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头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
B.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警诫。
C.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人们)最终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
D.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仁爱的人广泛施布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献出他们的忠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3-01 10:45: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B.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C.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D.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学问和技能;也可指《诗经》六艺,即风、雅、颂、赋、比、兴。
B.公府,我国古代官署名,指三公(太尉、丞相、太师)的公署,公府的职权重大,属于中央一级官府机构。
C.公车,汉代官署名。汉代有以公家马车送应试举人赴京赶考的传统,后来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D.征拜,征聘并授予官职。征,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任职;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志向高洁,不尚虚浮。他才高而淡静,多次被征召也不去就任,不好结交世俗之人,不满贵族奢侈之风。
B.张衡精通文学,博学善文。他五经六艺都通晓,曾写《二京赋》来讽谏时事,写《思玄赋》来寄托自己的情志。
C.张衡潜心科研,成就辉煌。他擅长“术学”,精通测天仪器,制造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并以此测报地震方位。
D.张衡治理有方,政绩卓然。做河间王相时,尽管河间王骄横奢侈,豪右胡作非为,但他严厉治理,效果显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2)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①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②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下延光狱,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

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

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明宗扶髀(bì)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有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潞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yūn)皆及祸以死。末帝③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

(注)①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②梁: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③末帝:明宗李嗣源养子,后唐末代皇帝,又称废帝。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
B.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與乃开门
C.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舆/乃开门
D.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
【小题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明宗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李嗣源的谥号,谥号诞生于西周早期。
B.“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C.“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
D.“崩”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表示天子的死,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延光聪慧机敏。唐明宗做节度使时便把范延光置于麾下,范延光的与众不同让唐明宗觉得惊奇。
B.范延光具有谋略。朱守殷谋反,范延光建议趁敌人不备猛攻,带先头部队五百人飞驰至城下,以神速震慑对方,取得效果。
C.范延光遇事冷静。明宗患病,京师议论纷纷,有人劝延光严厉制裁,延光以静制动,不久,明宗病情好转,京师也安定下来。
D.范延光颇有远见。当时秦王握有兵权,非常骄纵,延光害怕祸患波及自己,力请辞官,后来果然唐室大乱,延光免受祸患。
【小题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下延光狱,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2)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

同类题3

   于义,字慈恭,河南洛阳人也。义少矜严,有操尚,笃志好学。大统末,以父功,赐爵平昌县伯,邑五百户,其后改封广都县公。周闵帝受禅,增邑六百户。累迁安武太守,专崇德教,不尚威刑。有郡民张善安、王叔儿争财相讼,义曰:“太守德薄不胜任之所致,非其罪也。”于是取家财,倍与二人,喻而遣去。善安等各怀耻愧,移贯他州。于是风教大洽。其以德化人,皆此类也。进封建平郡公。明、武世,历西京、瓜、邵三州刺史。数从征伐,进位开府。宣帝嗣位,政刑日乱,义上疏谏。时郑译、刘昉以恩幸当权,谓义不利于己,先恶之于帝。帝览表色动,谓侍臣曰:“于义谤讪朝廷也。”御正大夫颜之仪进曰:“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犹惧不闻过。于义之言,不可罪也。”帝乃解。及高祖作相,王谦构逆,高祖将击之,问将于高颎。颎答曰:“于义素有经略,可为元帅。”高祖初然之。刘昉进曰:“梁睿位望素重,不可居义之下。”高祖乃止。于是以睿为元帅,以义为行军总管。谦将达奚基拥众据开远,义将左军击破之。寻拜潼州总管,赐奴婢五百口,杂彩三千段,超拜上柱国。时义兄翼为太尉,弟智、兄子仲文并上柱国,大将军已上十余人,称为贵戚。岁余,以疾免职,归于京师。数月卒,时年五十。赠豫州刺史,谥曰刚。赙物千段,粟米五百石。子宣道、宣敏,并知名。宣道,字元明,性谨密,不交非类。仕周释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赐爵成安县男邑二百户丁父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献皇后命中使敦谕岁余起令视事免丧,拜车骑将军,兼左卫长史。后六岁,迁太子左卫副率,进位上仪同。后卒,年四十二。

(节选自《隋书•于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仕周释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赐爵成安县男/邑二百户/丁父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献皇后命中使敦谕/岁余/起令视事/
B.仕周释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赐爵成安县男/邑二百户/丁父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献皇后/命中使敦谕/岁余/起令视事/
C.仕周/释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赐爵成安县男/邑二百户/丁父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献皇后/命中使敦谕/岁余/起令视事/
D.仕周/释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赐爵成安县男/邑二百户/丁父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献皇后命中使敦谕/岁余/起令视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伯,和下文的县公都是古代的爵位、爵号,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
B.诽谤之木,“诽谤”相当于谏言,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即“诽谤之木”。
C.杂彩,杂色丝织品,古代代表丝织品的名词还有“绸、缎、帛、绮、练、绢、褐、锦”等。
D.贵戚,古代指帝王亲族或有权势的豪门世族,而外戚指的是帝王的母族、妻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义注重教化,治理效果显著。他担任安武太守时,处理郡民为钱财相争的官司,首先反躬自省,然后用行动感化教育他们;他治理的地方风气非常纯正。
B.于义正直进言,得到朝臣支持。面对国家政刑混乱的局面,他直言进谏,却遭到宠臣的诬陷,因此被皇帝质疑,但御正大夫颜之仪在皇帝面前为他辩护。
C.于义胸有韬略,善于用兵打仗。高祖打算让于义担任主帅平定王谦叛乱,却遭到刘昉的反对,于义只好任行军总管,他率领左军击败了王谦的部将达奚惎。
D.于义仕途顺利,最终官高位显。他凭借父亲恩荫被封爵,曾在地方担任行政长官,在朝中出任高官,受命带兵平定叛乱,凭借功勋被破格任命上柱国之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取家财,倍与二人,喻而遣去。张善安等各怀耻愧,移贯他州。
(2)时郑译、刘昉以恩幸当权,谓义不利于己,先恶之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