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A.耳顺之年指70岁,弱冠指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 |
B.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帝王自谦词有“孤”“寡”等。 |
C.乐府是古代音乐官署。保存至今的乐府民歌,较多地反映了平民的喜怒哀乐。 |
D.《资治通鉴》的得名由来是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A.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以此自矜:自夸 |
B.愿驰千里足:赶马快跑 见往事:了解 |
C.以我酌油知之:用 释担:放下 |
D.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双兔傍地走:跑 |
2.字词书写- (共1题)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lì)____ 尽心血 深(xiāo)____灯火
(2)填入文中£正确的一项是____
A.遐 B.暇
(3)加点字“漂”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piāo B.piǎo
3.句子默写- (共1题)
(1)请默写李商隐的《贾生》。____,_____。____,____。
(2)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3)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岑参《逢入京使》)
(4)赵师秀的《约客》一诗中含蓄表达作者寂寞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
(5)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
4.诗歌鉴赏- (共1题)
5.文言文阅读- (共1题)
南人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①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②。”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③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④之。
(注释)①余浆:剩下的水。②豚:小猪。③翕赫:轰动。④斫:砍。【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字词。
(1)顾见空桑(_____) (2)因植种(_____) (3)意欲持去(_____)
【小题2】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
B.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
C.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
D.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
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小题4】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乃”有以下两个义项:(1)就是,原来是;(2)仅仅、只。对于文中“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一句中的“乃”字,同学们有不同的理解,且生发了启示,请把空白处补充完整。
小文: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1)个义项,就是、原来是。因为张助见到成百上千的车马前来祭拜李树十分惊讶,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就是我种的呀!语气肯定而强烈,所以用“就是、原来是”表达肯定的语气。
小希: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2)个义项,仅、只。因为①_________。
小文:我觉得你说得也很有道理,而且你的理解给了我启发,我发现这篇文言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②________。
6.现代文阅读- (共2题)
人间草木·槐花
汪曾祺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
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广西,贵州。到了春暖,再往北返。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外。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落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
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有那么简单?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平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蜂生活,东南西北到处跑,好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我问养蜂人:她回去过没有?他说:回去过一次,一个人。他让她带了两千块钱,她买了好些礼物送人,风风光光地回了一趟新繁。
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
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小题1】阅读全文,根据原文内容补充以下框架图。
【小题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写出了蜜蜂多而忙碌,也是养蜂人忙碌生活的写照。 |
B.“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是女人选择养蜂人的理由;“有那么简单?”可以读出作者对这种轻率行为是颇有微词的。 |
C.“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表达出养蜂人妻子的高兴和满足,又因年纪轻轻被称作“奶奶”有点羞涩和别扭。 |
D.荆条花是“不起眼的东西”,使读者联想到作者所写的养蜂人夫妇也是一种平凡的、不起眼的人物。 |
【小题4】散文背后站着一个作家。结合本文内容和下列材料,试对作者的写作特点作简要评析。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1)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2)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3)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4)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5)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 “你别管。”刘伟头也不回,( ),走了。
(6)“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7)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8)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9)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10)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11)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12)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13)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14)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15)“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16)“关你什么事!”
(17)“我是你爹!”
(18)“起来!”
(19)父亲没动。
(20)“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21)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22)“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23)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24)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小题1】填入第(5)段括号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因为它与后文 (用原文填空)一句相照应。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 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
C.踩着金灿灿的落叶 | D.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
母亲购买旧车 —(_______)— (______) — 父子骑车看病
【小题3】第(9)段与第(7)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小题4】细读第(24)段,紧扣加点之处,说说结尾的妙处。
7.名著阅读- (共1题)


【小题1】请你帮助小涵填写空白处①②③。
【小题2】小涵在批注中提出了“拉车夫”作为书名有何好处的疑问,根据你对全书的阅读理解,帮他解答困惑。
8.综合性学习- (共1题)
备选景观:孺子牛塑像、大型水景景观
备选地点:学校小广场、教学区、校园小花园、学校大门口


9.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字词书写:(1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