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枣阳市清潭中学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136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6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丽壮美的山川,神秘繁茂的森林,湛蓝高远的天空,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
B.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
C.经过办案人员艰苦卓绝的工作,这件蹊跷的案子终于水落石出
D.狂热的球迷们歇斯底里地在场外为自己喜爱的队员呐喊加油。
2.
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常用谐音来表达一些对吉祥如意的祝愿,比如画着梅花和喜鹊,人们就称为“喜上眉梢”,蝠来借指“福来”,葫芦借指“福禄”等。
B.随着共享单车的广泛使用,怎样规范停放成为群众谈论热议的话题。(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C.“高朋满座”“不吝赐教”“敬请惠顾”“欢迎光临”等词都向对方表达了恭敬之心。
D.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转折复句)
3.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做好事、善事的人,情有寄托、心绪安稳、安享赞誉褒奖。
②事在人为,境由心造。
③不论违法乱纪,还是胡作非为,一日亏心逆道,早晚难逃惩罚。
④不做亏心事,少遇烦心事。
⑤做坏事、恶事的人,睡觉不安、心神不宁、担心遭报应。
A.④②①③⑤B.②①⑤④③C.④②①⑤③D.②①④⑤③

2.字词书写(共2题)

4.
根据语境,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拔动人们的心(______)。她如绝美的天籁,拂去尘世的喧嚣;她似千年的佳(______),蕴藏醉人的芳香;她像清澈的甘泉,滋润干涸的心田。

5.
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方格中。
草长鹰飞三月天,百花乱漫惹人醉。
 
 
 
 
 
 
 
 
 
 
 
 
 
 
 
 
 

3.诗歌鉴赏(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小题2】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⑥悦:敬佩。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常以净衣之______
(2)谓行尸走肉耳: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依林木之下B.夜/则映星月而读
C.以记/其事D.夫人/好学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小题4】文中画线的句子具体表现了任末 的精神品质。
【小题5】任末说“人若不学,则何以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听人说“不读书一样能赚大钱”,那么你是如何看待读书这件事的?请简要谈一谈。

5.现代文阅读(共2题)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槐花飘香

申琳

①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②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槐花香,香在枝头。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槐花香,香在嘴里。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⑤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⑥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⑦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父亲一旁笑吟吟问我:“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⑨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小题1】文章以“槐花飘香”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2】文章回忆童年生活,充满童年生活的情趣。请以第③段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仿照第③④段开头的画线句子,请为第⑧段开头写一句话。
【小题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是(   )
A.文章第一段由小区里的槐花开了,联想到飘着槐花香的故乡,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故乡的回忆,行文简洁自然。
B.作者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心理,比如在写等待槐花蒸菜出锅时,用“心不在焉”一词,就形象地刻画出孩子们的期待心理。
C.看我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爱上了槐花蒸菜,拿筷子夹了一块,我们家的故乡情愫也开始传承到儿子身上。
D.伯父院里的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在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着对伯父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小题5】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结合加点词语,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在饭盆前,背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担当的力量

①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农忙时,需要帮父母挑担子,最开始20斤的担子都压得喘不过气来。后来慢慢适应了,30斤、40斤、50斤,只是肩上的茧越来越厚了。他说,自己多挑一点,爹娘少干一点。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当父辈们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用稚嫩的肩膀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那么,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②而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

③担当的力量源自于爱。A是什么给了花木兰放弃采桑织布的生活,选择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勇气?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孝心。B是什么给了鲁迅不惧威胁利诱,像钢刀一样的笔锋刺向敌人心脏的骨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使命感。C是什么给了焦裕禄忍受病痛的折磨,为兰考艰苦奋战治理“三害”的坚守?是“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拳拳报国之志。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迎难而上、百折不屈、公而忘私、积极奉献,以担当的精神挺起整个民族的脊梁。他们这些人,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学***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是时代楷模燕振昌“克勤克俭,忠诚敬业,勤勉热心,求真务实”的真心。

⑤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弘扬。将会形成激励我们年青一代的不竭的动力源泉。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一片丹心图报国”的于谦。这些民族之魂把千钧重担扛在肩上,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支撑。

⑥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传承祖辈父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与品格,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选文第③段中的A、B、C三个画直线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小题3】选文第⑤段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简析选文的论证思路。
【小题5】仿照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仿写。

6.名著阅读(共1题)

10.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回答。
(1)《红星照耀中国》记录了埃德加·斯洛1936年6月至10月深入延安,深入 ,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并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 ”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2)读经典,就像看汽车的后视镜,是为了更好的前行。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说说对你未来人生之路的启示。

7.综合性学习(共1题)

11.
综合性运用。

(材料一)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现众津津乐道的话题,没有大牌明星,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没有声嘶力竭的歌唱,只有安安静静地书写。节目开播以来,全国刮起了一股汉字听写风潮,还催生了一批“听写族”。

(材料二)2018年,央视推出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开播就得到了观众的好评。此节目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带领观众在众多歌手的演绎中领略了诗词之美、音乐之美和文化之美。

(材料三)中国首档中文诗词记忆闯关节目《中华好诗词》在河北卫视华丽亮相,接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观众继续烹调这场越炒越火的中华文化盛宴。

(1)从以上材料中你探究出怎样的信息?
(2)某班将于本周五下午举行“走进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假如你是该班学生,请完成以下任务:
①请你为活动拟写一副对联。
②班级想要你去邀请郝校长参加此次活动,你会怎么说?要求语言得体,内容简洁。
(3)《中国诗词大会》在传承中国文化方面不失为一档好的节目,但仍有网友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理解古诗词,如果让你来设计,你会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方法?为什么?

8.作文(共1题)

12.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

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的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在眼前;有份情,真挚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我们的脑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

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题二:

人在旅途,最美的状态为追赶,有了追赶,不安分的心有了可牵挂的念想,情感的波涛有了可依靠的港湾。于是你追我赶成了快乐的倾慕、成功的源泉和幸福的靠近。人在旅途,最美的状态为追赶,你追赶着,也被追赶着。

请以“追赶”为话题作文。
要求:①任选一题作文,如选题二,题目自拟,不得以话题为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字词书写:(2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