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A. 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
B. 传承五四精神,担负历史责任,青年一代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C. 随着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能否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 中国羽毛球健儿在人们的万众瞩目之下再夺苏迪曼杯,令人振奋。
A.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曾荣获茅盾文学奖。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 明清科举制度中,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D. 《孔乙己》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
2.诗歌鉴赏- (共1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小题1】诗歌颔联着一“蒸”字,从视觉角度写出洞庭湖水汽弥漫的样子;着一“撼”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请结合诗句予以简析。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昊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通读全文,简述“折叠”的内涵。【小题2】请简析全文的论证思路。
【小题3】下面这则材料放在文章第几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
【小题4】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这句话的理解。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洪振秋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春风拂面之际,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倚在高高的墙头上,藏匿于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在青石板的夹缝中撑出绿意,在波光潋滟的春江上泼墨、写意……
④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它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⑤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⑥中国人还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程嘉燧、渐江、查士标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者”,可谓青苔知己也。
⑦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不流俗、不谄媚、不张扬,却志向远大,生机勃勃,寓微小于浩荡之中。青苔的生存环境是很恶劣的,虽然是“白日不到处”,却是历尽千磨万难,凭着坚忍坚强,冲破困境,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她虽然看似弱不禁风,却凭着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力。春光因为她们的点缀,显得如此明媚无比;百花有了她们的衬托,更为明艳动人;人世间因为有了她们,更为生机盎然。
⑧我是江南人,我爱着家乡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我爱着回乡路上青石板夹缝里的青苔,她们一点点,一丛丛,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哧哧地笑着,撑起满眼的绿意。
⑨没有青苔的世界,是寂寞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8日,有删改)
【小题1】第②至④段主要写了青苔怎样的特点?【小题2】第⑥、⑦段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小题3】请按要求品析语言。
(1)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倚在高高的墙头上,藏匿于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在青石板的夹缝中撑出绿意,在波光潋滟的春江上泼墨、写意……(请从句式或者用词的角度进行品析)
(2)她们一点点,一丛丛,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哧哧地笑着,撑起满眼的绿意。(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品析)
【小题4】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妙处?
【小题5】文章最后一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4.课外阅读- (共1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为贼所获。同辈百余人皆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大亮既贵,每怀张弼之恩。贞观末,张弼为将作丞①,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悉推家产以遗之,弼辞而不受。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贵,乃张弼之力也。乞回臣之官爵以复之。”太宗遂以弼为中郎,俄迁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②也。
大亮性志忠谨,虽妻子不见惰容。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
收葬五宗之无后者三十余柩,送终之礼,莫不备具。所赐赏分遗亲戚,事兄嫂如父母焉。家无余财,卒,无珠玉以为含。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天下叹伏之。
(选自《大唐新语》,有增改)
(注释)①将作丞:级别较低的官职名。②伐:自夸,夸耀。【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寻遇疾 未果,寻病终
B. 莫不备具 百废具兴
C. 无珠玉以为含 可以一战
D. 而多弼不自伐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B. 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C. 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D. 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小题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宗很器重李大亮,在其生病时,亲自煎药送服。
B. 张弼在李大亮的引荐之下,受到朝廷重用,获得升迁。
C. 文章赞美了李大亮感恩图报、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品质。
D. 本文与《周亚夫军细柳》都使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刻画人物。
【小题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悉推家产以遗之,弼辞而不受。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5.基础知识综合- (共1题)
①苏州博物馆新馆门前的东北街是一条宽阔平整的石板路,往东便是四大名园之一的拙( )政园,南侧则是以假山闻名xiá( )迩的狮子林。日日夜夜,东北街上川流不息,好一个闹中取静的意味。
②在苏州,人们会不经意间(甲)在生活的点滴中,兴许在一条小巷中,或是在一间老宅里,yì( )或于一盏路灯下……苏州博物馆的每一处细节都承( )袭了这种(乙)的淡雅气质。
③苏州博物馆主庭院的设计是整个新馆的惊hóng( )之笔,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片石假山。建筑师贝聿铭从米芾的书法中获取灵感,将三十多块石头切割堆叠,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
④走在场馆的走廊,你也会被头顶的天花板所惊艳。留心观察,原来整个博物馆大厅不需要人工照明。贝聿铭不愧为“光影魔术师”,他用玻璃(丙)传统材料,再用金属条拱起构成极具设计感的几何图形。若是遇到阳光明媚的时候,走廊的墙面、地面还能反射出暖黄的光。
⑤博物馆的许多细节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在宝幢展厅,贝聿铭特地安排了一处特殊的纱窗,游人在这里拍照可以摄出极具美感的剪影。而纱窗的巧妙运用,不仅挡住屋外直射的阳光,保护文物,而且充当了一层滤镜,将屋外的风景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烟雨江南之感。
⑥有人说,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为苏州留下的文脉( )作品,然而,它更是所有苏州人的精气神的象征。一砖一瓦,无不反射着苏州人的性格和苏州城市的文化氛( )围,守护着这座历史老城的最chún ( )朴最本质的根。
【小题1】下列根据文中拼音所写的汉字和给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拙政园(zhuō) 闻名瑕迩 B. 氛围(fèn) 抑或
C. 承袭(chéng) 惊鸿之笔 D. 文脉(mài) 醇朴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A. 沉迷 与生俱来 取缔 B. 沉醉 与生俱来 取代
C. 沉醉 与日俱增 取代 D. 沉迷 与日俱增 取缔
【小题3】在文中第③段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还原了苏式园林里奇山怪石的神韵,更将水墨画的色彩与空间变化表现入微
B. 不仅将水墨画的色彩与空间变化表现入微,更还原了苏式园林里奇山怪石的神韵
C. 不仅还原了水墨画里奇山怪石的神韵,更将苏式园林的色彩与空间变化表现入微
D. 不仅将苏式园林的色彩与空间变化表现入微,更还原了水墨画里奇山怪石的神韵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课外阅读:(1道)
基础知识综合:(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