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4题)
1.
某景点有山坡滑道,为了探究滑行者在滑道直线部分AE滑行的时间,技术人员通过测量绘制出如图所示的示意图。AC是滑道的竖直高度,D点是AC竖直线上的一点,且有AD=DE=10 m,滑道AE可视为光滑,滑行者从坡顶A点由静止开始沿滑道AE向下做直线滑动,g取10 m/s2,则滑行者在滑道AE上滑行的时间为


A.![]() | B.2 s | C.![]() | D.2![]() |
2.
如图所示,A、B两球的质量相等,弹簧的质量不计,倾角为θ的斜面光滑,重力加速度为g,系统静止时,弹簧与细线均平行于斜面,在细线被烧断的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小球的瞬时加速度均沿斜面向下,大小均为gsin θ |
B.B球的受力情况未变,瞬时加速度为零 |
C.A球的瞬时加速度沿斜面向下,大小为2gsin θ |
D.弹簧有收缩的趋势,B球的瞬时加速度向上,A球的瞬时加速度向下,瞬时加速度都不为零 |
3.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传送带上有静止释放,传送带由电动机带动,始终保持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最后能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对于物体从开始释放到与传送带相对静止这一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动机多做的功为![]() |
B.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为mv2 |
C.传送带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 |
D.电动机增加的功率为mgvμ |
4.
如图所示,两极板与电源相连接,电子从负极板边沿垂直电场方向射入匀强电场,且恰好从正极板边沿飞出,现在使电子入射速度变为原来的
,而电子仍从原位置射入,且仍从正极板边沿飞出,则两极板的间距应变为原来的( )



A.4倍 | B.2倍 | C.倍 | D.![]() |
2.多选题- (共3题)
5.
如图所示,C为固定在地面上的斜面体,A、B是两个长方形物体,F是作用在物体B上沿斜面向上的力,物体A和B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和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有可能是( )


A.μ1=0,μ2=0 | B.μ1=0,μ2≠0 |
C.μ1≠0,μ2=0 | D.μ1≠0,μ2≠0 |
6.
金星被称为地球的“孪生姐妹”,金星半径是地球半径的0.95倍,金星质量是地球质量的0.82倍,但金星与地球有许多不同之处,如金星的自转周期略大于公转周期,在金星上可谓“度日如年”。下面是金星、地球、火星的有关情况比较。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关于地球及金星和火星(均视为圆周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关于地球及金星和火星(均视为圆周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星运行的线速度最小,火星运行的线速度最大 |
B.金星公转的向心加速度大于地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 |
C.金星的公转周期最大,火星的公转周期最小 |
D.金星的公转角速度最大,火星的公转角速度最小 |
7.
如图甲所示,物体沿斜面由静止开始下滑,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物体与斜面间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斜面与水平面平滑连接,图乙中v、a、F、S、t、Ek分别表示物体速度大小、加速度大小、摩擦力大小、路程、时间和动能。图乙中可能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3.解答题- (共3题)
8.
如图所示,一不可伸长的轻绳上端悬挂于O点,下端系一质量m=1.0kg的小球。现将小球拉到A点(保持绳绷直)由静止释放,当它经过B点时绳恰好被拉断,小球平抛后落在水平地面上的C点。地面上的D点与OB在同一竖直线上,已知绳长L=1.0m,B点离地高度H=1.0m,A、B两点的高度差h=0.5m,重力加速度g取10m/s2,不计空气阻力影响,求:

(1)地面上DC两点间的距离s;
(2)轻绳所受的最大拉力大小。

(1)地面上DC两点间的距离s;
(2)轻绳所受的最大拉力大小。
9.
人民网北京7月6日电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官网消息,6月19日,长征三号乙遥二十八火箭发射中星9A卫星过程中运载火箭出现异常,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中航科技集团公司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密切配合下,通过准确实施10次轨道调整,卫星于7月5日成功定点于东经101.4°赤道上空的预定轨道。目前,卫星各系统工作正常,转发器已开通,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在轨测试工作。
如图所示,卫星圆轨道Ⅰ通过椭圆轨道Ⅱ调整至圆轨道Ⅲ,P点是圆轨道Ⅰ和椭圆轨道Ⅱ的切点,Q点椭圆轨道Ⅱ调和圆轨道Ⅲ的切点。已知中星9A卫星的质量为m=700kg,地球质量为M=5.98×1024kg,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9.80m/s2,地球半径为R0=6400km,圆轨道Ⅰ的轨道半径为1.5R0,圆轨道Ⅰ的轨道半径为2.5R0,地面附近物体所受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1.41,
=1.73,
=2.34,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为6.6R0、环绕周期为T0=8.64×104s。

