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杰,本名务光,相州釜阳人。后魏并州刺史宝之裔孙。少以孝友著。擢明经第,解褐齐州参军事,迁累天官员外郎。为吏详敏,有治誉。以采访使行山南,时户口逋荡,细弱下户为豪力所兼。杰为设科条区处,检防亡匿,复业者十七八。神龙中,为河东巡察黜陟使,课最诸道。先天中,进陕州刺史、水陆发运使。置使自杰始。改河南尹。

杰既精听断,虽行来食饮,省治不少废,繇是府无淹事,人吏爱之。寡妇有告其子不孝者,杰物色非是,谓妇曰:“子法当死,无悔乎?”答曰:“子无状,宁其悔!”乃命市棺还敛之,使人迹妇出,与一道士语,顷持棺至。杰令捕道士按问,乃与妇私不得逞。杰杀道士,内于棺。河、汴之交旧有梁公埭,废不治,南方漕弗通,杰调汴、郑丁男复作之,不费而利。

入代宋璟为御史大夫。尚衣奉御长孙昕素恶杰遇于道内恃玄宗娅婿与所亲杨仙玉共殴辱之杰诉曰败发肤病在身辱衣冠耻在国帝怒,诏斩昕等朝堂。左散骑常侍马怀素建言:“阳和月,不可以殊死。”乃敕杖杀之,谢百官,降书慰杰。

以护作桥陵,封武威县子。初,杰引侍御史王旭为护陵判官。旭贪赃,杰将绳之,未及发,反为所构,出衢州刺史。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复为御史劾免。开元六年卒,帝悼之,特赠户部尚书。

(选自《新唐书·李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尚衣奉御长孙昕/素恶杰/遇于道内/恃玄宗娅婿/与所亲杨仙玉共殴辱之/杰诉曰/败发肤/痛在身/辱衣冠/耻在国/
B.尚衣奉御长孙昕素恶杰/遇于道内/恃玄宗娅婿/与所亲杨仙玉共殴辱之/杰诉曰/败发肤痛在身/辱衣冠/耻在国
C.尚衣奉御长孙昕素恶杰/遇于道/内恃玄宗娅婿/与所亲杨仙玉共殴辱之/杰诉曰/败发肤/痛在身/辱衣冠/耻在国/
D.尚衣奉御长孙昕素恶杰/遇于道/内恃玄宗娅婿/与所亲杨仙玉共殴辱之/杰诉曰/败发肤痛/在身/辱衣冠耻/在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入仕为官,又称“释褐”。
B.明经,属于汉代察举制度科目之一,隋废九品中正制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进士科重经术,明经科重文辞。
C.杖杀,又称“杖毙”、“棰杀”,是一种用杖击处死罪犯的行刑方式。隋代把“笞、杖、徒、流、死”定为五刑。
D.户部,古代官署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长官为户部尚书。隋代定吏、民、礼、兵、刑、工六部,唐避太宗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杰勤政爱民。他任采访使巡行山南时,制定查检防止逃亡和隐匿户口的政策,使得十七八户人家恢复生业;平常即使行途中吃饭喝水,也不停止处理政事。
B.李杰政绩突出。他任河东巡察黜陟使时考核政绩为各道最优;他征调汴、郑一带丁男修复整治黄河、汴水汇合处的梁公埭,不事花费而获益。
C.李杰精于断案。他在处理寡妇控告儿子一案中,通过暗中查访,求得真相后,机智地处理了案件。
D.李杰深受皇帝喜爱。他受到长孙昕和杨仙玉殴打侮辱,皇帝为此处死长孙昕等人,向百官谢过并下诏书慰问他;他去世,皇帝哀悼他并给他追授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命市棺还敛之,使人迹妇出,与一道士语,顷持棺至。
(2)旭贪赃,杰将绳之,未及发,反为所构,出衢州刺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6 04:44: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注:三尸,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三个神,也叫“三尸神”。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 字:书法
B.邀与李振故   善:善良
C.与乎石门之异矣 徒:徒弟
D.世以为三高士 目:看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遨入少室山为道士 今其智反不能及
B.徙居华阴,欲求之 击沛公于坐
C.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及其所既倦
D.鼓无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不
【小题3】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华阴,华山之南,古代以山之北、水之南为阳,山之南、水之北为阴。
C.《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作品,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
D.五音,又称五声,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
B.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
C.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
D.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殿、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振得罪南窜,邀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同类题3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长作诗,其它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
(2)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客隐兖州。少喜文章,能辩论,慷慨尚气,自许以功名显。李光弼镇河南,盗起苏、常间,残掠乡县。代宗诏中人马日新与光弼麾下皆讨。建封见中人,请前喻贼,可不须战。因到贼屯开譬祸福,一日降数千人,纵还田里,由是知名。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①。
李希烈既破梁崇义,跋扈不臣,寿州刺史崔昭与相闻,德宗召宰相选代昭者,杞仓卒不暇取它吏,即白用建封。希烈数败王师,张甚,遂僭即天子位。是时,四方尚多故,乃缮陴隍,益治兵,四鄙附悦。希烈使票帅悍卒来战,建封皆沮衄之。贼平,进封阶。
是时,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又邀阍闼②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死耳!”遂击宦者。有司执之以闻,帝黜宦人,赐农帛十匹,然宫市不废也。谏臣交章列上,皆不纳,故建封请间为帝言之,帝颇顺听。会诏书蠲民逋赋,帝问何如,答曰:“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治徐凡十年,躬于所事,一军大治。善容人过,至健黠亦未尝曲法假之。其言忠义感激,故下皆畏悦。性乐士,贤不肖游其门者礼必均,故其往如归。许孟容、韩愈皆奏署幕府,有文章传于时。
(选自《新唐书•张建封传》)
(注)①马燧、李灵耀、杨炎、卢杞均为人名。②阍闼:宫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
B.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
C.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
D.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使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为检核问事之意,史即御史。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部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建封慷慨豪迈,洞察事理。李光弼奉命讨伐苏、常一带的盗贼时,张建封认为不必交战,只要晓谕祸福就能令盗贼投降,果如所料。
B.张建封文武双全,治军有方。李希烈叛乱,派精兵强将攻打寿州,张建封修壕练兵严加抵拒,叛军最后被平;治理徐州时,全军大治。
C.张建封关心民生,体恤民情。宦官主持宫市,欺行霸市,一农夫反抗被拒,张建封向皇帝求情,并趁机请求废除宫市,皇帝欣然应允。
D.张建封待人宽容,礼贤下士。张建封善容人过,对恶人也法内宽容;喜欢延揽人才,不管贤能与否均同礼相待,士人也觉得宾至如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
(2)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呆,乃召弘正署其旧职。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宾僚参佐,请之于朝。颇好儒书,尤能史书,《左传》、《国史》,知其大略。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
(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B.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C.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D.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权”表示暂代官职,“兼”“领”表示兼任官职,“行”“守”表示代理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辞官。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见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
B.田弘正遵从规制,坚守臣节。在魏州,他拆毁超逾规制的馆宇服玩,不用过于豪华的正厅,请朝廷任命宾僚参佐。
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人劝诱阻挠,他仍心向朝廷。
D.田弘正御下不严,被害致死。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他及其家属等一起遇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
(2)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