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 (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04 02:46: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秋九月,楚子围宋。
宋人使乐婴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子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又何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微。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 ①犀:申犀,申舟之子。②不谷: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辞。③考死:意为完成使命而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
B.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
C.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
D.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亡也 鄙:以……为边境
B.遂其君命 致:传达
C.筑室,耕者 反:造反
D.敝邑子而食 易:交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舟出访齐国,担心自己路过宋国会被杀是因为他曾在孟诸战役中得罪了宋国。
B.宋被围,求救于晋,晋侯听从伯宗的劝告没有出兵,而是派解扬通知宋国投降。
C.解扬认为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尽管他违背了诺言,楚庄王还是放了他。
D.宋人害怕楚国长期围城,派华元连夜潜入楚营与子反谈判,签订盟约,宋楚讲和。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
(2)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管:钥匙。②孟明、西乞、白乙:秦国三个将领的名字。③中寿:七十岁。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蹇叔之子师     与:参加,参与
B.轻则寡谋,无礼则 脱:轻慢
C.郑商人弦高将于周 市:做买卖
D.则束载、兵、秣马矣 厉:鼓励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且行千里,谁不知
B.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郑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C.左右免胄下 勤无所,必有悖心
D.劳师袭远,非所闻也 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小题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预示秦军此次出师必败的一项是(   )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③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④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⑤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⑥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蹇叔是作者笔下的正面形象。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可见其老谋深算。
B.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作主张而出师。
C.当时,周大夫王孙满还小,看到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的现象,就向当时的秦军统帅说:轻狂就少谋略,不讲谋略,军队就会招致失败。
D.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地与秦师不期而遇。于是,他就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辞,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暗示郑国已做好了战争准备。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产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②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③封洫:田界。④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⑤舆人:众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B.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C.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D.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善用春秋笔法,在叙事中敢于直言不讳,往往以“礼也”“非礼也”来评判人物或其行为,表现了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
B.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像文、武、明、睿、康、景、宣、灵都是褒谥,厉、庄、炀都是恶谥。
C.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按照古代的称谓礼仪,自称时称“名”,称别人时用“字”。
D.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场所。除了“乡校”一词,还有学府、太学、国子监、庠、私塾、书院等古代用来表示学校的词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经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2)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若果行此,必有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