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A. 校补(jiào) 揩油(kāi) 臂膀(bèi) 铁杆(gān)
B. 菩萨(sà) 门框(kuàng) 派遣(qián) 挪动(nu6)
C. 鞠躬(jū) 招揽(lăn) 沉淀(diàn) 挣扎(zhá)
D. 红晕(yūn) 炼钢(liàn) 紧绷(bēng) 赤裸(luŏ)
A.我读小学时的语文老师常教导我要虚心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向老师不耻下问。 |
B.即使冬天严寒而孤独,我也始终相信,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希望。 |
C.有的国家把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的安全之上,这种安全只是海市蜃楼。 |
D.每个人都有缺点,比如有的人在大庭广众下会比较紧张,说话语无伦次。 |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我市加大了巡查力度。 |
B.“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明互鉴的“软”助力。 |
C.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
D.新一代迎宾展示机器人是一款工作于室内环境,用于迎宾、讲解、接待、引领工作的智能型服务机器人。 |
①也许我们会在纠结一段时间后幡然醒悟:既然无法回避,我们为何不能把机器人当作朋友呢?
②这些新物种将在地球上与我们共存共生共居,变成一个“人工合成”的新地球公民。
③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巨大发展,都会对我们原有的道德观念造成冲击。
④更准确地说是一种生物,而且是自然界无法产生的具有智慧的新物种。
⑤那时的机器人将是一种拥有自主意识和行为的“机器”。
A.③⑤①②④ | B.⑤④②③① | C.③①⑤④② | D.②⑤④①③ |
2.诗歌鉴赏- (共1题)
钱起
溪上残春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小题1】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表现出怎样的环境特点?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一碗入梦
林清玄
①妻子从网上买了一箱大闸蟹,送到家里,每一只都是活蹦乱跳的。从阳澄湖到台北,路远时长,竟能保持螃蟹的生命,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②吃大闸蟹时,儿子忽然发问:“老师说,以前台湾人不吃大闸蟹,这几年开放才开始吃,是真的吗?”“如果说是阳澄湖或太湖的大闸蟹,以前是吃不到。如果是吃毛蟹,爸爸从小就是吃毛蟹的,大闸蟹就是毛蟹的一种啊。”我说。
③我的童年时代,爸爸在六龟新威租了一块林地,搭了一间砖房,在森林里开山。我们常陪爸爸到山上住,有时住上整个夏天。山上食物欠缺,为了补充营养,我们什么都吃:天上飞的鸟雀蝗虫、蚂蚱;地上跑的竹鸡锦蛇、兔子,河里游的小虾、小鱼、毛蟹……
④天空和陆地上的不容易捕捉,河溪里的容易捉到。我们做一些简单的陷阱,,竹子上绑着小虫插在田边河边,第二天就可以接。捉毛蟹则是最有趣的,从下游往上游溯溪、沿路扳开石头,缝隙里就躲着毛蟹,运气好的时候,扳开一块石头,就能捉到五六只。毛蟹盛产之时,个头肥大,我们七八个兄弟忙一个下午,就可以捉到整桶的毛蟹,隔两天再去,又是一桶,几乎捕之不绝。
⑤晚上,爸爸把我们捕来的毛蟹、小鱼、小虾清洗过后,烧一鼎猪油,全都丢下去油炸到酥脆,蘸一点胡椒和盐,一道大莱就这样完成了。当时山上还没有电灯,就着昏黄跳动的油灯,那一大碗的河鲜跳动着颜色的美,金黄的小鱼、淡红的小虾、深红的毛蟹,挑逗着我们的味蕾。
⑥“开动!”爸爸一下指令,我们就大吃起来,咔咔嚓嚓,整只整只地吃进肚子里,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吃螃蟹和吃鱼虾一样,都是不吐骨头的。不!是不吐壳的。
⑦那是令人吮指回味的终极美味,我离开山林之后,就没有再吃过了。就好像爸爸亲手采的草耳(雷公菜)、鸡肉丝菇,还有他亲手用西瓜做的凉菜,都再也吃不到了。
⑧“这就是我们以前吃毛蟹的方式,和吃大闸蟹是很不同的。”我对孩子说。
⑨孩子睡了,我坐在书房,仔细地怀想父亲在开山时的样子,想到我十四岁就离开家乡。当时忙于追寻,很少思念父母。过了六十,时不时就会想起爸爸妈妈,爸妈常入我梦来。
⑩想起那一大碗毛蟹,如真似梦,依稀在眼前,那美丽的颜色,一层一层晕染了我的少年时光,在贫穷里也有华丽的光。
(选自《意林·原创版》2016年第6期,有改动)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中心。【小题2】本文以“一碗入梦”为题有哪些作用?
【小题3】请赏析第⑤段画波浪线句中“挑逗”一词的表达效果。
【小题4】请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并简析其效果。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小题1】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小题2】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4.对比阅读- (共1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但其缺陷处,则在满树齐开,不留余地。予有《惜桂》诗云:“万斛①黄金碾作灰,西风一阵总吹来。早知三日都狼藉,何不留将次第②开?”盛极必衰,乃盈虚③一定之理,凡有富贵荣华一蹴而至者,皆玉兰之为春光,丹桂之为秋色。
(李渔《闲情偶寄·桂》)
(注释)①斛:容量单位,古代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为一解。②次第:依次。③盈虚:盈满或虚空,指发展变化。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的词。
(1)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
(2)乃盈虚一定之理(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孔子云:何陋之有
B. 凡有富贵荣华一蹴而就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 盛极必衰/感极而悲者矣
D. 秋华之香者,莫能如桂/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4】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甲文中,作者描绘莲的生长环境来赞美君子_______的品行;乙文中,作者由___________的特点联想到盛极必衰的人生哲理。
【小题5】甲、乙两文中,都流露出作者对“富贵者”的态度,请分析其异同。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对比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