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标志着静寂,那永恒的静寂.(甲)只有人迹罕至的地方才有青苔,青苔显示出永恒的宁静,显示出野趣、古朴和稚拙。青苔的出现,在宁静中向人昭示亘古不变的洧息,诗人们借此执拗地诉说着变化中的不变,世事变化只是表象,绵延的永恒才是真实。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把玩青苔的心理。他们经过对青苔的咀嚼,表达对人生雪泥鸿爪的思考。(乙)苔痕的意象为中国诗人所钟爱,那湿漉漉的苔痕最不起眼,但却无处不在:在古地边,在石罅旁,在茵茵的绿草深处,在森森的古树上,在诗人的心中无边无际地蔓延,(丙)周邦彦《花犯》词“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甲)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尊崇一个整天吟唱“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的怀才不遇者,而对每个早晨在肉市操刀解牛的庖丁置之度外。“君子远庖厨”,“怀才不遇”确实使中国一代又一代指望“三顾茅庐”的知识分子丧失了操作能力,关于这种心态,古往今来的学者以及他们的著述都没有涉及过。(乙)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对毛遂自荐的嘲笑,是对自作多情的反感,是对敢为天下先的恐惧。怀才不遇仅是一个假动作,为争待遇的一切黑暗动作都要以“怀才不遇”来掩饰。由于一个社会普遍地采取守株待兔的姿势,所以主动出击打到的兔子也就不再是兔子。(丙)一个人一旦主动出击、毛遂自荐,往往被人看不起;因为如此得来的兔子与待遇无关。在这种传统看来,待遇必须是“三顾茅庐”而遇,才名正言顺,人的尊严和成就感才会获得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