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一种氧化物
B.含22种元素
C.含硫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26.67%
D.碳、氢、氧、氮、硫元素的质量比为2∶4∶2∶2∶1
13.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及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共同组成化合物,其化学式为
A. Al(OH)3 B. Fe(NO3)3 C. Al(NO3)3 D. Al2O3
14.
下列物质发生的变化与空气的成分无关的是(  )
A.钢铁在空气中生锈B.生石灰在空气中变质
C.白磷自燃D.碳酸氢铵露置在空气中质量减少
15.
吸烟有害健康,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  )
A.氢气B.一氧化碳C.二氧化碳D.氧气
16.
X、Y、Z三种金属中,只有Z能和稀硫酸反应;将Y放人X的盐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X > Z > YB.Y > X > ZC.Y > Z > XD.Z > Y > X
17.
收藏家收藏的清末铝制艺术品,至今保存完好,该艺术品未被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A.铝不易被氧化B.铝的氧化物容易发生还原反应
C.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D.铝表面的氧化铝具有保护作用
18.
许多城市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原因是燃放烟花爆竹时(  )
①产生有毒气体  ②产生噪音 ③产生粉尘 ④易引起火灾
A.①②③④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④D.只有②③④
19.
下列混合气体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二氧化碳和氧气B.天然气和煤气
C.氢气和氧气D.煤气和氢气
20.
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1.
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中做出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A.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阻止原油喷射D.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22.
下列对物质颜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铁锈是红棕色的B.纯铁是黑色的
C.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D.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23.
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除去CO中少量的CO2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加热蒸发NaCl溶液D.称取一定质量的NaOH固体

3.选择题(共6题)

24.

将汉语与对应英语连线。

①我的房间 {#blank#}1{#/blank#}     A. on the third floor

②在第三层 {#blank#}2{#/blank#}     B. in front of the desk

③在书桌前面 {#blank#}3{#/blank#}     C. my room

④在墙上 {#blank#}4{#/blank#}     D. beside the bed

⑤在床的旁边{#blank#}5{#/blank#}     E. on the wall

25.

My father has _________ pictures.

26.

My father has _________ pictures.

27.

骨骼肌在运动中起着(  )

28.

把名胜与国家或城市搭配起来

A泰姬陵{#blank#}1{#/blank#}         a罗马

B花园城市{#blank#}2{#/blank#}      b巴黎

C千年之都{#blank#}3{#/blank#}      c新加坡

D艺术之都{#blank#}4{#/blank#}      d印度

29.面对满地落花,我们一切顺利时,会有“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感受;而当我们备受冷落时,则会引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忧伤情绪。这说明(    )

4.填空题(共3题)

30.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所属基本反应类型:
(1)锌与稀硫酸反应_____,属于_____反应。
(2)镁在空气中燃烧_____,属于_____反应。
(3)双氧水制氧气_____,属于_____反应。
(4)铝和氧化铁高温下反应制得氧化铝和铁_____,属于_____反应。
31.
草酸钙(CaC2O4)是不能被人体吸收的沉积物。豆腐中含有较多的钙盐<如硫酸钙(CaSO4)等>,菠菜、洋葱、竹笋中含有丰富的草酸(H2C2O4)、草酸钠(Na2C2O4)豆腐和上述几种蔬菜混合食用,可能诱发“结石”症。
(1)由草酸的化学式可知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
(2)草酸与硫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2O4十CaSO4="=" CaC2O4↓十H2SO4
请写出草酸钠与硫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2.
某银白色固体A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B;如果把A放入稀盐酸中,则生成浅绿色的溶液C和气体D,把A投入蓝色溶液E中,发现A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F,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D的化学式:A_____,B_____,D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A燃烧_____;
②A与稀盐酸反应_____;
③A与E反应_____。

5.实验题(共2题)

33.
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的仪器名称:a_____;b_____。
(2)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通过查阅资料得知:①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②氨气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水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小芳同学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她应选择的反应的发生装置是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填字母编号)
(4)请写出氨气和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4.
把某种金属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到该金属能与水剧烈反应,并放出热量,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浮在水面上。根据以上叙述,推断该金属的物理性质有:①硬度_____;②熔点_____;③密度_____;④颜色_____。金属钠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6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