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璜塘、马镇、月城、峭岐中学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1584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4/2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B.黑色笼罩了一切房屋,月色朦胧,树影婆娑,风儿轻轻,吹拂着群星那晶亮的脸庞。
C.刚才还疯狂得如火如荼的孩子们,现在都像泄了气的皮球,躲在一边不吱声了。
D.寒冷的严冬,河水一改往日的活泼,似乎恬静地睡着了。那年冬天,那个冷呀,把人冻得鼻酸头疼,两脚就像两块冰。
2.
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加大宣传整本书阅读的力度,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冶了情操,领会了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
B.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令全世界为之瞩目。
C.今日,西山白玉枇杷已进入黄金采摘期,无数当地村民忙着采摘枇杷,将销往无锡、上海、常州等地。
D.汉字听写大赛,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汉字之美,更加重视汉字书写与汉字文化传承。
3.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②③①④⑤⑥B.②③⑥④①⑤
C.③①⑤②④⑥D.③④②①⑥⑤
4.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
B.司马迁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后人把这部书称为《史记》。
C.《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属于我国古典文学中的“记”类作品,其作者分别是柳宗元、欧阳修,两位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5.
下列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浒传》中三位女将及绰号分别是扈三娘,绰号一丈青;孙二娘,绰号母夜叉;顾大嫂,绰号母大虫。
B.《水浒传》中“山门醉打金身坏”这个故事情节主要是讲鲁智深下山喝酒吃肉,醉后大闹五台山,砸坏金身像,还逼僧众吃狗肉。
C.《水浒传》中号称黑旋风的是李逵,他所使的武器是孙二娘所赠的两把戒刀,他力大如牛,但险些被冒充他的李鬼所害。
D.《朝花夕拾》里鲁迅回忆了众多的人物,如善良热忱的阿长、正直严谨的藤野、被庸医治死的父亲、正直的知识分子范爱农……这些形象都倾注了作者丰富真挚的感情。

2.字词书写(共1题)

6.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cè(______)隐  ②jīn(______)持  ③心无旁wù(______)

3.诗歌鉴赏(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gǔ古)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

【小题1】分析第一句“杨柳渡头行客稀”所写意象及各自的作用。
【小题2】第三、四句历来备受赞赏,试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士卒无赖。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师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及副元师。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哺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选自《柳河东集》)

(注)①汾阳王: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郭子仪。②槊:长矛。③哺食:吃晚饭。

【小题1】下列句中的“以”与“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愿奉军B.邠宁节度使白孝德王故
C.屠暴起,刀劈狼首D.伤先帝之明
【小题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太尉虽治理时间不长,但严惩恶卒,不畏强暴,坚持正义。
B.白孝德虽着墨不多,但亦可见此人的胆小怕事,无所作为。
C.郭晞起初放纵士卒横行,骄横无知,但在太尉一番言辞之后知错能改。
D.太尉自始至终独一人前往郭晞军中,体现了他超人的胆识和处事的智慧。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士卒无赖 纵:______
②杀一老卒,何也   甲:______
③罪及副元师 且:______
④俱至孝德所,不能 谢:______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现代文阅读(共2题)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论藏书

威廉·菲尔普斯

①读书的习惯是人类学得知识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我们在阅读属于自己的书时所得到的乐趣,远远大于阅读借来的书时所得的乐趣。一本借来的书就像是家里的一位客人,必须小心翼翼地,以惟恐引起别人不高兴的一种拘谨态度来对待。你务必使它完好无损,使它在你家里时不遭破坏,你不能漫不经心地随手乱放,你不能在书里做记号,你不能折书页,你不能随便使用它。而且,有一天你得将它归还原主,尽管你很少做到这一点。但是你自己的书是属于你的,你可以毫无拘束地用一种深情的亲昵态度来对待它们。

②书是为了用,不是为了炫耀。你所拥有的书不应该使你害怕做上记号,或害怕摊开来和翻转过来放在桌上。在书内你所喜欢的段落标上记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样可以使你更容易地记住那些重要的话,很快地找到它们,若干年后再读到时,那就像重访一个你曾在树皮上刻过印痕的森林,你会有一种踏上了熟悉的土地的乐趣,回忆起思想上接触过的景色和你本人曾有过的自我。

③每一个人都应该在青年时期就开始搜集和收藏书籍。人占有私有财产的这种基本的本能,在这里得以有百利而无一弊地加以培养。人们应该有自己的书柜,书柜应该没有门,玻璃窗或锁,它们应该是开放的、方便的,眼一见到即可伸手取得。最好的墙壁饰物是书,它们的颜色和外观丰富多彩,胜过任何墙纸,它们的图样设计也更有吸引力。它们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集中了许多各不相同的名人。当你独自坐在室内炉火旁时,你会觉得身边围聚着不少知心朋友,你知道一眼就能看到他们,这是令人既激动又振奋的。你不必读遍全部藏书,我的室内生活多半是在一间存放着6000册书的房间里度过的。对于陌生人提出的一个千篇一律的问题,我有一个常备的答案。“这些书你全都读过了吗?”“有些书读过两遍。”这个回答既真实,又出乎他们的意料。

