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理解以下对话的含义:“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而不能欺主谢者;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胥其笑曰:‘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谢者亦各罢去。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27 11:05: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节选自《曾巩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B.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C.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D.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所涉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禄、乞骸骨、填沟壑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B.知越州,任越州知州。知州乃官名。宋初州本有刺史,别命京官知军州事,以分其权柄。其后罢刺史,专用知州,总治州郡政事。
C.熙宁八年夏,“熙宁”为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每个朝代的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D.月相纪日法,即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公在熙宁八年九月临危受命,出任越州知州,到任之前他就下发文书详细了解各属县受灾情况并认真做好了赈灾准备,这突出了赵抃临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
B.赵公不惜违反规定,给予灾民更多救济;不仅如此,赵公还躬行善政,捐资助民。这突出了赵扑救灾突破常规的做法和高尚的人品。
C.赵公忧民爱民,救饥救疫等规划得严谨周密。文中通过一连串的数字,准确介绍救灾措施,充分反映了赵抃出色的救灾成绩,歌颂了赵抃的吏才。
D.曾巩作《越州赵公救灾记》不只是为了宽慰越州百姓对赵公的思念,更是为了总结救灾经验,为后世所借鉴。通过一次救灾全过程的记述,为封建时代的一位清官树碑立传,也留下了一份古代荒政史的珍贵资料。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和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其他篇目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原毁》)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崔楷,字季则。美风望,性刚梗,有当世干具。释褐奉朝请、广平王元怀文学。正始中,以王国官非其人,多被刑戮,惟楷与杨昱以数谏获免。后为尚书左主客郎中、左中郎将。楷性严烈,能摧挫豪强,故时人称之。于时冀、定教州,频遭水害。楷上疏日:顷东北数州,频年淫雨,长河激浪,泛滥为灾。户无担石之储,家有蒙藿之色。臣既乡居水际,目睹荒残,夙宵不寐,言念皇家,愚诚开款,实希效力。使数州士女,无废耕桑之业;圣世洪恩,有赈饥荒之士。臣之至诚,申于今日。”诏曰:“频年水旱为患黎民阻饥静言念之昃不遑食鉴此事条深协在虑但计画功广非朝夕可合宜付外量闻。”事遂施行。楷用功未就,诏还追罢。久之,京兆王继为大将军西讨,引楷为司马。后葛荣转盛,诸将拒击,并皆失利。孝昌初,加楷持节、散骑常侍,寻转军司。未几,分定相二州四郡置殷州,以楷为刺史,加后将军。葛荣自破章武、广阳二王之后,锋不可当。初,楷将之州,人咸劝留家口,单身述职。楷日:“如一身独往,将士又谁肯为人固志也?”遂合家赴州。三年春,贼势已逼,或劝减小弱以避之。楷曰:“ 国家岂不知城小力弱也,置吾死地,今吾死耳!一朝送免儿女,将谓吾心不固。亏忠全爱,臧获耻之,况吾荷国重寄也!”州既新立,了无御备之具。及贼来攻,楷率力抗拒,强弱势悬,每勒兵士抚厉之,莫不争奋,咸称:“崔公尚不惜百口,吾等何爱一身!”速战半旬,死者相枕。力竭城陷,楷执节不屈,贼遂害之,时年五十一。长子士元举茂才,假征虏将军、防域都督,随楷之州,州陷,亦战殁。楷兄弟父子,并死王事,朝野伤叹焉。永熙中,又特赠侍中、仪同三司、冀州刺史。

