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A. 纪录片《舌尖上的美食》为什么这么火?因为它将美食与人文结合得恰到好处。
B. “锦鲤”一词迅速走红及其意义的泛化,隐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 嫦娥四号肩负着新的担当——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D. 本来约好上午十点钟见面,可我足足等了二、三个小时,她才来。
A.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朝,盛行于宋代。
B.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千骑卷平冈”中的“卷”,以狂风席卷比喻出猎阵势,极言压倒一切的气概。
C. 《曹列论战》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的“三”是实指。
D. 《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的斯威夫特;《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美国的马克·吐温。
2.诗歌鉴赏- (共1题)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小题1】“雨疏风骤”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 “不消”既指酒意未消,更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 “绿肥红瘦”的本义是海棠因“雨疏风骤”,叶儿茂盛,花儿凋零。
C. 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D. 这首词中有人物、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女词人的才华。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盲鳗
①鲨鱼是海中的霸王。作为最凶猛的鱼类,鲨鱼在海底世界所向披靡,游戈所及,其它鱼儿闻风丧胆,落荒而选。
②反抗一位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暴君,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盲鳗,无疑是有勇有谋的行刺者。
③盲鳗细长的体型似鳗,通常也只有鳗鱼一般大小,在形体上使输了婆鱼一筹。盲鳗无法寄希望于采用什么新式的高精尖武器,它只能依靠智慧和特长,采取“曲线教国”的策略。
④盲鳗的口像个椭圆型的吸盘,里面镶着锐利的牙齿。当盲鳗用吸盘似的嘴吸附在鲨鱼身上时,这位残暴的君王并没有意识到危险已至。这可能出于下面两种感因:首先,盲鳗的吸附举动很容易被理解成谄媚,如此紧密而持久的亲吻还能有别的解释吗?特别是对于习惯于君临天下、俯视群臣的鲨鱼来说,它怎么会理解这小小的依附者竟敢杯有野心呢?其次,吸附的盲鳗紧贴在鲨鱼身上,随它四处游戈,时间一长,鲨鱼再狡猾也会渐渐放松警惕,“它不过是在狐假虎威,分一点残羹冷炙”。鲨鱼甚至可能这样自以为是地想。
⑤吸附在鲨鱼身上的盲鳗开始一点点向霸王的腮边滑动,鲨鱼甚至会以为此乃更近一步的谄媚,而这时,盲鳗已经悄悄地从鳃边钻进它的体内。鲨鱼应该觉得有点几不对劲儿了,但为时已晚。盲鳗得到它的信赖和纵容,直入它的腹腔。“会不会有什么危险呢?”鲨鱼想,但也仅是想想而已,因为盲鳗一直是依附于己的宠臣。
⑥此时,盲鳗深居霸王的体内,成了它名符其实的“心腹”。这个无法面对面与鲨鱼抗衡的小动物,此时可以在霸君的腹内掀风鼓浪。它开始大举吞食鲨鱼的内胜和肌肉,食量很大,每小时吞吃的东西相当于自己体重的两倍。一边吃,盲鳗一边排泄。它怡然自得,鲨鱼却承受不住了,后院起火,“火”来自内部尤为难熬,鲨鱼痛苦地翻腾却无法摆那两排已深入体内的利齿。
⑦小鱼吃大鱼不再是奇迹,面对面的劲敌好抵御,心腹之患最是难防。盲鳗“痛打落水狗”,从里到外将鲨鱼吃个干净,然后掉头便走。
【小题1】第⑥段中“心腹”通常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小题2】第③段中画线句中的“通常“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⑥段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盲鳗“曲线救国”策略的是( )
A. 盲鳗体型细长,通常也只有鳗鱼一般大小,在形体上便输了鲨鱼一筹。
B. 盲鳗用吸盘似的嘴长时间吸附在鲨鱼身上,随着鲨鱼四处游式,使鲨鱼放松警惕。
C. 盲鳗一点点向鲨鱼的腮边滑动,悄悄地从鳃边钻进它的体内。
D. 育鳗直入鲨鱼的腹腔吃它的脏腑与肌肉。
4.对比阅读- (共1题)
[甲]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那郢,见公输盘。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小题1】甲文选自课文《____________》,乙文选自编年体史书《____________》。【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小题3】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文均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及主人公“见”的缘由。
B. 甲文“起于鲁”中的“鲁”与乙文中提到的“我“是同一国家。
C. 甲文体现墨子的“非攻”思想,乙文表现曹刿的爱国与远谋。
D. 甲乙两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5.课外阅读- (共1题)
二人并走
前秦苻①融为冀州牧②,有老姥③遇劫于路,唱贼④,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香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风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注)①苻融:十六国时前秦大臣。②冀州牧:冀州的行政长官。③姥(mǔ):年长的妇女。④唱贼:拉长声音喊“有贼”。【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以就可以明白不好好走路的人就是劫匪。
B. 所以就可以了解不擅长走路的人就是劫匪。
C. 所以就可以知道不擅长奔跑的人就是劫匪。
D. 所以就可以懂得不擅长走路的人就是劫匪。
【小题2】路人和强盗一起被送到衙门的原因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原文语句回答)
【小题3】符融断案的过程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6.综合性学习- (共1题)
某校七年级将举行《唐宋诗中的物候知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两题。
【小题1】下列诗句中没有蕴含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
A.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D.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题2】读陆游的《鸟啼》诗,推断物候的意义。
野人①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
三月闻黄鹂,幼妇闵蚕机;
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②;
五月鸣鸦舅③,苗稚忧草茂。
注释:①野人:泛指农人②蚕上簇:指蚕上草束吐丝结茧③鸦舅:鸟名,比鸦小。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农人根据物候_____________(用四字或六字概括)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对比阅读:(1道)
课外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