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A.嗥鸣(háo) 迭起( dié ) 挚痛( zhì ) 锲而不舍( qì ) |
B.门框(kuàng) 憎恶(zèng) 深邃(suì) 迥乎不同(jiǒng) |
C.凹凼(dàng) 咀嚼(jiáo) 徘徊(huái) 慷慨淋漓(kǎi) |
D.校注(jiào) 哺育(bǔ) 倔强(jué) 大庭广众(tíng) |
A.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
B.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
C.有一天,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辟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 |
D.他忽然省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 |
A.美国总统奥巴马非常有人格魅力,他在![]() |
B.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刮目相看的那一天。 |
C.神舟八号像一支离弦之箭,气冲斗牛,直上云天,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
D.油豆腐的制作,工序较多,如果疏忽一个环节,就有可能造成深恶痛绝的后果。 |
A.由于团省委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
B.全校同学讨论并听取了张校长关于创建特色教育的报告。 |
C.大家都应该从这次国庆大假出现的交通安全事故中汲取教训,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
D.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的关键。 |
2.诗歌鉴赏- (共1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小题1】作者用哪两个词描绘出春末夏初梨花的特点?【小题2】“诗眼”是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的字眼。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言文阅读- (共2题)
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小题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矜 自矜:自夸 |
B.释担而立睨之 睨:瞪着眼睛看 |
C.康肃忿然曰 忿然:气愤的样子 |
D.徐以杓酌油沥之 徐:慢慢地 |
A.康肃笑而遣之 结友而别 |
B.以钱覆其口 蒙辞以军中多务 |
C.以我酌油知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D.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场主积薪其中 |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译文:(卖油翁)看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有八九,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 |
B.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译文:经常在自家园子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着。 |
C.尔安敢轻吾射?译文: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
D.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译文: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 |
A.《卖油翁》通过卖油翁以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沾湿告诫因“善射”而自矜的陈尧咨的故事,说明了技艺专长,全在熟能生巧,精益求精,不值得骄傲的道理。 |
B.陈尧咨射箭虽然没有百发百中,但已经“十中八九”了,老头儿没有在一旁欢呼喝彩,而只是“微颔之”,表现出一副不过如此、不以为意、并不十分赞赏的样子。 |
C.卖油翁是一个大隐于市的民间高手,他不仅练就一手倒油的好功夫,还十分会讲道理。他用一个小绝活,一个巧妙的对比,一句深入浅出的话便让心高气傲的陈尧咨怒气顿消,心悦诚服。 |
D.文章最后以“康肃笑而遣之”结束,陈尧咨的“笑”中有会意,有尴尬,有解![]() |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②严:敬重。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闻准入相 (_____) (2)咏适自成都罢还 (______)
(3)准莫谕其意 (___) (4)取其传读之(_____)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
(1)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2)此张公谓我矣。
【小题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隔壁家的奶奶
彭湃
昨天晚上,我又和隔壁家的老太太吵了一架。
我隔壁屋子住着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身体还算健朗,耳朵稍微有点背,总是一个人。每次房东过来收租,都会给她带点东西,他们曾是多年的邻居。
我是上班族,朝九晚五,跟她并无交集。每天下班回家,能隔着破旧的房门听到收音机的嘈杂声,一般是电台的花鼓戏。
昨晚,她愤怒地敲开我的房门,非说我偷了她的火钳。我十分冤枉,我住的地方没灶台,也不用煤,要她的火钳干吗呢?我把她请进屋,让她里里外外找一遍,她没找到,一口咬定是我藏起来了。
