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梁君臣之首B.吾得事之
C.忧劳可以D.而智勇多于所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3-15 08:44: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

海不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

子曰:“知者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六十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则,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七十八章)

【小题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心不地则物不必载B.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C.有本者如是D.正善治,事善能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名成于前,德于后 垂:流传
B.海不水,故能成其大 辞:辞谢
C.科而后进 盈:注满
D.知者水  乐:yào喜爱
【小题3】下面对“舍”的一词多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舍:房子B.退避三舍   舍:房屋
C.以道为舍   舍:归属D.不舍昼夜   舍:停留、止息
【小题4】下列词类活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利:帮助,名词活用为动词
B.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圣:圣人的境界,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C.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耻:轻视,看不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形容词意动用法
【小题5】下列句子的句式,分析认定不正确的是:(    )
A.止,吾止也;进,吾往也。   判断句
B.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定语后置句
C.何取于水也。    疑问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
D.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宾语前置,虚词“之”是提宾标志。
【小题6】翻译句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小题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的惑叹会让人产生自然和社会方面的诸多联想。比如:
①自然: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_ 。
②社会:生命流逝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任人之体不可疑札子

欧阳修

臣近见淮南按察使邵饰奏,为体量知润州席平为政不治及不教阅兵士等,朝廷以饰为未足信,又下提刑司再行体量。

臣窃以转运、提刑俱领按察,然朝廷寄任重者为转运,其次乃提刑尔。今寄任重者言事反不信,又于其次者而决疑。臣不知邵饰为人才与不才,可信与不可信,如不才不可信,则一路数十州事岂宜之?若果才而可信,又何疑焉?又不知为提刑者,其才与饰优劣如何?若才过于饰,尚可取信。万一不才,于饰见事相背,却言席平为才,邵饰合有罔上之罪矣。若反以罪饰,臣料朝廷必不肯行。若舍饰与席平俱不问,则善恶不辨,是非不分。况席平曾作台官,立朝无状,只令制勘,亦不能了,寻为御史中丞,以不才奏罢。朝廷两府而下,谁不识平?其才与不才,人人尽知,何必更令提刑体量,然后为定。

今外议皆言执政大臣托以审慎为名,其实不肯主事而当怨,须待言事者再三陈述,使被黜者知大臣迫于言者不得已而行,只图怨不归己。苟诚如此,岂有念民疾苦、澄清官吏之意哉?若无此意,是好疑不决,则尤是朝廷任人之失。自去年以为转运使不察官吏,特出诏书,加以使名,责其按察。今按察使依禀诏书,举其本职,又却疑而不听,今后朝廷命令,谁肯信之?

凡任人之道,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若无贤不肖,一例疑之,则人各心,谁肯办事?今邵饰言一不才显者,所贵朝廷肯行,然后部下振竦,官吏畏服。今反为朝廷不信,却委别人,则饰之使威,谁肯信服?饰亦惭见其下,今后见事,不若不为。不独邵饰一人,臣窃闻诸处多有按察官吏,皆为朝廷不行,人各嗟惭,以谓任以事权,反加沮惑,朝廷之意不可谕也。伏望圣慈特敕其邵饰所奏,特与施行。又令今后按察使奏人,如不才、老病灼然不疑者,不必更委别官,示以不信。所贵不失任人之道,而令臣下尽心。

取进止。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于其次者而决疑   质:问询
B.则一路数十州事岂宜之 委:托付
C.凡任人之道,在不疑 要:主要
D.则人各心,谁肯办事 阑:残尽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州知府席平不务政事,淮南按察使邵饰巡察后上奏朝廷,但朝廷没有采纳。
B.朝廷在处理席平一事的做法上让人生疑,一旦处理不当,将会陷入两难境地。
C.朝廷主政官员假托小心,不主动承担,有时迫不得已才去做,只图无人埋怨。
D.朝廷应当相信按察官员所奏之事,加以处理,不再委派他人,方为任人之道。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一不才,于饰见事相背,却言席平为才,邵饰合有罔上之罪矣。
(2)今邵饰言一不才显者,所贵朝廷肯行,然后部下振竦,官吏畏服。
【小题4】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认为皇上不信任邵饰所带来的严重后果。