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江苏泰州卷)语文(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14565

试卷类型:中考真题
试卷考试时间:2015/7/17

1.选择题(共1题)

1.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五一假期,我们徜徉在凤城河风景区,领略自然之美,品味人文之趣,真是怡然自得
B.“胡瑗读书节”活动中,语文名师就如何有效阅读的话题说长道短,同学们深感受益匪浅。
C.近期,微信朋友圈中流行的一篇文章《素颜泰州》,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泰州的众多美食。
D.泰州老行当展馆里的游人摩肩接踵,大家饶有兴味地观赏着那些承载着儿时记忆的物品。

2.字词书写(共1题)

2.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jiū ge,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cuò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fán 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名著荐读”之《平凡的世界》(路遥)

3.句子默写(共1题)

3.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
①更喜岷山千里雪,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③行远必自尔,
④越明年,    , 百废具兴。
⑤古代诗人常常借酒言事抒怀。范仲淹在《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    ”词句中,借写守边将士饮酒来表现他们因远离家乡和功业未立而生发的惆怅之情;陆游在《游山西村》“   ,    ”诗句中,借写农人备酒待客来展现农村丰收的欢悦气象,赞美淳朴的民风与人情。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题文)阅读管丽红的《微课与慕课》文章片断,完成下题。(10分)
①微课的概念,在国内,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在2 011年提出的,他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这个阶段对微课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资源建设,而忽略了其应用性、互动性和扩展性等特征。
②但随着国内微课发展和建设昀逐步推进,胡老师又在201 2年对这一定义做了更进一步的解释:“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突出了微课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更是基于某个知识点/环节的一个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这个定义无疑要准确很多,微课资源不再是静态的,而是生长发展的,不断完善的。
③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起初微课是应在线学习而产生的。2 004年夏天,美国的萨尔曼·可汗开始用雅虎的一款绘图软件作为共享记事本,再加上电话辅导异地的表妹学习数学。后来在YouTube①上录像,继而在2 007年辞职创立可汗学院,并最终把其发展成为一家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 00多部各类学科教学视频的教育性非营利组织。这位的美国人用一共不超过300美元的视频设备通过录制1 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世界各地的人们免费使用。与此同时,英国教师电视网也开始了微课视频资源的建设。从2 004年的7年间开发了35 00个2 0分钟(主要授课过程大约1 0分钟)左右的精品微课视频,受到来自全世界范围的众多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喜欢。
④可以说早期的英美微课主要是以上传视频供需要的人在线观看使用为主,类似于网络视频公开课,或者说就是一种“短而精”的视频公开课。而真正把微课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是被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教授。目前该学院已经推广应用了“微课”这一教学形式。他们主要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录制一系列1-3分钟的教学视频,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根据所提供的资源和活动,建构自己需要的知识。(选自《科学大观园》,有删改)
(注)①YouTube是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
【小题1】(小题1)请简要列出“微课”的两个主要特征。(2分)
【小题2】(小题2)按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4分)
(1)请说出第①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分)
(2)简要分析第③段括号中内容的作用。(2分)
【小题3】(小题3)请概括出选文的说明思路。(4分)
5.
阅读阳作华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文,完成小题。(10分)
①河水川流不息,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再踏进时,又来了新的水,所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的这句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着、变化着的。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物质都是运动变化的。拿地球来说吧,海洋变陆地,陆地变高原。我国宋代杰出的科学家沈括,根据他所作的地质考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论证了华北平原是由河海泥沙淤积而成的。他在((梦溪笔谈》中指出:“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1 97 5年,我国的石油地质勘探队在冀中地区发现了任丘古潜山等高产油田,说明了华北平原由沧海变桑田的地壳变化,也有力地证明了沈括的上述论断。众所周知,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但你可曾想到,它原来也是从汪洋大海中钻出来的哩。根据我国科学工作者和登山队的科学考察,大约在2 0亿年到6亿年以前,古海变为陆地。到了大约1000多万年前的新生代新第三纪的末期全部露出水面,经过地壳的强烈变化,喜马拉雅山逐渐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它的高峰——珠穆朗玛峰仍在继续升高。每千年约升高70米。人类居住昀地球,不仅地壳在不断变化,而且各种生物也是变化发展的,并且永远处于不断的进化、变异之中。
③至于社会现象的运动和变化,比自然现象的变化就显得更加明显。人类社会五种形态有规律地依次更替,人们思想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不必细说了。
④总之,“一切皆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小题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2分)
【小题2】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主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分)
【小题3】假如用以下文字作为选文的结束语,请说说这样处理的好处。(4分)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如果用“老眼光”看新事物,就会使自己的思想僵化,就有掉队的危险。

5.名著阅读(共1题)

6.
名著阅读。(6分)
(1)《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 一起目睹了“坟场惨案”,其案情的真相是  。(3分)。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先后获得的名号依次为:美猴王一孙行者一弼马温一齐天大圣一孙悟空一斗战胜佛。其中“齐天大圣”是自封的。
B.《格列佛游记》中,“我”在“语言学校”参观时,了解到三位教授曾计划取消本国语言中的所有词汇,但遭到了很多硕学聪明人的反对。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在描写修筑轻便铁路的过程中,写到了土匪袭击工地、建设者开展劳动竞赛等内容。
D.“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这段文字出自鲁迅散文《五猖会》,引文中的“赤须”是梁山好汉杨志。
 

6.综合性学习(共1题)

7.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2014年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这一天,学校开展了“情暖盲道”专题实践活动,你也参与其中。
【“展板”再现】请你把“展板二”上漫画的讽刺意思向新华中学的学生代表晓华做一个解说。(2分)

(2)【宣传倡议】参观结束后,晓华随即代表自己的学校草拟了一份倡议书,请你帮他完善。
①结合“展板三”上的漫画寓意,补全倡议书中的第二项条款。(2分)

②根据倡议书格式要求,按序补全缺漏的两个项目的具体内容。(2分)
    B、
③在“展板四”图片中,两句标语的结构形式不一致,根据“关心他人奉献爱心”一句的结构特点,“行人请勿占用盲道”可修改为:     。(2分)

7.作文(共1题)

8.
《现代汉语词典》对“学习”这样注解:①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②效法。
请以“ 让我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补充完整后的文题抄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4)书写工整规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字词书写:(1道)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