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泰昌时,征其兵援辽。良玉遣兄邦屏、弟民屏先以数千人往。朝命賜良玉三品服,授邦屏都司佥书,民屏守备。天启元年,邦屏渡浑河战死,民屏突围出。良玉自统精卒三千赴之,所过秋毫无犯。诏加二品服,即予封诰良玉陈邦屏死状请优恤因言臣自征播以来所建之功不满谗妒口贝锦高张忠诚孰表帝优诏报之。赠邦屏都督佥事,锡世荫,与陈策等合祠;民屏进都司佥书。部议再征兵二千。良玉与民屏驰还,抵家甫一日,而奢崇明党樊龙反重庆,赍金帛结援。良玉斩其使,即发兵率民屏及邦屏子翼明、拱明溯流西上,度渝城,奄至重庆南坪关,扼贼归路。伏兵袭两河,焚其舟。分兵守忠州,驰檄夔州,令急防瞿塘上下。贼出战,即败归。良玉上其状,擢民屏参将,翼明、拱明守备。已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良玉乃还军攻二郎关,民屏先登,已,克佛图关,复重庆。良玉初举兵,即以疏闻。命封夫人,锡诰命,至是复授都督佥事,充总兵官。崇祯十七年春,献忠遂长驱犯夔州。良玉驰援,众寡不敌,溃。及全蜀尽陷,良玉慷慨语其众曰:“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悉召所部约曰:“有从贼者,族无赦!”乃分兵守四境。贼遍招土司,独无敢至石住者。后献忠死,良玉竟以寿终。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良玉陈邦屏死/状请优恤/因言臣自征播以来所建之/功不满谗妒口/贝锦高张/忠诚孰表/帝优诏报之/
B.良玉陈邦屏死状/请优恤/因言臣自征播以来所建之功/不满谗妒口/贝锦高张/忠诚孰表/帝优诏报之/
C.良玉陈邦屏死状/请优恤因/言臣自征播以来所建之功/不满谗妒/口贝锦高张/忠诚孰表/帝优诏报之/
D.良玉陈邦屏死状/请优恤/因言臣自征播以来所建之功/不满谗妒口/贝锦高张/忠诚孰表帝/优诏报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硅宣抚使,是指明、清四川土司名。明朝天启元年(1621),由石硅宣抚司升置。
B.封诰,主要指我国古代社会帝王对有功之官员及其先代或是妻室所授予封典的诰命。
C.世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官爵而得官,世荫和世袭都是爵位、官职的一种传承制度。
D.部议,在旧时它指中央各部内的决定。在本文中部议特指的是由兵部做出的决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良玉治军严明。天启元年,秦良玉亲率三千精兵前去支援民屏,对沿途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丝毫地侵扰。
B.秦良玉胆智过人。面对反贼的贿赂,她杀来使,乘敌不备,扼住贼兵的归路,烧毁敌船,驻防瞿塘峡。
C.秦良玉巾帼不让须眉。奢崇明围攻成都时,各地的土司都贪图贿赂,按兵不动,只有秦良玉击鼓西征。
D.秦良玉忠贞爱国。张献忠攻打夔州,她寡不敌众,军队溃败。为保四川不被攻占,誓死杀敌决不投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玉乃还军攻二郎关,民屏先登,已,克佛图关,复重庆。
(2)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2 01:05: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沈希仪,字.唐佐,贵县人。嗣世职为奉议卫指挥使。正德十二年,调征永安。以数百人捣陈村寨,马陷淖中,腾而上,连馘三酋,破其余众。
嘉靖五年,总督姚镆将讨田州岑猛。用希仪计,间猛妇翁归顺土酋岑璋,使图猛,而分兵五哨进。
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比明合战,则所遣军已立帜山巅,贼大败溃。猛走归顺,为璋所执,田州平。希仪功最,镆抑之,止受赉。
改右江柳庆参将,驻柳州。柳在万山中,城外五里即贼巢,军民至无地可田,而官军素罢不任战。
又贼耳目遍官府,闺闼.动静无不知。希仪谓欲大破贼,非狼兵不可,请于制府。调那地狼兵二千来,戍兵稍振。乃求得与瑶通贩易者数十人,持其罪而厚抚之,使诇贼。贼动静,希仪亦无不知。及驻军设伏,贼必至,遇伏辄奔。官军击之,无不如志。已,贼寇他所,官军又先至。远村僻聚,贼度官军所不逮者,往寇之,官军又未尝不在,贼惊以为神。
希仪每于风雨晦冥夜,侦贼所止宿,分遣人赍铳潜伏舍旁。中夜铳举,贼大骇曰:“老沈来矣!”咸挈妻子匍匐上山。儿啼女号,或寒冻触厓石死,争怨悔作贼非计。希仪镇柳、庆久,渠魁宿猾捕诛殆尽。先后捣巢,斩馘积五千余级,未尝悉奏功,故多不叙。十九年,复谢病,柳人祀之山云祠。希仪镇柳、庆,每战必先登,身数被创,阴雨辄痛剧,故数谢病。二十六年,琼州五指山熟黎素畏法,供徭赋,知州邵浚虐取之。其酋那燕遂结崖州、感恩、昌化诸黎为乱。希仪乃偕参将武鸾、俞大猷等直入五指山下,斩那燕及其党五千四百有奇。后倭寇海上,命督川、广兵赴剿。无功,为周如斗劾罢。
赞曰:呜呼,明至中叶,曷尝无边材哉!如沈希仪之徒,出奇制胜,得士卒死力,虽古名将何以加焉?然功高赏薄,起蹶靡常。此无异故,其抗怀奋激,无以结欢在朝柄政重人,宜其粗龉不相入也!
(选自《明史•卷二百十一•列传第九十九》,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
B.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
C.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
D.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本义是生儿育女。古时,男子二十岁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结发及笄时取字。
B.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州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路、府、省、道等,区域大小大致相同。
C.闺,旧时特指女子居住的内室。闼,建筑物内的小门。文中的“闺闼”指女眷所居内室的门户。
D.徭,指古代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赋,田赋。“轻徭薄赋”指“减轻徭役,降低赋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希仪颇有勇力。陈村寨一战,希仪的战马陷在泥淖之中,他腾跃而起,连杀几个头领。
B.沈希仪智谋过人。姚镆征讨岑猛,用希仪离间计,夜出奇兵,最终大败岑猛,平定田州。
C.沈希仪战功显赫。在镇守柳庆二州期间,捣毁贼巢,先后斩杀不法之徒,就达到五千多。
D.沈希仪深得人心。希仪平定柳州厚抚有罪士卒,离开时,有柳人在山云洞为他设祀纪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远村僻聚,贼度官军所不逮者,往寇之,官军又未尝不在,贼惊以为神。
(2)此无异故,其抗怀奋激,无以结欢在朝柄政重人,宜其龃龉不相入也!

