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信”,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B.人而无,不知其可也。
C.低眉手续续弹。
D.一人得道,仙及鸡犬,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12-14 09:33: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李士谦传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后擢国子祭酒,士谦知固辞,得免。隋有天下,毕志不仕。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辄奔走赴,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粟数千石,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之。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皆称疾不(______________)    (2)为善士(____________)
(3)对之契(____________) (4)赵郡农民之(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
B.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C.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
D.开皇八年,终于
【小题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事母孝闻 ②贷乡人
B.①辄奔走赴 ②无为吏所拘
C.①士谦知固辞,得免 ②士谦闻出财,补其少者
D.①后擢国子祭酒 ②无吏之所拘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
(2)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小题5】李士谦的主要品质可从□□□□、□□□□两个方面概括。
【小题6】请以现今的道德标准简要评析李士谦的为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   已:停止
B.金就则利   砺:磨砺
C.舆马者 假:借助
D.非能也 水:游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顺流东也
B.为轮  余与四人拥火
C.风雨兴 三人行,必有我师
D.蚓无爪牙利     不坠青云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学习要积累、专心的一组是    ( )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⑤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①②⑤B.②③⑥C.③④⑥D.①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者以设喻引出论断,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C.“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D.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