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检测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10716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5

1.选择题(共4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拖(dá)   妥(tiē)    商(zhuó)
B.约(qì)   赘(léi)    行(gōng)
C.监(dū)   安(fēn)   观(dá)
D.如(bì)   环(xún)   胧(méng)
2.
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工作者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在培养自己责任心方面应以身作则,努力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
B.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主动向老师请教,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C.航空工业的一代宗师宋文骢把全部智慧和心血都奉献给了党和国家,为祖国航空工业发展披肝沥胆、鞠躬尽瘁。
D.目前,国际国内毒品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全球范围内艾滋病的蔓延态势依然不减,“禁毒防艾”任重道远。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因具备高强度、高柔性、高透光性、高导电导热性等特性,石墨烯一经发现,便高度受到行业内外的关注。
B.2019北京世园会是继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之后,我国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展活动。
C.通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隐患排查专项整治、安全生产月等一系列行动,有效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D.全国安全生产局面虽然总体稳定向好,而且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4.
下列关于名著《海底两万里》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想象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中任意穿梭,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
B.《海底两万里》中尼德兰是随着阿龙纳斯教授去捕“巨鲸”的一位捕鲸手,他经验丰富,百发百中,是一个比较原始的人,性情火爆,野性十足。
C.“大海就是一切,它覆盖了地球表面的七分之一。大海纯净清新、大海充满了生命力、大海具有宽广的胸怀、大海就是永恒。”这句话是《海底两万里》阿龙纳斯说的。
D.《海底两万里》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该作品构思巧妙,情节惊险,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

2.字词书写(共1题)

