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A.我们希望各级政府科学理财,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万不可不以为然。 |
B.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
C.父亲的诘问让儿子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
D.我们不要把精力全放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而要从大局出发,统筹规划。 |
A.我市即将开展中小学生艺术节活动,旨在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氛围。(把“提高”改成“营造”) |
B.我们在实现和追求个人幸福与成功的同时,就已经为国家的强盛做出了贡献。(应将“实现”和“追求”互换位置) |
C.阳江核电站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应给广东使用外,还向外省输送。(把“供应”改为“提供”) |
D.在2017年羽毛球决赛中,谌龙以2比1战胜林丹,第一次夺得首个亚锦赛的冠军。(删掉“首个”。) |
2.字词书写- (共1题)
(1)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xiǎn wéi rén zhī(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
(2)青年人写信,写得太 cǎo shuài(________)),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3)耳朵里有bù kě zhuō mō(_____________)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
(4)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fán zào (______)
3.文言文阅读- (共2题)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矝。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晚之
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领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平”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人,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2)但微颔之
(3)徐以杓酌油沥之
【小题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亦以此自矜。
(2)尔安敢轻吾射?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突出陈康肃公射技高超,但卖油老头却只“但微颔之”,以精练的笔墨提出了矛盾,在读者心中产生了悬念,就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
B.卖油翁看陈康肃公射箭“久而不去”,一开始就是有意要教育他克服骄傲自满的心理。 |
C.文章善于通过语言刻画人物特点,“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等语言描写出陈康肃公傲慢无礼。 |
D.本文以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这件小事,说明了“熟能生巧”这个普通的道理。 |
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口,遣召宝①。宝欲往,夫人②止之曰:“刺史无故不合召太守,必欲诈君共为反耳。”宝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刺史被召援台,乃称有疾,铸兵聚众而后唤君,今者若往,必留质,追军兵众。愿且无行,以观其势。”数日,迁仕果反, 遣主帅杜平虏率兵入灨石③。宝知之,遽告。夫人曰:“平虏,骁将也,领兵入灨石,即与官兵相拒,势未得还。迁仕在州,无能为也。若君自往,必有战斗。宜遣使诈之卑辞厚礼云身未敢出欲遣妇往参。彼闻之喜,必无防虑。于是我将千余人,步担杂物,唱言输赕④,得至栅下,贼必可图。”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注解)①宝:指冼夫人的丈夫冯宝。②夫人:指洗夫人。③灨石:地名。④输赕:运送的礼物。【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人止之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B.必欲诈君共为反耳/窥谷忘反 |
C.乃称有疾/不以疾也 |
D.若君自往/猛浪若奔 |
宜遣使诈之卑辞厚礼云身未敢出欲遣妇往参
【小题3】由选文可看出洗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A)“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土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顆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邓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小题1】下面对选段内容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热爱祖国。 |
B.选文中写邓稼先第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情节用以表现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
C.(B)段文字采用了排比修辞方法,既增强了语势,又高度评价了邓稼先的一生及其贡献。 |
D.选段(A)按照贡献的大小顺序来介绍邓稼先在“两弹”研发上的事迹。 |
A.作者认为,写科学家应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以往往淡化了细节。 |
B.作者认为,关于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很多人已经了解了,所以不写也罢。 |
C.作者不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歌颂邓稼先,同时也想流露出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 |
D.作者与邓稼先虽有50年的友谊,但毕竟分隔太久,对他的具体工作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不宜铺开来写。 |
东藏记(节选)
宗璞
(1)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2)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3)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4)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随着警报声响,明伦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图n+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5)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6)“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校舍起火了!”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7)“卣[you]辰!卣辰在实验室!”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光谱议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8)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1938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9)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10)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救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11)“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
(12)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13)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选文有删改)
【小题1】请根据作品的内容,以“明伦大学师生”为陈述对象完成下表。时间 | 主要事件 |
警报响起 | 走去郊外继续上课 |
紧急警报响起 | 依然上课 |
马达声传来 | (1) |
我方战机迎敌 | (2) |
看到校舍中弹 | 惊呼 |
警报尚未解除 | (3) |
见到学生牺牲 | (4) |
【小题2】请结合文意分析第2段写蓝天的作用。
【小题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2)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
【小题4】宗璞曾说:“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请结合文本,谈谈她这样说的原因。
5.名著阅读- (共1题)
(A)祥子昏昏沉沉地睡了两昼夜,虎妞着了慌,到猿娘庙求了个神方:一点香灰之外,还有两三体算药,给他灌下去…虎妞这才想起去请大天。扎了两针,服了剂药,他清醒过来,一睁眼呼便:“还下雨吗?
他躺了个天。别顾过命来,他就问虎规:“车呢?”
(B)“你想独自混好?”老人评断着祥子的话:“谁不是那么想呢?可是谁又混好了呢?当初,我的身子骨儿好,心眼好,一直混到如今,我落到现在的样儿!身子好?铁打的人也逃不出去咱们这个天罗地网。心眼好?有什么用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不有这么八宗事!我当年轻的时候,真叫作热心肠儿,拿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作。有用没有?没有!我还救过人命呢,跳河的,上吊的,我都救过,有报应没有?没有!
告诉你,我不定哪天就冻死,我算是明白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都有什么蹦儿?看见过蚂蚱吧?独自一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教小孩子逮住,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赶到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净,谁也没法儿治它们!你说是不是?
我的心眼倒好呢,连个小孙子都守不住。他病了,我没钱给他买好药,眼看着他死在我的怀里!甭说了,什么也甭说了!——茶来!谁喝碗热的?”
祥子真明白了:刘四,杨太太,孙侦探——并不能因为他的咒骂就得了恶报;他自己,也不能因为要强就得了好处。自己,专仗着自己,真像老人所说的,就是被小孩子用线拴上的蚂蚱,有翅膀又怎样呢?
【小题1】联系小说的为容,说说选段(A)祥子昏昏沉沉大病一场的原因是什么?【小题2】段(A)中祥子问起的那辆“车”怎么得来的?这“车”后来的命运怎样?
【小题3】祥子想:“自己,专仗着自己,真像老人所说的,就是被小孩子用线拴上的蚂蚱,有翅膀又怎样呢?“联系全书谈一谈祥子为什么会这么想?
6.语言表达- (共1题)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它像雨露一样,滋润着炎黄子孙的心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字词书写:(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9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