(选自《魏书.崔楷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频年水旱/为患黎民/阻饥静言/念之昃不遑食/鉴此事条/深协在虑/但计画功广/非朝夕可合/宜付外量闻
B.频年水旱/为患黎民/阻饥静言念之/昃不遑食/鉴此事条/深协在虑/但计画功广/非朝夕可合/宜付外量闻
C.频年水旱为患/黎民阻饥/静言念之昃/不遑食鉴/此事条深/协在虑但/计画功广/非朝夕可合/宜付外量闻
D.频年水旱为患/黎民阻饥/静言念之/昃不遑食/鉴此事条/深协在虑/但计画功广/非朝夕可合/宜付外量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如《周书·李基传》:”释褐员外散骑常侍。”
B.刺史:古代官名,始设于西汉。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
C.茂才:即秀才。汉时开始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西汉时避汉武帝讳改称"茂才”。
D.仪同三司:汉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仪同三司”谓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楷性情耿直,严肃刚烈。任广平王元怀文学期间,王国官员大都因不称职而受惩处,只有他与杨昱因多次进谏而获免。后来又因打击豪强而受到人们称赞。
B.崔楷关心民生,为国分忧。冀定数州频繁遭受水害,他上疏表达对百姓贫困生活的担忧,并表示愿意竭尽忠诚为朝廷效力。可惜事情未完成就被朝廷召回。
C.崔楷勇于担当,不谋私利。当初任殷州刺史时,人们劝他留下家人单身赴任,他认为这会动摇军心,带领全家赴州:后有人劝他放弃小弱城池,他不为所动。
D.崔楷英勇无畏,以身殉国。敌人来攻,他竭力抵抗,士兵在他的激励下也奋力作战,但因实力悬殊,经过五天激战后州城陷落。崔楷被俘,英勇不屈,遭到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亏忠全爱,臧获耻之,况吾荷国重寄也!
(2)楷兄弟父子,并死王事,朝野伤叹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娄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今陛下起于沛,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秦地被山带河,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匈奴不可击。上怒,械系敬广武。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彊,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上取家人于冒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刘敬从匈奴来,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上曰:“善。”乃使敬徙所言关中十余口。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①指西周王周成王、周康王。盛鼎时期,是西周最为的阶段。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B.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C.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D.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后稷,远古时华夏民族的共主,也是周王朝的先祖,农耕业的始祖。
B.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也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代指商帝。
C.赐姓,指天子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子功臣,以示褒宠。
D.家人子,汉代对无官职名号宫人的称呼,是汉代后宫低等级的嫔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敬劝说迁都,高帝当即采纳。刘敬通过引荐见到了高帝,陈述都城不宜建在洛阳而应建在关中,受到了高帝的称赞并被赐给官职。
B.刘敬出使甸奴,归来反对战争。派去匈奴的使臣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而刘敬认为不可以,高帝很生气,将他关押在广武,后赦免了他。
C.刘敬主张和亲,出使匈奴订约。高帝担忧匈奴侵扰,刘敬说对匈奴不能用武力制服,用和亲的方式可以使天下安定,并奉命出使订立盟约。
D.刘敬审时度势,有远见卓识。刘敬分析形势,认为匈奴部落距离长安比较近;关中刚刚经过战争,百姓稀少,土地肥沃,应移民关中。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陛下起于沛,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
(2)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天祥,字吉甫,因兄祐仕河南,自宁晋徙家洛阳。天祥少隶军籍,善骑射。中统三年,李璮叛据济南,结宋为外援,河北河南宣慰司承制以天祥为千户,屯三汊口,防遏宋兵。事平罢归,居偃师南山,有田百余亩,躬耕读书,从之游者甚众。其居近缑氏山,因号曰缑山先生。初,天祥未知学,祐未之奇也,别去数岁,献所为诗于祐,祐疑假手它人,及与语,出入经史,谈辨该博,乃大称异。

至元十一年,除从仕郎。十三年,兴国军以籍兵器致乱,行省命天祥知本军事。事定,莫不服其威信。居岁余,诏改本军为路,有代天祥为总管者,务变更旧政,治隐匿兵者甚急,天祥去未久而兴国复变,邻郡寿昌府及大江南北诸城邑,多乘势杀守将以应之。时方改行省为宣慰司,参政忽都帖木儿、贾居贞,万户郑鼎臣为宣慰使。鼎臣帅兵讨之,至樊口,兵败死。黄州遂声言攻阳罗堡,鄂州大震。时忽都帖木儿恇怯不敢出兵,天祥言于居贞曰:“阳罗堡依山为垒,素有严备,彼若来攻,我之利也。且南人浮躁,轻进易退,官军凭高据险,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乘此一胜,则大势已定。然后取黄州、寿昌,如摧枯拉朽耳。”居贞深然之,而忽都帖木儿意犹未决。闻至阳罗堡,居贞力趣之,乃引兵宿于青山,明日,大败其众,皆如天祥所料。初,行省闻变,尽执鄂州城中南人将杀之,以防内应。天祥力止之,至是被执者皆纵去。复遣天祥权知寿昌府事,授兵二百余人。为乱者闻官军至,皆弃城依险而自保。

大德三年六月,迁河北河南廉访使,以疾不起。人有冤抑,往往就天祥家求直,天祥以不在其位,却去之。至大四年,仁宗即位,复遣使召之,辞以老疾不起。延祐三年四月,卒于家,年八十。追封赵国公,谥文忠。

(节选自《元史·陈天祥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
B.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
C.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
D.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有姑且、暂且的意思,后指暂代官职。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领、署、摄、假等。
B.万户,官职名,金初设置,元代相沿,为世袭文职。万户为“万夫之长”,隶属于中央枢密院;驻扎各路者,则分属于行省。
C.宣慰司,介于省与州之间的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宣慰司长官称为“宣慰使”。宣慰司这一机构最早见于金朝,元朝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设立。
D.追封,同“追谥”、“追尊”,指为死者追加封号。《汉书·张贺传》记载,汉宣帝时,追封张贺为恩德侯,是为追封之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平定李璮之乱后,陈天祥选择辞官归家,住在偃师南山中,边耕种边读书,跟随他、与他交往的人有很多。
B.在陈天祥平定了兴国军的兵乱后,接替他的人改变了他制定的策略,兴国又发生了民变,附近城镇的叛民也乘势杀死守将来响应。
C.当时黄州叛民扬言要攻打阳罗堡,在忽都帖木儿还在对陈天祥的计策犹豫不决时,贾居贞引兵前去迎战叛民,结果大败叛军,完全符合陈天祥的预料。
D.陈天祥暂管寿昌府政事,朝廷派给他二百多士兵。叛民听说官兵来了,都弃城冒险反抗以求保命。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有冤抑,往往就天祥家求直,天祥以不在其位,却去之。(《元史·陈天祥传》)
(2)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