5.
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在下面的横线上。
侮人不倦   自投苦海   取义成仁   一以惯之
如失重负   悲天悯人   颠肺流离   海阔天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1】按原文在横线上填写句子。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7.
(题文)尊重梦想
厉慧吉
王老师没想到一向很听话的燕红,突然变得这么倔强。
进入高二,学校对学生进行分流。燕红的文化课基础很好,老师希望燕红专心学习文化课,想不到燕红坚持学习美术。实事求是地说,学美术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较差,文化课基础这样好的一个学生,学习了美术,王老师觉得非常可惜。
王老师做了很多工作,想不到燕红却毫不动摇,他异常生气。他想跟燕红的父母交流一下情况,让她的父母劝说她,偏偏他们都在外地打工,通过电话联系上后,他们都表示孩子学什么由她自己决定。
既然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她,干脆先让她学习一段时间,如果她觉得不合适,再让她回到普通班级学习也未尝不可,王老师有些无可奈何地想。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期末考试,燕红的文化课考得很好。让王老师想不到的是,她的绘画也几乎是最优秀的。王老师询问美术老师燕红今后发展潜力如何,老师赞扬燕红说,她对色彩和线条非常敏感。王老师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有些莫名的失望。
高二下学期,市电视台组织一次以“我的梦”为主题的中学生绘画大赛。这次比赛除了看学生的绘画基础,还要比学生的想象力。不用说,凡是参加比赛的,绘画基础都不错,谁的想象力更强,谁肯定会胜出。
通过前几轮的比赛来看,燕红的想象力非常强,几乎每一张画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最后一次比赛的题目是“梦中的家乡”,只要胜出,燕红就会获得冠军,大家对燕红也非常期待。然而那幅画燕红却画得非常普通,甚至连一点想象的成分都没有:弯曲的柏油马路、低矮的远山、清清的小溪、几块石板搭成的的小桥、还有低低的石头房子……
当然,燕缸与冠军失之交臂了,大家都为燕红感到惋惜。
“自从参加比赛以来,你的每一幅画都是充满想象力的,为什么最关键时候的这幅画这么普通?”主持人问她。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
燕红说这话时,眼里已经充满了泪水。
“为什么不是更美好一些的呢?”主持人感到奇怪。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
燕红再次强调说。
“作为这次比赛的亚军,电视台会帮你实现一个梦想,您的梦想是什么呢?”主持人问。
“我想找到一个和我画上一模一样的地方,哪怕十几年前曾经这样也行。”燕红说。
“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主持人问。
燕红说这是她的一个秘密,她非常希望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主持人只得答应想尽一切办法帮她寻找。
电视台通过多种方式,最终还是找到了那个地方。那是几千里路外的一个小山村,而燕红的秘密也随之揭开。原来她是一个被拐卖的孩子。被拐卖的时候,因为年龄太小,根本不知道家乡是哪里,只是隐约记得自己的家乡是这样的,而家乡的样子也曾一次次闯进她的梦乡,于是她发誓学习绘画,画出家乡的样子并找到家乡
知道实情后,王老师感慨无限,他不禁暗暗告诫自己,今后一定要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因为,有时你不可能知道学生有怎样的梦想,也不知道这个梦想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小题1】(小题1)从全文看,王老师对燕红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小题2】(小题2)理解“如果她觉得不合适,再让她回到普通班级学习也未尝不可,王老师有些无可奈何地想”中加点词语“无可奈何”的含义。
【小题3】(小题3)“‘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燕红说这话时,眼里已经充满了泪水。”试分析燕红眼里充满了泪水的原因。
【小题4】(小题4)文中画线句部分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8.
记叙文阅读
回忆陈寅恪先生
季羡林
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从清华大学算起。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西洋文学系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是很富裕的,除了选修课以外,学生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其他课程。
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我曾到城里一个大庙里去买过此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他的分析细致入微,如剥蕉心,愈剥愈细、愈剥愈深。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最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
除了上课以外,同寅恪师的接触并不太多。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人流中,会见到寅恪师去上课。他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
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到了那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
1945年,在我来到哥廷根十年之后,得知寅恪先生在英国医目疾。我连忙写了一封长信,向他汇报我十年来学习的情况,并将自己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一些论文寄呈。出乎我意料地迅速,我得到了先生的复信,也是一封长信,告诉我他的近况,并说不久将回国。信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说,他想向北大校长胡适、代校长傅斯年、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几位先生介绍我到北大任教。我真是喜出望外,谁听到能到最高学府去任教而不引以为荣呢?于是我立即回信,表示同意和感谢。
这一年的深秋,我回到了阔别十二年的北京(当时叫北平)。按北大当时的规定,从海外得到了博士学位回国的人,只能任副教授,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转为正教授。我当然不能例外,而且心悦诚服,没有半点非分之想。然而过了大约一周的光景,汤先生告诉我,我已被聘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这真大大地出乎我意料。由此也可以看出老一辈学者对后辈的提携和爱护。
在我同先生来往的几年中,我们当然会谈到很多话题。谈治学时最多,政治也并非不谈,但极少。寅恪先生绝不是一个“闭门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他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关心政治。他研究隋唐史,表面上似乎是满篇考证,骨子里谈的都是成败兴衰的政治问题,可惜难得解人。我们谈到当代学术,他当然会对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几乎没有对任何人说贬低的话。对青年学人,他只谈优点,一片爱护青年学者的热忱,真令人肃然起敬。
【小题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我”与陈寅恪先生交往的两件事。
【小题2】第段中作者说:“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是为什么?
【小题3】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第段为什么详写“我”回国后在北大任教的情况?
【小题5】陈寅恪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9.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节选自《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小题1】选段叙写了叶圣陶先生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题2】读一读下面的两句话,说说哪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好,并说出理由。
原句: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改句: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都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小题3】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4】选段主要表现了叶圣陶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5.综合性学习(共2题)

10.
仿照画横线部分,在下面横线处仿写一个句子,构成排比。
文静,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为美;心静,不单在经历,尤在觉悟透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莫不是广阔心胸的外在写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莫不是静夜游子的心灵呼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随手可及充满静美的细腻文字、传神之笔,因为静的心态、美的意境,早已融进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11.
综合性学习
1989年,“重阳节”被国家定为“老人节”, 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同格中学七年级(2)开展了相关的专题活动,请你参与。
(1)(宣标设计)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简明、形象的宣传标语,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俗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重阳节“佩茱萸”习俗的内涵。
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很盛行,所以重阳节又叫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热点追踪)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5年年末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了2.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岁以上的人口1.44亿,占总人口的10.5%。全国老龄委指出,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033年前后将达到4亿,到2050年左右将达到全国人口的1/3。
材料二:报告显示,每年全国走失老人约有50万人,平均每天走失约1370人。失智和缺乏照料成为老人走失的主因。
阅读材料一,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材料二,请你提出两条预防老人走失的可行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文(共1题)

12.
请以“ 二三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在横线处填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的称呼或名字,补全题目;围绕中心,精心选材,多方面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不少于60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字词书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综合性学习:(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