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A. 震悚(sǒng ) 疮疤(chuāng ) 宰割(zǎi ) 锲而不舍(qì)
B. 校补(jiào) 彷徨(páng) 荒僻 (pì) 深恶痛疾(wù)
C. 庇护(pì) 独裁 (cái) 粗拙(zuō) 踱来踱去(duó)
D. 羞怯(qiè) 揩桌子(kāi) 涎水(yán) 气冲斗牛(dǒu)
A. 不要妄想你能够猜透一个人,人心是最没底线也是最深不可测的。
B. 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C. 垃圾广告、恶意插件、暴力游戏和八卦新闻等充斥着互联网,令网民不厌其烦。
D.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A. 这篇作文真难写,我用了整整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写好交卷。
B. 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不能说是对孩子的关爱,但结果也许适得其反。
C. 张老师的一席话把我先前的顾虑全打消了。
D. 随着粤剧表演及广彩制作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受到广府传统文化的熏陶。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为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一个鲜红的“优”。在爱的天平上,它们是等值的。
A.也许是蔚蓝天空的一朵白云,也许是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 |
B.也许是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也许是蔚蓝天空的一朵白云 |
C.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 |
D.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
A. 《卖油翁》一文主要采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B.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北宋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C. 《台阶》一文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为改变生存状态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D. 《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主人公为韩麦尔先生,作者是法国小说家都德。
2.句子默写- (共1题)
(1)卿今者才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孙权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客》
(3)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夜洛城闻笛》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6)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晚春》
(7)《木兰诗》中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8)通过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
3.诗歌鉴赏- (共1题)
木兰诗(节选)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小题1】对木兰解甲归来,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哪些最有道理?()A. 说明她不慕富贵,反映了她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的劳动者本色。
B. 木兰厌恶战争,向往自由和平生活。
C. 木兰建立了赫赫战功,却不能留在朝廷,这是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结果。
D. 木兰不愿受赏当官,表明她不愿与统治阶级合作,不愿做他们的统治工具。
【小题2】由《木兰诗》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老王
杨绛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一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上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小题1】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小题2】“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小题3】文章写了老王和“我”交往中的哪几件事?
【小题4】请概括文中老王的形象。
【小题5】文章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水乡车夫
褚福海
结识他,是种偶然。
应故友盛情相邀,我们夫妻俩去浙江乌镇、南浔游玩了两天。江南水乡的风韵如诗画般令人沉醉。但此行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位至今仍让我难忘和感动的三轮车夫。
那日抵达南浔时已下午五点,匆匆在宾馆安顿好后,我们便急不可耐地外出欣赏黄昏时分古镇的别样神韵。初次去南浔,人生地不熟,且天色已晚,不知景点怎么走。就在疑惑犹豫间,突然瞥见在宾馆大门外,停有几辆人力三轮车在候客,于是,我们跨上了其中一辆半旧不新的三轮车,因而有幸结识了这位敦厚的车夫。
甫坐上车,他便主动热情地向我们推介了两条游览路径,一声亲切的“坐稳了哦”,给人细微体贴的感受,只觉得心里暖暖的。人力车一会儿在用石板铺就的巷子里晃悠,一会儿环绕着幽静的河浜穿梭,偶尔还到罕见的廊檐下穿越,轻微地颠簸摇晃着缓慢前行,我们坐在车上却感到特别舒坦安稳。此刻的南浔,祥和而静谧。他一边使劲地蹬着车,一边不停地为我们讲解着。
游览了一圈,他把我们拉回宾馆。正欲下车时,一句“下车请当心,请拿好你的物品”让人倍感殷切与关怀。当问及给多少车费时,他竟痛快而满不在乎地答道,随便你给吧。这使我十分不解——靠苦力谋生养家,却如此轻视钱财,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啊!怀着半是好感半是好奇的心情,我与他相约次日清晨六时再去晨游,细细赏景。
第二天清晨,醒来时天已彻亮,急忙洗漱一番,疾步来到宾馆大门前。我抬腕看了一下表,离约定的钟点还差五分钟,这时他已慢悠悠地蹬着车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坐上车,按我们的意愿先朝农贸市场进发。临近周边,众多摊贩已在摆摊设点,销售各种当地特产和时令果蔬。他招呼我们下来后,便知趣地将车停在一旁静候。
走出不远,我回眸张望,只见他骑在车上,车把上挂着条擦汗用的海蓝色毛巾,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在专注地阅读。此后,我发现,只要有片刻工夫,他都充分利用起来,将随身携带的书拿出来读上一会儿。后来,他悄悄地告诉我,他心中有个梦想,就是想要学会英语,以更好地为海外游客服务。闻听此言,我惊讶地直视着他。无论他的想法是否切合实际,也不管他何时能够学成,至少,他那种不甘落后的上进心是真的让我尊敬和感动的。这是否该让那些时间充裕、置身优越环境却不思进取的人汗颜?他还坦诚而自信地告诉我,年底打算去考导游员。
这一路,他轻快地踩着车,并借景发挥,侃侃道来。我们静心听他讲解,仔细观赏沿途的古宅老店。走走停停中,我们相继来到了石拱桥和古戏台。停车上前细察、摄影,不禁被古人的精妙匠心所折服,整个游览过程中,他不仅机灵卖力地蹬车,还热情地讲述相关逸闻趣事或历史掌故,劝说难得来一次的我们多看看,却全然忘记了自己用来挣钱的宝贵时间。难怪他的同行和老乡有些羡慕并略带妒忌地对我说,他的生意可是全南浔人力车里最好的。
其实,一个人,如果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到出彩,把卑微的活儿干到极致,就十分了不起。真的不平凡了。
他,姓李名贺军,52岁,是一位来自安徽阜阳质朴憨厚的进城务工者。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文中开头写道:“但此行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位至今仍让我难忘和感动的三轮车夫。”结合下文,说说这位三轮车夫使“我”难忘和感动的原因。
【小题2】任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从文中看,这位叫李贺军的人力车夫有什么样的理想?
【小题4】作者在结尾交代了人力车夫的姓名、年龄和籍贯,这一交代是否有必要?为什么?
【小题5】本文和杨绛的《老王》一文的写作对象都是人力车夫,这两位人力车夫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具有相同的性格特征。试说说两人身上有哪些相同的性格特征。
5.课内阅读- (共1题)
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小题1】“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状态?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A. 佩服卖油翁的高超技艺,表示虚心向他学习。
B. 始终不信服卖油翁“惟手熟”的说法。
C. 打心里感谢卖油翁的有益教诲。
D. 争强好胜,不愿当面接受。
【小题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汝亦知射乎。(______) (2)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
(3)自钱孔入(_______) (4)但微颔之(_______)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2)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小题4】文中的两个人各有怎样的个性特征?
【小题5】卖油翁》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课内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