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A.健壮 淅沥 憔悴 倘若 咄咄逼人 |
B.烘托 沐浴 一霎 沉寂 婷婷玉立 |
C.待弄 瘫痪 云宵 宽敞 花团锦簇 |
D.奥秘 感慨 分歧 诀别 小心冀冀 |
A.接到录取通知,喜出望外的弟弟连忙回家告诉父母。 |
B.这次的活动顾全大局,使大家各得其所,所以有一小部分人不是很满意。 |
C.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
D.我登上雄伟壮丽的长城,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
A.吝啬lìn 棱镜líng 应和hè 菡萏hán 莅临lì |
B.抖擞shǒu 贮蓄chǔ 黄晕yùn 菜畦qí 徘徊huái |
C.斑蝥máo 拼凑còu 秕谷bĭ 执拗niù 粼粼lín |
D.姊妹jiě 积攒zăn 粗犷kuàng 惭愧cán 收敛liăn |
①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
②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③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净,可当头浇,洗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
④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
⑤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的雨点就打来了。
⑥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
A.④②⑤①③⑥ | B.④⑤①③②⑥ |
C.②⑤①③④⑥ | D.②④⑤①③⑥ |
A.《天净沙·秋思》是元代马致远写的一首词,天净沙是词牌名,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
B.“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这句话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
C.《论语》是道家经典著作,共20篇,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
D.“你能够听明白我的意思吗?”这句话中的“能够”是动词。 |
2.现代文阅读- (共1题)
蚕豆
毕飞宇
①豆主要种植在南方,它不是主食。因为这个缘故,它被种在田埂或河岸一类“边角料”的地方。蚕豆最好的吃法是炒,香极了,嘎嘣脆。唯一的缺点是太硬。可是,孩子们的牙更硬——有了金刚钻就不怕瓷器活。不过,我小时候吃炒蚕豆的机会并不多,只是过年的时候操练操练。
②我要写下我和蚕豆的故事,这是我终身不能忘怀的。
③我出生那一年,父母在杨家庄小学做代课教师,没时间给我做饭,他们决定请个人帮着烧午饭,附带着带孩子。奶奶就这样成了我的奶奶。我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多。我五岁,父母工作调动,奶奶没有和我们一起走,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过来,奶奶她不是我的亲奶奶。
④我十一岁,父母要调到很远的地方工作。临行前,我去了一趟奶奶家。奶奶格外高兴,她的孙子来了,都“这么高了”。那时,奶奶守寡不久,爷爷的遗像挂在墙上,奶奶高高兴兴地对着遗像说了一大通的话。可无论奶奶怎样高兴,我始终能感觉到她身上的重。她的笑容很重,很吃力。奶奶和我谈起了爷爷,她很内疚。她对死亡似乎并不在意:“哪个不死呢?”但奶奶不能原谅自己,她没让爷爷在最后的日子“吃好”。奶奶说:“家里头没得唉。”奶奶让我到锅里铲了一些锅巴,放在了爷爷遗像前——这是让我尽孝,我得给爷爷“上饭”。奶奶望着锅巴,笑了,说:“死鬼嚼不动咯。”
⑤傍晚,奶奶决定让我早点回家。她在犹豫,她在想让我带点什么东西走。现在回想起来,她当时真是太难了,穷啊。真的是家徒四壁。奶奶拿过来一根丫杈,从屋梁上取下一个竹篮,里头是蚕豆。奶奶最后的决定是炒蚕豆让我带走。多年后,我知道了那些蚕豆是奶奶预备着第二年做种用的。蚕豆炒好了,她把滚烫的蚕豆盛在簸箕里,簸了好长时间,给蚕豆降温。然后,奶奶高兴地让我把褂子脱下来,把两只袖口给缝上了——袖管就成了两个大口袋。奶奶把褂子绕在我的脖子上,口袋像两根柱子,立在了胸前。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
⑥我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炒蚕豆。你可以想象我这一路走得有多欢——我丝毫没有意识到奶奶当时有多艰难!一路走,一路吃,路的一侧是河流,我还可以一路解渴。杨家庄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奶奶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后来的岁月里,我不停地回想起这个将预示着我和奶奶长久分离的画面。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
⑦1986年,我在扬州读大学。有一天,接到父亲的来信,说我的姑姑,也就是奶奶唯一的女儿,死了。回到了杨家庄,我已经是个二十二岁的大小伙子了,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了。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我再一次站在奶奶面前,她老人家一眼就把我认出来了。她的个子那么小,却坚持要摸我的头,我弓下腰来她才能如愿。奶奶看上去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悲伤,这让我轻松许多了。她只是抱怨了一句:“死丫头她不肯活咯。”
⑧事实上,奶奶没多久就下世了。她一定承受不住这样的伤痛了。但奶奶就是这样,从来不轻易流露她的伤心与悲痛,尤其在亲人面前——我是从另一个可亲的老人那里理解了我的奶奶的。她们时刻愿意承当亲人的痛,但她们永远也不会让自己的亲人分担她们的痛。
⑨1989年,奶奶的孙女小妹来南京读书了,我去看她。小妹说:“哥,你的头发很软。”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小妹说:“奶奶告诉我的。奶奶时常唠叨你,到死都这样。”
⑩小妹的这句话让我很受不了。我知道的,我想念奶奶的时候比奶奶想我要少很多。
⑪但是,是多是少,我每一次想起奶奶总是从那些蚕豆开始的,要不就是从那些蚕豆结束——蚕豆就这样成了我最亲的食物。
(节选自《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有删改)
【小题1】请概括“我”和奶奶交往的几件事。【小题2】第⑥段“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第⑦段“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请问我“难受”和“羞愧”的原因各是什么?
【小题3】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奶奶把褂子绕在我的脖子上,口袋像两根柱子,立在了胸前。(请从修辞的角度说说这句话的妙处)
②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这句话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心理?)
【小题4】题目是“蚕豆”,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写“我和奶奶的故事”,为什么?写出你的理解。
【小题5】一篇文章包含的情感往往不止一种,细读这篇文章,想一想文中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思。
3.名著阅读- (共1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A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小题1】这篇文章出自名著_________________(填书名),作者是_____________(人名)。
【小题2】文中的A是谁,请再补充两件与A 相关的事件。
【小题3】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再列举一个人物,并概括一件与之相关的事情。
4.作文- (共1题)
发生在家庭中的一段情愫,你会永记心间;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可能会使你潸然泪下;一本来之不易的好书,你会反复咀嚼,体味它蕴涵的深情;一张全家的合影,镌刻你爽朗的欢笑;一支钢笔,包含父母亲切的鼓励;一副稚嫩字画,书写了你的童年;一片瓦片,记录你成长的足迹……生命的长河中,太多故事值得我们记录和珍藏。
请以“我和 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字数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文中不要出现影响评分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果不可避免,请有XX代替。
5.- (共1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ú)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期日中 (2)相委而去 (3)是日 (4)岂可不一会期哉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小题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联系文章和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作文:(1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