④当然,并非所有朋友都是活生生的、有灵有肉、会呼吸的男男女女;我全情投入阅读当中并非与世隔绝。此话怎讲?书籍乃为人所有,为人所著,并且为人所用。文学是历史与世长存的一部分,是人格当中最优秀和最持久的部分。以书为友,有时胜过以人为友,因为我们并非时时刻刻都可以见到熟人和朋友。但在书房里,你可以随时与苏格拉底、莎士比亚、大仲马、狄更斯或萧伯纳等人促膝交谈。毫无疑问,在这些作家们的著作当中,你看到他们最优秀的品质。作家们为你而写作,他们竭尽全力地款待你;你对于他们犹如观众之于演员;你不仅仅看到他们经过化妆的面容,同时你还会透视他们的心灵世界。

【小题1】围绕“论藏书”的话题,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小题2】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3】作者在“论藏书”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读书方法,请你找出来并分条概括。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蒸饭匠

李靖

①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的院子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大家赞不绝口,你一言我一语。“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不是煮的!”“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他会烧。”我扒了一口米饭在嘴里,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A)木香渗进了米粒的每一个分子,吞一口米饭,就像吞进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

②饭后人们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秘密。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一边把木桶见底的米饭掀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制的筛子,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老人说这个蒸屉是他特别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锅,透气。(B)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就像农民给土地松土那样自然。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

③第二天,我就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起了天。老人姓孙,叫孙广禄,是溧水沙河孙家圩一带的人。问到他年龄,我吓了一跳,78岁,比我爷爷小10岁。但也年近80了,他竟然独自蒸几十斤的米,力气不小。他说做这一行已经有十几年了。十三四岁时就看人弄过(蒸饭),但直到60岁退休,才拾起过去的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做出了名。除了农村里的红白喜事,还有教堂里的做礼拜。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给教堂做饭。最多的时候600人,每年圣诞节24、25号两天,他要蒸180斤的米。一个木桶最多60斤,从凌晨开始,一桶一桶地依次蒸,到中午11点半,准时开饭。蒸一桶米,“规规矩矩要两个半小时,”他说。老人当然有自己的章法。他说什么事都要有规划、讲原理。掌握了原理去做,才会做得好。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都是学问。

④此时,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毫不怀疑了。院子里做菜的厨师,需要料理不同食材,煎炸烹煮,轮番上场;而78岁的老孙只面对一样东西:米;只用一个手法:蒸。这就是我感到最特别的地方。蒸一桶米饭,需要耗费的人工不小。别看他最后的成果就一样,但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要有技艺,更要有耐心

⑤老孙说他当了二十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一名老师。他喜欢读书,酷爱文艺。曾经读过一整本《水浒传》给村里的瞎子听,至今他还能流利地背出许多诗词。他最不屑的,就是肚子里没货的人。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包括他自学会计怎么算账、学习蒸饭怎么蒸得好,都是因为自己摸索出了规律。而规律来自于一样东西:实践。他也劝诫我,写作也是要实践。写东西的人,只有经历了,才能写得好。练字也是一样,必须天天练。在老孙的说法里,什么都是“对称”的。对他来说,最对称的是个“人”字,也最难写。

⑥在我们交谈的三天里,爷爷葬礼上的哀乐和悲鸣声不断,一直是我们对话的背景。那场面是有点奇特的,在一位老者死亡的仪式上,和另一位老者谈论人生。蒸饭这门技艺,我想是老孙寄情于别处的一种方法吧。专注去做好蒸饭这件事,令他获得了成就感,也可以短暂忘却人生的宿命。而我坐在小板凳上,用笔记下他说下的那些话,专心听他讲一生的故事,也在弥补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也在转移我失去他的痛楚。我们俩就在这样一个悲哀的场合,找到了许多共鸣。

⑦走的时候,老孙收拾好自己的铁锅和木桶,放到了小三轮车上。我把小本子还给了他,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他说他看到我好学,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在爷爷的葬礼上,认识了这名蒸饭的老人。(C)悲伤虽然弥漫在心里,但作为一名倾听者,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

【小题1】文章以爷爷的葬礼开篇,有何用意?
【小题2】品味语言。
(1)第②段中“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一句中的“干”字极富表现力,请品析其妙处。
(2)试从修辞的角度,在(A)(B)两句中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小题3】文中的蒸饭匠老孙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概括其人物形象。
【小题4】除了写老孙,文中还写了葬礼上做红白喜事的众人和厨师,有何作用?
【小题5】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文末(C)处划线句的理解。

6.名著阅读(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林冲起身看时,只见A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林冲寻思道:“庄客称他做教师,必是大官人的师父。”急急躬身唱喏道:“林冲谨参。”A全不采着,也不还礼。林冲不敢抬头。柴进指着林冲对A道:“这位便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的便是。就请相见。”林冲听了,看着A便拜。那A说道:“休拜,起来!”却不躬身答礼。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A坐。A亦不相让,便去上首便坐。柴进看了,又不喜欢。林冲只得肩下坐了。两个公人亦各坐了。A便问道:“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管待配军?”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A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上头,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忒认真。”林冲听了,并不做声。柴进说道:“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A怪这柴进说休小觑他,便跳起身来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

①上面这段文字出自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其中人物A是谁?
②选文表现了林冲和A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分别加以表述)
③请用一句话概述紧接选文后发生的故事情节。

7.作文(共1题)

12.
作文。

曾记否,牵着你蹒跚学步的那双手?曾记否,陪伴你走过一段岁月的熟悉的旋律?曾记否,那在荒野里灼灼开放的一朵小野花?曾记否,失落时给予你的一种温暖……我们的生命成长中,有过许多不可缺失的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的人、物或事,这些东西丰满了我们的生命。

请以“生命中不能没有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可以写你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和明白的道理;(2)文体自定,除诗歌外;(3)文章中不得出现校名、人名;(4)不少于60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