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7)为
①不侵官   ______________    ②天下理财   ______________
③同俗自媚于众   ______________    ④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______________
⑤未能助上大有为   ______________    ⑥不足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
⑦若属皆且所虏   ______________    ⑧何辞为   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2-16 08:49: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西湖七月半

张 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器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器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争犒门军酒钱,轿夫燎,列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怀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选自《陶庵梦忆》)

(阅读指要)
本文以富有个性化的笔触,记述了七月十五日游览西湖的情景,惟妙惟肖地勾勒了各种游人的神情意态。文章语言简练,描写生动,讽刺辛辣;文末写作者及其韵友,更是绘声绘色,文情并茂。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冠盛筵(________)   (2)茶铛煮(________)
(3)轿夫燎(________)    (4)列岸上(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五类看之     ②穷予生之光阴疗梅也哉
B.①看月而人不见看月之态 ②日月忽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C.①一一簇拥去   ②佣者笑应曰
D.①笑啼杂 ②小大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娃闺秀”、“童娈”、“名妓闲僧”、“好友佳人”、“韵友”皆是作者眼中的“七月半之人”。
B.五种人,涵盖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别,游湖的繁华,其实也是社会的繁华,更是作者醉心于繁华的现实生活的写照
C.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俗人眼中似无可看,而在雅人的眼中,则处处是诗。作者的审美情趣自然是高雅脱俗的,但也不免传统文人孤高自赏的毛病。
D.本文是一篇绝妙的游记散文。文字简洁,描写生动,构思新奇。最后一段从前面的第三人称的叙述转为第一人称的叙述。开头奇警峭拔,结尾韵味悠长,艺术技巧委实高明。
【小题4】用“/”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
此 时 月 如 镜 新 磨 山 复 整 汝 湖 复 颒 面 向 之 浅 斟 低 唱 者 出 匿 影树 下 者 亦 出 吾 辈 往 通 声 气 拉 与 同 坐。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2)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日:‘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释)①乾没氏:指投机牟利的人。
【小题1】文中的“长安”就是现在的_____一带。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于娄公所  (2)信道未  (3)无乃与伯休异乎  (4)以此为哉
【小题3】下列各句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以我故为之。/尔无忘乃父之志。
B.能定能应,不物诱。/阿母汝求,便复在旦夕。
C.固古人所以隐也,子何疑?/犹且从师而问
D.叹曰:“我本逃名,……”/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
(2)予意大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
【小题5】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李生请他为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为发端,借题发挥,揭露了那些以“隐士”为名,而实为求取利禄之徒的丑陋面目。
B.娄公以“市隐”作为斋名,有自我标榜的意味。
C.作者对小隐和大隐作了深入的剖析,认为小隐和大隐是两种不同的境界,而隐于何处是区分小隐和大隐的重要标志。
D.作者借韩伯休的故事,旨在与娄公进行对照,借此进一步质疑娄公隐逸的动机。
【小题6】作者认为娄公不是真正的隐士,而是为了“求显”。请从文中概括相关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