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资料:北部湾经济圈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的沿北部湾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沿海经济圈之一。
(1)北部湾经济圈所在区域的主要矿产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等。
(2)南宁市发展炼铝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珠江三角洲加工工业向广西转移,主要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_____(选择填空)。
A.土地租金高 | B.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 C.劳动力价格高 | D.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

(1)简要说明黄河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至少答出三点)
(2)形成黄土高原地表破碎的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水土流失对下游河道造成的影响是 ,水土流失对中游地形造成的影响是 。
(3)合理开发黄河流域的正确叙述是 (选择填空)
A. 河套平原农业以水产养殖为主 B. 中游地区疏浚河道,发展航运
C. 兰州以上河段进行水能梯级开发 D. 下游地区重点开采煤炭、铝土
(4)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保护环境的工程措施是 (选择填空)
A.打坝淤地 B.梯级开发 C.缓坡修梯田 D.植树种草
A.修小水库 |

资料:“十二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将加强与北京市的合作,主要包括积极承接北京市产业转移;通过煤炭就地转化、发展风电等新能源,实施“西电东送”;建设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等。
(1)内蒙古自治区所在地的地形类型为 ,气候类型为 。(2)内蒙古自治区成为中国能源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选择填空)
A.交通运输便利 B.农牧业基础好
C.能源资源丰富 D.劳动力素质高
(3)内蒙古自治区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可采取的措施有 (选择填空)
①提高能源外运能力 ②减少能源加工转化
③加速调整产业结构 ④加强能源综合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试从调出区、调入区能源状况、经济发展和风能特点,分析说明“西电东送”的原因。
(5)“西电东送”对北京市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有(至少答出两点)


资料: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推进东北地区节水增粮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继续实施“北粮南运”。
(1)从纬度位置看,东北地区地处五带中的_______带;从海陆位置看,东北地区位于大陆___________,所属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a地属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_____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a地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填空)。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肥力下降 D.森林破坏
(3)近年来政府禁止开发丁地(湿地),这是因为丁地能________(选择填空)
A.保护生物多样性 B.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C.大量吸收紫外线 D.提供更多耕地
(4)b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为_________业。
(5)东北地区节水增粮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1)图中潮白河的流向为 ,密云县的城镇多分布在 地区。
(2)图中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正确叙述是 (选择填空)。
|
(3)丙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 、 等。
(4)密云水库上游曾经水土流失严重,其人为原因有 、 等。
(5)近年来,密云水库以北的丘陵地区由粮食种植调整为特色林果、特色养殖业,促使其发生转变的社会经济条件有 、 等。
2.单选题- (共24题)
【小题1】南海子曾经是大型垃圾堆放场,大量露天堆放的垃圾对当地的影响是
A.土地价格升高 | B.自然灾害增多 |
C.生态环境恶化 | D.城市规模扩大 |
①涵养水源 ②美化环境 ③节约用地 ④发展渔业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小题1】北京市利用卫星监测雾霾的污染状况,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 | B.遥感 |
C.全球定位系统 | D.数字地球 |
①洒水降尘 ②开窗通风
③出门戴口罩 ④减少外出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或相关性,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则存在着差异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下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我国三大自然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A.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 | B.青藏高寒区──高和寒 |
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伏旱 | D.东部季风区──多冰川地形 |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
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
①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②温带季风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界线
③畜牧业与种植业的界线
④冬小麦与春小麦主要产区的分界线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A.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 |
B.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
C.森林草原—荒漠—绿洲—草原 |
D.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 |
A.a | B.b | C.c | D.d |
A.a——洪涝灾害 | B.b——热量条件 |
C.c——土壤肥力 | D.d——灌溉水源 |
我国反映地理知识的诗词、谚语众多,如①“黄梅时节家家雨”、②“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③“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④“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小题1】①②③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几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A.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
B.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青藏高原 |
C.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
D.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四川盆地 |
①地带性土壤肥力较高 ②河流众多
③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④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甜菜、油菜
⑤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A.①②③ | B.④⑤ |
C.①③④ | D.②⑤ |

【小题1】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热量 | B.海拔 | C.水分 | D.土壤 |
A.广泛种植水稻 | B.冬季河流结冰 |
C.雨热同期 | D.水运发达 |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
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
A.洞庭湖平原——春小麦、油菜、水稻 |
B.松嫩平原——春小麦、大豆、甜菜 |
C.四川盆地——甘蔗、水稻、甜菜 |
D.山东半岛——水稻、花生、橡胶 |