同类题2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文升,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日:“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溏罢倪岳代溏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A.吏部尚书屠溏罢倪岳/代溏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B.吏部尚书屠溏/罢倪岳代溏/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C.吏部尚书屠溏罢/倪岳代溏/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D.吏部尚书屠溏/罢倪岳代溏/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不久后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孝宗,明朝皇帝朱祐樘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皇帝、后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C.教坊,始于唐代,是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宋、金、元各代亦置教坊,明置教坊司,司礼部,清废。
D.所司,这里指主管官吏,亦作“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所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名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日:“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同类题3

   陶鲁,字自强,荫授新会丞。当是时,广西瑶流劫诸府,破城杀吏无虚月。香山、顺德间,土寇蜂起,新会无赖子群聚应之。鲁召父老语曰:“贼气吞吾城,不早备且陷,若辈能率子弟捍御乎?”皆曰:“诺。”乃筑堡砦,缮甲兵,练技勇,以孤城捍贼冲,建郭掘壕,布铁蒺藜刺竹于外,城守大固,贼来犯,辄击破之。天顺七年,秩满,巡抚叶盛上其绩,就迁知县。寻以破贼功,进广州同知,仍知县事。鲁善抚士,多智计,谋定后战。凿池公署后,为亭其中,不置桥。夜则召部下计事,以版度一人。语毕,令退。如是凡数人。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故常得胜算而机不泄。羽书狎至,戎装宿戒,声色不动。审敌可乘,潜师出城。中夜合围,晓辄奏凯。贼善侦,终不能得其要领。历官四十五年,始终不离兵事。大小数十战。凡斩首二万一千四百有奇,夺还被掠及抚安复业者十三万七千有奇,两广人倚之如长城。然鲁将兵不专尚武,尝语:“治寇贼,化之为先。不得已始杀之耳。”每平贼,率置县建学以兴教化。

