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届九年级升学大考卷(一)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1388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5

1.选择题(共4题)

1.
下列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中的“这”在句中做主语。
B.“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中的“意境”和“灵魂”都是名词。
C.“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这是一个递进复句。
D.“血雨腥风”“取义成仁”“高谈阔论”“心旷神怡”四个短语结构相同。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学校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B.“戏剧进校园”成效不显著,原因是学生对戏剧不了解、不感兴趣造成的。
C.2018年10月23日,被誉为“超级工程”的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3.
根据语境,与下面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坦然是失意后的乐观,是平淡中的自信。许多事的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我们只需尽量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请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______
A.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
B.没有大海的壮阔,但要有小溪的优雅。
C.没有小溪的优雅,但要有大海的壮阔。
D.没有小溪的优雅,可以有大海的壮阔。
4.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B.“牺牲玉帛”指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玉帛,指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C.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D.《孔乙己》的作者是鲁迅,《变色龙》的作者是莫泊桑。

2.字词书写(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分

与智慧同行,你就拥有了不一样的心境!在花开花落间,你看懂了人间美好的沦回;在云卷云舒间,你参透了人生huó达的奥秘;在潮涨潮落间,你明白了人生起落的交;在月缺月园间,你尝透了人生悲喜的滋味。拥有了智慧,你就拥有了美丽的心境,你就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用音序检字法查“奥”字先查音序(______)再查音节(______)。
(2)找出并改正语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huó达(_______)    交(________)

3.诗歌鉴赏(共1题)

6.
赏析《十五从军征》,回答问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小题1】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用诗中原句回答)
【小题2】“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文言文阅读(共2题)

7.
阅读《出师表》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弛。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伟、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神、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攘除奸凶   攘除______:
(2)斟酌损   益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遂许先帝以驱驰。
【小题3】从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角度考虑,选出下列各项中不同类的一项。(   )
A.痛恨于桓、灵
B.躬耕于南阳
C.咨臣以当世之事
D.不宜妄自菲薄
【小题4】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
8.
阅读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经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候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魏王惭,不怿而去。

(注释)①田:打猎。后写作“畋(tián)”。②经寸之珠:直径一寸的大明珠。③乘;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④檀(tán)子:人名。下文“朌(bān)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⑤泗上:泗水之滨。⑤特;仅,只。⑦怿(yì):高兴、快乐。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东于河___________
(2)徙而者七千余家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画一处)
赵人祭西门
【小题3】翻译下面的语句。
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
【小题4】选文中魏王和威王对“宝”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5.现代文阅读(共2题)

9.
阅读《古人如何对付蚊子》,回答后面小题

古人如何对付蚊子

①现代对付蚊虫的方法很多,且很先进,但在古代,由于卫生条件没有现代好,科技手段落后,蚊虫对人类威胁更大。因此,人们会更积极地采取各种对付蚊虫的手段。那么古人是怎么驱蚊虫?现代驱逐蚊虫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是烧蚊香,古人会这么做吗?

②从史料记载来看,古人对付蚊子也会烧蚊香,不过说法不一样,古人称之为“熏”。滚,即俗话所说的“烟熏火燎”,这是古人夏天对付蚁虫最早也最流行的方法,也最有效。从《周礼》记载来看,先秦周朝王室就是用这种方法,书中“翦氏”条:“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底盅之事。”翦氏就是负责给周王室驱虫的,其工作方法有两种:一是祈祷神灵驱虫害,一是点燃莽草熏虫。前一种借神力驱虫,这当然是迷信,但祈祷神灵时如果燃香,客观上会有一种驱虫作用,这也是庙堂不生蚊虫的原因。而后一种“熏之”,便是古人最常用的对付蚊虫的方法。

③用“熏”的手段来驱蚊虫,又叫“熏香”。熏在先秦时使用很广,包括室内环境消毒、祛味、衣物增香都会“熏一下”,甚至连老鼠这样大的动物都可以用熏的手段将之驱逐。如《诗经·幽风》中那首《七月》诗便称:“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④从考古发现来看,5000年前已有专门熏香用具,在辽西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上,便曾出土了一只灰陶熏炉。到战国时,熏香用具不仅器型漂亮,焚熏的原理也更科学。

⑤1965年从江苏流水县三里墩西汉墓中出土的“银鹰座带盖玉琮”,是一件战国时期玉琮造型的熏炉,将玉琮加盖、加座,中置铜内胆,便成了一件高档的“玉综熏炉”。此滚炉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出土时器内尚有烟熏残迹,应该是墓主生前熏香实用器。

⑥秦汉及以后,从民间到贵族家庭都开始熏香。现在文物市场上常见的“博山炉”,便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当然博山炉可不仅仅是用来熏蚊子。博山炉是一种高级熏炉,又称“博山香炉”“博山香熏”“博山熏炉”,因器型像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⑦博山炉功能在当时确实很先进,在今天也不落后,不只熏蚊子、焚香,还可为空气加湿,增加香气的持久性。这种当年古人日常愈香用具,如今身价飙升,有的精品价值连城,最典型的是从满城汉墓中挖出的一只错金搏山滚炉,已成博物馆镇馆之宝。

(选自2018年第16期《百科知识》)

【小题1】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小题2】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第①段中的加点词语“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小题4】行文过程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10.
阅读《我的老屋我的娘》,回答后面小题

我的老屋我的娘

我家的老屋是20世纪60年代娘过门后和爹一起和泥排坯,一砖一瓦益起来的。实际上,老屋除了梁头下蓝砖砌成的柱子外全是土坯,再没有多余的砖瓦。小时候,我总不想让同学来我家,怕别人笑话我家里穷,还住着土坯房。记得有一次下大雨,雨水冲掉了墙皮,露出了梁头下的砖栋,我兴奋地邀请同学来家里,想让他们知道我家的房子也是有砖的。