【小题1】两工业区发展钢铁工业初期,相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A.煤炭丰富 | B.水能丰富 |
C.铁矿丰富 | D.政策支持 |
A.森林资源锐减 | B.矿产资源日趋枯竭 |
C.土地资源减少 | D.劳动力资源短缺 |

【小题1】图中可以看出该省工业化的主要表现是
A.工业人口增加 |
B.工业地域扩大 |
C.工业产值比重减少 |
D.工业产值增加 |
A.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 |
B.工业化限制城市化 |
C.城市化与工业化无关 |
D.城市化不利于工业 |
【小题1】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破坏可能造成
A.全球大气中的CO2含量减少 | B.全球年平均降水量增多 |
C.当地生物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 D.当地河流泥沙含量减少 |
①采伐与造林相结合 ②大力发展种植业 ③建立自然保护区 ④迁入大量人口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A.粮食种植业精耕细作 |
B.全国最重要的小麦、玉米产区 |
C.与东北平原相比,更利于大型农业机械化操作 |
D.人口多,粮食消费量大,长期以来需要从区域外调入粮食 |
表: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
时间 |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强沙尘暴次数(次) | 5 | 8 | 13 | 14 | 23 |
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 | 1560 | 2100 | 2460 |
【小题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
A.逐渐变慢 | B.变化不明显 |
C.逐渐加快 | D.无法判断 |
A.围湖造田 | 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
C.植树种草 | D.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 |
①抽取地下水 ②生态移民
③建设防护林体系 ④开采矿产资源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A.安徽、湖南、山西——中部经济地带 |
B.内蒙古、陕西、西藏——西部经济地带 |
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经济地带 |
D.吉林、辽宁、浙江——东部经济地带 |

【小题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中心环节是
A.旅游 |
B.梯级开发 |
C.灌溉 |
D.航运 |
①扩大了耕地面积
②稳定了灌溉水源
③减少了洪涝灾害
④增加了土壤肥力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A.兴建大坝,疏通河道 | B.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 |
C.建设和完善航运网络 | D.发展畜牧业,改善气候 |
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场,茶园面积600亩,每年四月、七月、十一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嫩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约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可谓一举两得。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小题1】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后,给下游地区带来的危害是
A.洪涝灾害频繁 | B.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
C.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 | D.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 |
A.缺乏分解者 | B.土壤中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 |
C.缺少枯枝落叶 | D.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 |
【小题1】准东地区实施“煤制气”项目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①天然气资源丰富 ②科技力量雄厚 ③煤炭资源丰富 ④政府政策支持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A.优化产业结构 | B.降低能源开发成本 |
C.消除环境污染 | D.改变资源分布格局 |

【小题1】关于甲、乙、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A.甲——次生盐碱化 | B.乙——湿地萎缩 |
C.丙——土地荒漠化 | D.乙——水土流失 |
A.地势起伏较大 | B.土质疏松 |
C.降水强度大 | D.植被破坏 |
2014年10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清澈的江水从丹江口水库出发,一路向北,穿过黄河,最终抵达终点北京进入千家万户。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小题1】实施南水北调主要是因为我国南北方
A.自然环境差异较大 | B.人口的分布不均匀 |
C.地域开放程度不同 | D.水资源供需不平衡 |
A.河流频繁改道 | B.生产用水被严重污染 |
C.人均水资源少 | D.居民饮用水供应困难 |
①缓解用水紧张 ②消除水污染 ③补偿河湖水量 ④制约经济发展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A.减少生活污水排放 | B.保证生活供水质量 |
C.促使家庭节约用水 | D.降低家庭用水成本 |

【小题1】形成①地“千沟万壑”景观的自然原因是
A.风力侵蚀 | B.流水侵蚀 |
C.风化作用 | D.沉积作用 |
A.河流流向 | B.海陆位置 |
C.纬度位置 | D.盛行风向 |
A.平整土地 | B.改良土壤 |
C.修建梯田 | D.植树种草 |
【小题1】山西建设特大型火电厂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A.接近市场 | B.交通便利 |
C.接近煤炭产地 | D.环境污染小 |
A.技术指向型 | B.动力指向型 |
C.劳动力指向型 | D.原料指向型 |
3.选择题- (共6题)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