求:
(1)卫星在圆轨道I、Ⅲ上运行的速度v1、v4各是多大?
(2)将卫星从圆轨道I送到圆轨道Ⅲ,至少要对卫星做多少功?
(3)以距离地球无限远处为势能零点,质量为m卫星距离地心为R时,其引力势能为
,且卫星在P点和Q点时,
,则卫星在椭圆轨道P点、Q点的速度各是多大?
如图所示,卫星圆轨道Ⅰ通过椭圆轨道Ⅱ调整至圆轨道Ⅲ,P点是圆轨道Ⅰ和椭圆轨道Ⅱ的切点,Q点椭圆轨道Ⅱ调和圆轨道Ⅲ的切点。已知中星9A卫星的质量为m=700kg,地球质量为M=5.98×1024kg,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9.80m/s2,地球半径为R0=6400km,圆轨道Ⅰ的轨道半径为1.5R0,圆轨道Ⅰ的轨道半径为2.5R0,地面附近物体所受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求:
(1)卫星在圆轨道I、Ⅲ上运行的速度v1、v4各是多大?
(2)将卫星从圆轨道I送到圆轨道Ⅲ,至少要对卫星做多少功?
(3)以距离地球无限远处为势能零点,质量为m卫星距离地心为R时,其引力势能为


10.
如图所示,装置的左边是足够长的光滑水平面,一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右端连接着质量 M=2kg的小物块A。装置的中间是水平传送带,它与左右两边的台面等高,并能平滑对接。传送带始终以v="2m/s" 的速率逆时针转动。装置的右边是一光滑的曲面,质量m=1kg的小物块B从其上距水平台面h=1.0m处由静止释放。已知物块B与传送带之间的摩擦因数μ=0.2,l=1.0m。设物块A、B中间发生的是对心弹性碰撞,第一次碰撞前物块A静止且处于平衡状态。取g=10m/s2。

(1)求物块B与物块A第一次碰撞前速度大小;
(2)通过计算说明物块B与物块A第一次碰撞后能否运动到右边曲面上?
(3)如果物块A、B每次碰撞后,物块A再回到平衡位置时都会立即被锁定,而当他们再次碰撞前锁定被解除,试求出物块B第n次碰撞后的运动速度大小。

(1)求物块B与物块A第一次碰撞前速度大小;
(2)通过计算说明物块B与物块A第一次碰撞后能否运动到右边曲面上?
(3)如果物块A、B每次碰撞后,物块A再回到平衡位置时都会立即被锁定,而当他们再次碰撞前锁定被解除,试求出物块B第n次碰撞后的运动速度大小。
4.实验题- (共2题)
11.
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现有木板、白纸、图钉、橡皮筋、细绳套和一把弹簧秤.
(1)为完成实验,某同学另找来一根弹簧,先测量其劲度系数,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作出F-X图___,根据图线求得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_________N/m.
(2)某次实验中,弹簧秤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_N;同时利用(1)中结果获得弹簧上的弹力值为2.50 N,请画出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F合___.
(3)由图得到F合=_______N.
(1)为完成实验,某同学另找来一根弹簧,先测量其劲度系数,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弹力F/N | 0.50 | 1.00 | 1.50 | 2.00 | 2.50 | 3.00 | 3.50 |
伸长量x/10-2m | 0.74 | 1.80 | 2.80 | 3.72 | 4.60 | 5.58 | 6.42 |


作出F-X图___,根据图线求得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_________N/m.
(2)某次实验中,弹簧秤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_N;同时利用(1)中结果获得弹簧上的弹力值为2.50 N,请画出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F合___.
(3)由图得到F合=_______N.
12.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m1、m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m2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m1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如图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s1=38.40cm、s2=21.60cm、s3=26.40cm、s4=31.21cm、s5=36.02cm所示。已知m1=50 g、m2=150 g,频率为50 Hz,则(g取9.8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m1、m2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________m/s2,在纸带上打下计数点5时的速度v5=_______m/s;
(2)在打点0~5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ΔEk=______J,系统势能的减少量ΔEp=_____J,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某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
v2 -h图象如图,则当地的实际重力加速度g=______m/s2。


(1)m1、m2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________m/s2,在纸带上打下计数点5时的速度v5=_______m/s;
(2)在打点0~5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ΔEk=______J,系统势能的减少量ΔEp=_____J,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某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4道)
多选题:(3道)
解答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