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3题)
1.
如图所示,两单摆摆长相同,静止时两球刚好接触。将摆球A在两摆线所在平面内向左拉开一个小角度后释放,碰撞中动能有损失,碰后两球分开,分别做简谐运动。用mA、mB分别表示摆球两球的质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mA>mB,下一次碰撞必将发生在平衡位置右侧 |
B.如果mA<mB,下一次碰撞必将发生在平衡位置左侧 |
C.只要两摆球的质量不相同,下一次碰撞就不可能发生在平衡位置 |
D.无论两摆球的质量之比是多少,下一次碰撞一定发生在平衡位置 |
2.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板静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M上放置一质量为m的物块,物块与木板的接触粗糙。当物块m获得初速度V0而向右滑动时,在滑动过程中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若M固定不动,则m对M摩擦力的冲量为零,而M对m的摩擦力做负功 |
B.若M不固定,则m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内能 |
C.若M不固定,则m对M的摩擦力做功,等于m克服M的摩擦力做功 |
D.不论M是否固定,m与M相互作用力的冲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3.
如图所示,曲轴上挂一个弹簧振子,转动摇把曲轴可带动弹簧振子上下振动。开始时不转动摇把,让振子自由振动,测得频率为2Hz,现匀速转动摇把,转速为240r/min,则


A.当振子稳定振动时,它的振动周期是0.5s |
B.当振子稳定振动时,它的振动周期是0.25s |
C.当转速为240r/min时,弹簧振子的振幅最大 |
D.转速越大,弹簧振子的振幅就越大 |
2.选择题- (共3题)
4.
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淮南秋雨夜,{#blank#}1{#/blank#}。(韦应物《闻雁》)
②{#blank#}2{#/blank#},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③塞下秋来风景异,{#blank#}3{#/blank#} (范仲淹《渔家傲》)
④抽刀断水水更流,{#blank#}4{#/blank#}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⑤临风一唳思何事,{#blank#}5{#/blank#}(白居易《池鹤》)
⑥它没有婆娑的姿态,{#blank#}6{#/blank#}。(茅盾《白杨礼赞》)
⑦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从反面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blank#}7{#/blank#},{#blank#}8{#/blank#}。
3.多选题- (共3题)
7.
如图所示,两列简谐横波分别沿x轴正方向和负方向传播,两波源分别位于x=-0.2m和x=1.2m处,两列波的速度大小均为v=0.4m/s,两波源的振幅均为A=2cm。图示图象为t=0时刻两列波的图象(传播方向如图所示),该时刻平衡位置处于x=0.2m和x=0.8m的P、Q两质点刚开始振动,质量M的平衡位置处于x=0.5m处,关于各质点运动情况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质点P、Q都首先沿y轴正方向运动 |
B.t=1s时刻,质点M的位移为+4cm |
C.t=1s时刻,质点M的位移为-4cm |
D.t=0.75s时刻,质点P、Q都运动到M点 |
8.
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传播。它在传播过程中先后到达相距4.0m的两个质点a、b。从质点a开始振动的瞬间计时,a、b两质点的振动图像分别如图中的甲和乙所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此列简谐横波的波长一定为8m |
B.此列简谐横波可能的传播速度为![]() |
C.此列简谐横波从质点a传播到质点b的时间段内,质点a振动经过的路程为2cm |
D.t=1s时刻,质点a向下振动,而质点b向上振动 |
9.
如图,一列沿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振幅为
,波速为
,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两质点
的平衡位置相距
(小于一个波长),当质点
在波峰位置时,质点
在
轴下方与
轴相距
的位置,则

A. 此波的周期可能为
B. 此波的周期可能为
C. 从此时刻起经过
,
点可能在波谷位置
D. 从此时刻起经过
,
点可能在波峰位置











A. 此波的周期可能为

B. 此波的周期可能为

C. 从此时刻起经过


D. 从此时刻起经过


4.解答题- (共3题)
10.
如图所示,质量为m3=2kg的滑道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滑道的AB部分是半径为R=0.3m的四分之一圆弧,圆弧底部与滑道水平部分相切,滑道水平部分右端固定一个轻弹簧。滑道除CD部分粗糙外其他部分均光滑。质量为m2=3kg的物体2(可视为质点)放在滑道的B点,现让质量为m1=1kg的物体1(可视为质点)自A点由静止释放。两物体在滑道上的C点相碰后粘为一体(g=10m/s2)。求:

(1)物体1从释放到与物体2相碰的过程中,滑道向左运动的距离;
(2)若CD=0.2m,两物体与滑道的CD部分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0.15,求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
(3)物体1、2最终停在何处。

