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A. 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都热爱歌唱,每当优美的歌声传来,人们总会随声附和。
B. 自然保护区志愿者招募令刚刚发出,想要参与这项公益活动的人就纷至沓来。
C. 张老师即将结束支教,同学们分外珍惜师生间的这份天伦之乐,上课特别用心。
D. 经过精心准备,九年级辩论队在比赛中高谈阔论,力压对手,成功夺得冠军。
A. 贮(zhù)蓄 俯瞰(gǎn) 怪诞(dàn)不经
B. 热忱(chén) 悄(qiǎo)然 锲(qiè)而不舍
C. 喧嚣(xiāo) 翩(piān)然 怒不可遏(è)
D. 迸(bèng)溅 簇拥(cù) 孜(zī)孜不倦
2.句子默写- (共1题)
(1)兼葭苍苍,________。(《诗经·蒹葭》)
(2)________,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3)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4)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7)夕阳西下,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8)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五》)
3.诗歌鉴赏- (共1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小题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小题2】请对“山随平野尽”一句中的“随”字进行简要赏析。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小题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提出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小题2】“中国的脊梁”具有哪些行为?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小题3】“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这一新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4】本文③~⑤段展开驳论时,分析了对方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揭示了其论证的错误。请结合文段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故乡何处是
李占彦
“日暮乡关何处是?”人们对故乡的追问,其实是对生命本源的一种本能思索。我们的生命来自何处?人为什么有悲欢离合?一千多年前黄鹤楼头的追问,那是崔颢对生命的一次思考。
母亲生我在一个黄河峡谷的小山村。守着一条黄河长大,看着大木船和羊皮筏子从上游飘来,然后向下游飘去,便想到山村之外有着更广阔的世界,于是就心生了向往。
如果我没有看到外面的世界,如果我没有被城市的繁华所吸引,我就不会离开故园,每天守着自己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我最终没能挡得住远方的诱惑,离开故园到别处谋生。虽然有留恋,但义无反顾。这一走就是三十年,我也步入五十的门槛。
我喜欢城市里宽阔整洁的街道,喜欢生活超市的便利,尤其喜欢去博物馆、文化城去看玉石啊、陶瓷啊等有灵性的物件,每次看到它们,都有一种新奇感。我更喜欢图书馆,一有空闲,就去看书,享受天堂般的感觉。离开故乡,走在异乡的路上,遇见一些人和事,于是便有了交集,便有了故事。每一次的遇见,都丰盈着生命。
城市是各行各业的中心,有着太多的便利,让人享受繁华带来的幸福感。同时,城市的快节奏和攀比,也增添了人的焦虑感。因为血管里流淌着乡村的血液,所以常常梦回故乡,走在曾经熟稔的故乡风景里,听鸟鸣,看蝶舞。
故乡是什么?
故乡是曲径通幽处的花香,是雨后沟谷间清清的溪水,是阳春三月繁盛的桃花,是中秋月下香甜的月饼……不安分的人在经历了许多碰壁的事情后,便想到了故乡的温情。故乡就是命里的牵挂啊。
起初,父母还在,拼搏累了,总喜欢找个空闲的时间回家看看,安抚受伤的心。到家,母亲会做好吃的给我,简直荣归凯旋。但是小住几天,还是要走,最后还是要说再见:“妈,我走了!”妈两会说:“路上小心!”父母离开了,便很少回去。但在梦中,故乡的风景会依然走进来,让我安放灵魂。
三十年的光阴,在多个城市工作过,日久生情,便把该地也当成家乡。想到家,想的也不单是出生地的那些风景,说来也奇怪,每每思乡,便不知道该思哪个乡了。故多究竟是什么?是出生地,还是留下生命踪迹的地方?
2016年秋天在青钢峡,朋友在当地最好的餐馆请我吃特色案。我吃了,但并不怎么欢喜,间是吃到了熟悉的手擀面、韭菜包子、八宝粥,才笑逐颜开。后来我才意识到,我思念的,与其说是故乡的饮食,不如说是我吃惯了的,植根于生命基因里的那些味道。许多人思念的故乡也许不是故乡本身,而是自己小时候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对大城市的依赖和抵触,对故乡的想念和牵挂,如果真的抽丝剥茧地解剖,你会发现:那可能只是一个仪式化的姿态,以自己某个凝固的、被美化过的回忆,来对抗一下矛盾的生活和现实的压力。与其说是思乡,更像是我想在那段时光里的故乡休息一下,暂时不考虑现实。
凡是在外漂泊的人,总会有一种恋乡情结。总是在醉了的时候,或者在梦中,说:“我要回家!”但是自己却不知道,我们已经早已回不去了。在岁月的风尘中,我已面目全非,再也不是人之初的那个赤子。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离开故乡,我们在挂念中越走越远。
(有删改)
【小题1】作者心中的“故乡”指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小题2】文章开头从崔颢的诗写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故乡是曲径通幽处的花香,是雨后沟谷间清清的溪水,是阳春三月繁盛的桃花,是中秋月下香甜的月饼……
【小题4】本文展现了作者面对故乡的矛盾心理。请简要分析。
5.名著阅读- (共1题)
那A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B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擎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A听得,心惊道:“好狠!好狠!门扇是我牙齿,窗棂是我眼睛;若打了牙,捣了眼,却怎么是好?”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
上面的文段节选自《____》第六回,描写了A____和B____斗智斗法的过程,展现了他们______的共同特点。6.课内阅读- (共1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放下)
B. 但微颔之(颔:点头)
C. 尔安敢轻吾射(轻:轻视)
D. 康肃笑而遣之(遣:派遣)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尝射于家圃/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 睨之久而不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C. 以我酌油知之/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D.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潭西南而望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寓意深刻,通过叙写卖油翁以纯熟的酌油技术折服自命不凡的陈康肃的故事,告诉人们:熟能生巧。
B. 文章用语简洁,“当世无双”四字突出了陈康肃箭术的高超,“睨之久而不去”准确刻画了卖油翁静观的状态。
C. 文章善用修辞,作者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情形,突出其高超精湛的技艺。
D. 文章讲究详略,作者概写陈康肃射箭“十中八九”,而对于卖油翁沥油,则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将其过程详细地写出来。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2)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7.课外阅读- (共1题)
攻原①,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②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③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迷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④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①原:原国。②金:钟。③公:晋文公。④卫:卫国。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大夫期十日(期:约定)
B. 罢兵而去(去:离开)
C. 原三日即下矣(下:攻克)
D. 是亡吾信也(亡:通“无”,没有)
【小题2】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2)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小题3】晋文公降服了原国和卫国,这件事包含着怎样的道理和启示?
8.语言表达- (共1题)
9.综合性学习-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课内阅读:(1道)
课外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