我出生在老屋的土炕上,从那时起直到上小学三年级,我都睡在那里。那个大土炕足足有3米多宽,除了已经成家的大哥、二哥,爹、娘、大姐、二姐、三哥、三姐还有我,一家七口人都挤在那个炕头上,就像住大车店一样睡通铺,脚对脚地躺在炕的两头,身上盖着被我踹烂了的大被子。调皮的我总是喜欢从里子上的破洞钻进被子里,在里面翻筋斗,跟哥哥姐姐捉迷藏,直到娘训斥着把我赶出来。

小时候娘经常跟我说,算命的告诉她,我是石榴木命,根扎在绣楼底下,长大了一定会娶一个像穆桂英一样的大小姐。这不禁让我既充满憧憬又满是困惑:自己这么好的命,为啥还要睡在这土坯盖的房子里,睡在这土坯垒的炕头上?现在才知道,在这个老屋子里住的10年,是我和娘相处最长的一段时光,也是我最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每天晚上,娘都凑着黄豆粒大小、闪烁跳动的油灯,一边缝补着全家人的衣服,一边给我讲过去的事情和做人的道理。这间老屋、这个老炕,就是我的启蒙学堂。

爹当时在钻井队当工人,地里的耕种、家里的吃穿,都由娘一个人操持。住在老屋的日子是娘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光。三年自然灾害,给本就贫穷的家庭带来了难挨的饥荒。娘怀里揣着大姐,手里拉着两个哥哥,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年幼懂事的两个哥哥为了不让娘为难,自己挨家挨户鼓门乞讨。寒风中,幼子那一声声哀求,令娘几度凝噎。这一幕,也成为要强的娘亲一辈子都不愿回忆的片段。20世纪70年代,为了给两个哥哥娶上娩妇,娘又一次跟参一起起早贪黑,和泥摔坯,一口气益起了两座表砖房。80年代,本以为日子会好起来,谁知大哥突然生了一场大病,差点击垮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为了给儿子看病,娘向亲威朋友借遍了钱,还卖掉了她珍藏了30年的嫁妆——她的母亲为她精心打制的银饰…

也正是为了还债,一家人又在土坯房中挤了10年,这间老屋在风雨中坚挺到90年代,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老屋拆掉后不久,我就不住在家里,开始给生产队看机井,一个人住在离村子几里外的机井房。哥哥姐姐也都陆续结婚过起了自己的日子,只有退休在家的爹与娘相濡以沫,互相陪伴。

几年前,爹离开了我们。哥哥姐姐都盖了新房子,他们劝娘离开老宅子和他们一起生活,免得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但是,执拗的娘亲说什么也不离开,依然坚守在老屋里,只因这里曾有她亲手筑的爱巢,这里曾是她的孩子温暖的梦乡……

如今,我已离开家乡17年,在北京这个大都市有了温馨的小家,然而每次回到老家,看着满头白发的娘亲,仍会想起小时候那间老屋,总会怀念在老屋住着时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日子。步履已经蹒跚却还在为我忙里忙外的娘亲啊,您多么像我生命的老屋,斑驳而又结实,沧桑而又坚毅,为我遮风挡雨,给我温暖和力觉。我就是住在您屋檐下的一只小燕子,白天扑棱着翅膀去觅食,飞得再高再远也忘不了归途。天黑了,雨来了,我便会飞回您的怀抱,钻进了为我筑的巢穴,欢蹦乱跳,叽叽喳喳,围绕在您的身旁。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文章主要写“我的娘”,但为什么要多次提及“我的老屋”?
【小题2】文章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具体赏析文章中画线的句子。
我就是住在您屋檐下的一只小燕子,白天扑棱着翅膀去觅食,飞得再高再远也忘不了归途。
【小题3】“我”为什么“总会怀念在老屋住着时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日子”?
【小题4】作者笔下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6.名著阅读(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A.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B.我听见半英里外一座林子里有只夜莺在歌唱。看不到一个移动的人影,听不到任何走近的脚步声,可是那香味却愈来愈浓。我一定得逃走。我正拔步向通灌木林的小门走去,却一眼望见罗切斯特先生正在走进来。我向旁边一闪,躲进了遮着藤萝的壁龛。

(1)语段A选自《________》,其中的人物严监生的主要性格特点是________。
(2)语段B选自《简·爱》,作者是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共1题)

12.
口语交际及综合探究
繁花似锦,馨香满园。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你所在班级开展了“书香满校园”读书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小题1】(请你推荐)请仿照画线句子的形式,在下面的横线上推荐一篇你熟悉的文学作品。
世界文学长廊中好书选出,一部好书就是一段精彩的历史:《水浒传》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官逼民反”的斗争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你策划)为了使这次活动丰富多彩,请你设计两个活动项目,并阐明理由。
项目一: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
项目二: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你探究)我们应该怎样读书?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所得。

材料一:各方面的书都要看,文学、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天文、地理、历史、科普、艺术……都应该成为我们涉猎的对象,这样,我们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日益完善。

材料二:“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找到了一个好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因此好书总需要反复阅读,这样就会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材料三: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读,也肯花些时间抄,而在讲话、写作时却不用,那么,我们充其量也只能是一只“书虫”。

8.作文(共1题)

13.
请从下面的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父亲丢了块表,他埋怨着翻腾着,心急火燎地四处寻找,可半天也找不到。父亲离开后,儿子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表。父亲问:“怎么找到的?”儿子说:“我就安静地坐着,一会儿,听到了嘀嗒嘀嗒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体验、感悟和思考? 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不得套写、抄袭。(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字数不少于60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