我们争执不下,引来了不少邻居,她当众胡搅蛮缠倚老卖老,说我年轻人欺负一个老太婆不要脸。到后来更是用方言骂我,都是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我气得要命,摔上门不再理会,她在外面继续喋喋不休地骂了半小时。
晚上我气得都失眠了,今早一觉醒来上班迟到了,索性请了半天假。11点出门,在楼道间撞见老太太,她吃力地扛着一张旧饭桌,卡在楼道间进退两难。楼下附近有个垃圾站,每次看到还能用的生活用具她都会捡回家。
我生怕她闪到腰,忙帮她扛。
“哎哟,谢谢,小伙子啊,你人真好。”她完全忘了昨晚的事,笑得满脸皱纹。
我心头一酸,顿时还有点责备自己:昨晚干吗要跟一个老人较劲。
记得奶奶离世前两年,身体急速衰老,记性越来越差,常常说自己藏的钱不见了,接着骂我们偷了她的钱,又骂又闹。到后面更严重,不肯吃饭,说饭里有毒,我们想毒死她。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衰老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它不但摧毁了自己,更折磨着亲人间多年建立起来的温情。
再后来奶奶不闹也不哭,变得异常安静。每天搬着椅子在院子里晒太阳,天色暗了,再搬着椅子步履蹒跚地走回家,一步一步,要走上好久。我想扶她,她却笑着说不用。我想她只是放弃了挣扎和不安,坦然接受。
接到她病危的电话是在三年前的夏天,赶回家时她已陷入昏迷。医生说:“就这一两天的事。”
我记得那天下午阳光很晒,有风,能听到前院风吹过樟树的摩挲声。我守在床边,自言自语地说起儿时的事,那时候奶奶身体还很好,家务活全揽,晚上还领着我们三姐弟去河边散步。奶奶最疼我,给我买的冰棒比姐姐们的都贵。我边说边哭,后来奶奶干枯的眼窝里也流出一滴浑浊的泪。没多久,她就断了气。
说也奇怪,现在每次想到奶奶都是温暖的,最后两年里的糟糕也变得不再糟糕。
我把桌子搬进家,给老太太擦干净,摆好。老太太给我端来一杯热茶,手一直抖。她又说起了自己的儿子,在当兵,镇守边疆,不能回家;还有一个女儿,嫁去了北京,工作忙,没时间看她。但是他们都很孝顺,惦记着她,经常给她寄东西。
我羡慕说:“婆婆您真是有福气。”
脑中回想起刚住进来第一天,我问过房东,隔壁老太太为何一个人?房东只是叹了口气,摇摇头。
手中的茶冷了,我起身要走,发现窗户开着,外面飘着冷雨,凉风嗖嗖地刮进来。我上前关上,老太太忙阻止我说:“别,别关。我呀,耳朵不好使,万一儿女回来了,叫门听不见可怎么办啊。”
“是啊。”我蓦地收回了手。
晚上下班回家,我去五金店挑了一把旧点的火钳。回家时,悄悄放在了老太太门外,希望明天一早,她会惊喜地跑来敲开我的门,告诉我:火钳找到了,小伙子,我错怪你啦。当然,我知道这不可能,她早忘了。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小题1】请简述昨晚“我”的情绪变化过程。【小题2】文中写了“我”对自己的奶奶的回忆,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
【小题3】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记得那天下午阳光很晒,有风,能听到前院风吹过樟树的摩挲声。
【小题4】隔壁老太太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5】有人觉得文章结尾“我”给老人送火钳这一情节多余,应该删去,你是怎样看的?请说明理由。
老王
杨绛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小题1】作者在选文中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哪几个片段?【小题2】赏析下列语句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小题3】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名著阅读- (共1题)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写道:“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
【小题1】请举出使祥子“变成了走兽”但“不是他自己的过错”的一个具体事例。【小题2】请简述

6.综合性学习- (共2题)
请从下列材料中分点简要概括朗读者这档节目受人欢迎的原因。
材料一:央视主持人董卿花了1年时间酝酿筹备,在采访中她提到,拥有“有影响力”“有知名度”“有独特人生经历”“有特别品质值得弘扬”等特征是《朗读者》选择嘉宾的标准,董卿表示,即使是素人朗读,节目会先讲他们的背景故事,这样观众听朗读的时候会更有代入感。
材料二:文化娱乐节目的每一个桥段、构思、实施方案,需要宏观构想,更要回归到“老百姓”和“生活”原点,让镜头充满真诚,让内容富含人文的温度,成为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构成,跟观众达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精神共鸣。它通过朗读这种平常媒介,展现明星或普通人生活中的真诚故事、温馨感情。
材料三:文化娱乐节目仅仅搞一些肤浅庸俗效应是不够的,还应该让观众有精神和道德收获:既要重视愉悦程度,也要重视健康程度、品位程度、启迪程度和精神发展指数。就像《朗读者》,朗读者的精彩的故事、美好的诗文,给人带来画面愉悦,也让受众得到视觉的震撼、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
材料四:观众需求变了,节目品位当然要提升、求美。所以,就应该为娱乐节目注入文化内涵、书卷气。或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或者从古典诗文中寻找元素,将优雅厚重、清新脱俗、富有特色的节目推给公众,满足公众的文化需要,就会有更好的视听效应。《朗读者》具有这种优雅的文化品位,这也是节目受欢迎的主因。
(1)请从上面材料中分点简要概括朗读者这档节目受人欢迎的原因。(2)学校组织校园“朗诵”活动,请你写一则宣传语,来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本次活动。
人生是一条崎岖曲折而又风光旖旎的道路。愿你在这条路上,敞开宽阔的心胸,让___________,放飞自己的心灵,让______________。这样,一个和谐精彩的世界就会在你眼前不断展现。你就会潇洒快乐地一路前行。鲜花的芳香就会在你的鼻边醉人地萦绕;美丽的彩蝶就会在你的身边妙曼地起舞。
7.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