(《明史·陶鲁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授新会丞荫:私下,暗地。
B.甲兵   缮:修补,整治。
C.羽书至   狎:交替,轮番。
D.敌可乘   审:审查,弄明。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陶鲁 “多智计,谋定后战”的举措的一组是( )
① 不早备且陷   ② 乃筑堡砦   ③ 建郭掘壕   ④ 为亭其中   ⑤ 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 ⑥ 潜师出城   ⑦ 化之为先
A.①②⑤B.④⑤⑥C.③④⑦D.⑤⑥⑦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鲁初登仕途,正遇上两广境内贼寇横行,陶鲁号召地方百姓练兵筑垒,抵御流寇。
B.由于抗击贼寇功绩卓著,陶鲁深受上司的赏识,或因任职期满而升职,或提拔兼职。
C.陶鲁善于安抚人心,又处事缜密,多谋善断,出奇制胜,因此深受两广人民的倚重。
D.陶鲁虽然连胜贼寇,未离军旅,但并不擅长武艺,他主张教化为先,剿杀只是辅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太祖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问之。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十年,北征还,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
二十二年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汰冗官。官吏谪隶军籍者放还乡,诏文臣年七十致仕,河溢开封,免税粮。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夏四月,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夏税方急,乃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趣命中官具楮笔,令士奇就门楼书诏。庚辰,帝不豫,辛巳,大渐,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赞曰:“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选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B.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C.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D.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子,指古代帝王、诸侯的妻妾妃子中所生的长子,后来泛指王侯的嫡长子。
B.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常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或重臣留守宫廷处理国事。
C.大赦,中国古代皇帝在登基、换年号、立后、立太子等情况下,对已判罪犯减刑或免刑。
D.冗官,冗,指闲散、多余无用的,冗官是指闲散官员,或无专取而备执行临时使命的官吏。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体恤士卒。仁宗受命检阅卫士时,因为体恤士兵寒冷让其吃饭后再检阅,说明他有体恤百姓之心,因此受到太祖的称赞。
B.仁宗宽厚本分。朱高煦、朱高燧一直图谋夺嫡,仁宗表示对此不知,只专注于本职;谋立朱高燧事件败露后,仁宗尽力为其开脱,使其免罪。
C.仁宗广施恩泽。他登基以后,罢宝船、市马及采办,汰冗官,放官吏还乡,诏文臣致仕免税粮等一系列行为,可以称得上是惠政不断。
D.仁宗行事果断。洪熙元年夏,山东等地出现饥荒,面对紧急情况,他当机立断命令杨士奇拟诏减免粮税,没有预先通知户、工二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2)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文,字千之,初名强,束鹿人。永乐十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持廉奉法,为都御史顾佐所称。宣德末,奉命治彰德妖贼张普祥狱。还奏称旨,赐今名。

英宗即位,迁陕西按察使。遭父忧,命奔丧,起视事。正统三年正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五年召为大理寺卿。明年与刑部侍郎何文渊录在京刑狱,寻迁右都御史。九年出视延绥、宁夏边务。劾治定边营失律都督佥事王祯、都督同知黄真等罪,边徼为肃。明年代陈镒镇守陕西,平凉、临洮、巩昌饥,奏免其租。寻进左都御史。在陕五年,镇静不扰。

景泰改元,召掌院事。文为人深刻有城府,面目严冷,与陈镒同官,一揖外未尝接谈。诸御史畏之若神,廷臣无敢干以私者,然中实柔媚。初,按大理少卿薛瑄狱,希王振指,欲坐瑄死。至是治中官金英纵家奴不法事,但抵奴罪。给事中林聪等劾文、镒畏势长奸,下诏狱。二人俱伏,乃宥之。

是时陈循最任好刚自用高谷与循不相能以文强悍思引与共政以敌之乃疏请增阁员。循举其乡人萧维祯,谷遂举文。而文得中官王诚助,于是诏用文。寻自江、淮还朝,改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直文渊阁。二品大臣入阁自文始。寻遭母丧,夺哀如前。文虽为谷所引,而谷迟重,循性明决,文反与循合而不附谷。其后以子伦故,欲倾考官,又用谷言而罢。由是两人卒不相得。

五年进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再进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英宗复位,即日与于谦执于班内。言官劾文与谦等谋立外籓,命鞫于廷。文力辩曰:“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廷臣遂坐谦、文召敬谋未定,与谦同斩于市,诸子悉戍边。敬亦坐知谋反故纵,减死,戍铁岭。成化初,赦其子还,寻复官,赠太保,谥毅愍。

(节选自《明史·王文传》有删节)

(注)忮:zhì,刻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陈循最任好刚/自用高谷/与循不相能以文强悍/思引与共政以/敌之乃疏请增阁员
B.是时/陈循最任好刚/自用/高谷与循不相能以文强悍/思引与共政/以敌之乃疏请/增阁员
C.是时/陈循最任/好刚自用/高谷与循不相能/以文强悍/思引与共政以敌之/乃疏请增阁员
D.是时/陈循最任/好刚自用高谷/与循不相能/以文强悍/思引与共政/以敌之/乃疏请/增阁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元,为古代君主改用新年号纪年。年号以一为元,故称“改元”。有新君即位次年改用新号;有一帝在位屡次更改年号;有实行一帝一元制,如明清两代。
B.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C.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D.“夺哀”犹“夺服”,也叫“服除”,指古代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文持廉奉法,为政崇尚清简。镇守陕西五年,百姓安宁。
B.王文深得皇帝倚重。父亲、母亲去世,两次均未能守孝至服除就被起用处理政事。
C.给事中林聪等人弹劾王文、陈镒畏惧权势助长邪恶,关他们到诏狱。二人全都认罪,朝廷反而原谅了他们。
D.王文谋立外藩。王文和于谦同斩于闹市,并祸及后代。王文虽然最后被平反昭雪,但也是他咎由自取。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虽为谷所引,而谷迟重,循性明决,文反与循合而不附谷。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