(1)物体1从释放到与物体2相碰的过程中,滑道向左运动的距离;
(2)若CD=0.2m,两物体与滑道的CD部分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0.15,求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
(3)物体1、2最终停在何处。
11.
已知在t1时刻简谐横波的波形如图中实线所示;在时刻t2该波的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t2-t1 = 0.02s。求:

⑴该波可能的传播速度。
⑵若已知T< t2-t1<2T,且图中P质点在t1时刻的振动速度方向向上,求可能的波速。
⑶若0.01s<T<0.02s,且从t1时刻起,图中Q质点比R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求可能的波速。

⑴该波可能的传播速度。
⑵若已知T< t2-t1<2T,且图中P质点在t1时刻的振动速度方向向上,求可能的波速。
⑶若0.01s<T<0.02s,且从t1时刻起,图中Q质点比R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求可能的波速。
12.
如图所示,质量为m3=2kg的滑道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滑道的AB部分是半径为R=0.3m的四分之一圆弧,圆弧底部与滑道水平部分相切,滑道水平部分右端固定一个轻弹簧,滑道除CD部分粗糙外其他部分均光滑。质量为m2=3kg的物体2(可视为质点)放在滑道的B点,现让质量为m1=1kg的物体1(可视为质点)自A点由静止释放,两物体在滑道上的C点相碰后粘为一体(g=10m/s2)。求:
(1)物体1从释放到与物体2恰好将要相碰的过程中,滑道向左运动的距离;
(2)若CD=0.2m,两物体与滑道的CD部分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0.15,求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
(3)物体1、2最终停在何处?
(1)物体1从释放到与物体2恰好将要相碰的过程中,滑道向左运动的距离;
(2)若CD=0.2m,两物体与滑道的CD部分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0.15,求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
(3)物体1、2最终停在何处?

5.实验题- (共2题)
13.
为了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和检验两个小球的碰撞是否为弹性碰撞,某同学选取了两个体积相同、质量不相等的小球,按下述步骤做了如下实验:
①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且m1>m2)。
②按照如图所示的那样,安装好实验装置。将斜槽AB固定在桌边,使槽的末端处的切线水平,将一斜面BC连接在斜槽末端。
③先不放小球m2,让小球m1从斜槽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滚下,记下小球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
④将小球m2放在斜槽末端边缘处,让小球m1从斜槽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记下小球m1和m2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
⑤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各个落点位置到斜槽末端点B的距离,图中D、E、F点是该同学记下的小球在斜面上的几个落点位置,到B点的距离分别为LD、LE、LF。

(1)小球m1和m2发生碰撞后,m1的落点是图中的______点,m2的落点是图中的________点。
(2)用测得的物理量来表示,只要满足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碰撞中动量守恒。
(3)用测得的物理量来表示,只要再满足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两小球的碰撞是弹性碰撞。
①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且m1>m2)。
②按照如图所示的那样,安装好实验装置。将斜槽AB固定在桌边,使槽的末端处的切线水平,将一斜面BC连接在斜槽末端。
③先不放小球m2,让小球m1从斜槽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滚下,记下小球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
④将小球m2放在斜槽末端边缘处,让小球m1从斜槽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记下小球m1和m2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
⑤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各个落点位置到斜槽末端点B的距离,图中D、E、F点是该同学记下的小球在斜面上的几个落点位置,到B点的距离分别为LD、LE、LF。

(1)小球m1和m2发生碰撞后,m1的落点是图中的______点,m2的落点是图中的________点。
(2)用测得的物理量来表示,只要满足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碰撞中动量守恒。
(3)用测得的物理量来表示,只要再满足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两小球的碰撞是弹性碰撞。
14.
某同学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
(1)该同学在组装单摆时,在摆线上端的悬点处,用一块开有狭缝的橡皮夹牢摆线,再用铁架台的铁夹将橡皮夹紧,如图1所示。

(2)该同学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关系,他用分度值为毫米的直尺测得摆线长为
,用游标卡尺测得摆球直径如图2甲所示,读数为______
,则该单摆的摆长为___________
。如果测得的
值偏大,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填序号)。
(3)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在实验中可改变几次摆线长
并测出相应的周期T,从而得出一组对应的
与T的数据,再以
为横坐标,
为纵坐标将所得数据连成直线,并求得该直线的斜率
,则重力加速度
__________。(用
表示)
(1)该同学在组装单摆时,在摆线上端的悬点处,用一块开有狭缝的橡皮夹牢摆线,再用铁架台的铁夹将橡皮夹紧,如图1所示。

(2)该同学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关系,他用分度值为毫米的直尺测得摆线长为




A.计算摆长时加的是摆球的直径 |
B.开始计时时,停表晚按下 |
C.摆线上端未牢固系于悬点,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长度增加(实验过程中先测摆长后测周期) |
D.实验中误将30次全振动记为31次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道)
选择题:(3道)
多选题:(3道)
解答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